A、选择与形成最有利的结构形态 B、促进产业技术的改造与发展 C、协调社会经济关系,强化社会再分配系统,防止利益矛盾激化 D、完善社会生产保障系统,改善投资环境
5、以结构调整和结构转换为总目标时,其目标体系不包括( D ) A、完善社会生产保障系统,改善投资环境
B、组织衰退产业内的生产力转移,防止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C、克服资源限制,实现资源节约
D、加速技术开发,促进技术要素的投入,保证技术领先
6、以保持经济领先地位和经济增长势头为总目标时,其目标体系不包括( A) A、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加速技术开发,促进技术要素的投入,保证技术领先 C、进一步实行结构转变,完成向技术密集型的过渡 D、不断刺激国内消费,防止增长过程中的衰退 二、多项选择题
1、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ABC ) A、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B、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C、制度和组织是不相同的
D、制度是由一定目标所组成,用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群
2、内源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主要包括( AC ) A、发展是为了居民的实际需要 B、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人民必须参与决策和发展过程 D、强调以制度建设推动发展 3、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ABD )
A、非正式约束 B、正式约束 C、制度理念 D、制度实施机制 4、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D )
A、决策的组织 B、提供信息及调节的机制 C、财产所有权 D、激励机制 5、属于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约束的因素有( ACD )
A、价值信念 B、暂行条例 C、伦理规范 D、风俗习惯
三、辨析题
1、制度是一种“公共品”,作为公共品的制度与一般的公共品是没有区别的。 错误。制度是一种“公共品”。作为公共品的制度与一般的公共品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第一,一般公共品是有形的,而制度则是无形的,它是人的观念的体现以及在既定利益格局下的公共选择;第二,一般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即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可以享用公共品,而有的制度可能具有排他性,如对大多数人有益的制度可能对少数人不利,因为一些制度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的。
2、产业政策就是调控经济运行的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错误。调控经济运行的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因目标不同而有不同的产业政策体系,一般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3、制度与人的行为和动机有关。
正确。制度和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深层次看,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事人利益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就只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或者低效率。
4、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力量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错误。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越是不发达,政治力量的作用就越重要;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越是发达,政治力量越是呈现一种衰落的趋势。 5、后发优势理论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赶超理论。
正确。一些经济学者在“比较优势”和“培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与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与先进国家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一争高低。这就是“后发优势说”,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赶超理论。 四、简答题
1、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哪些?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制度可以通过规则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每个人对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反应,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二,制度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形成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第三,制度可以通过法律、规则、道德规范等来影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第四,制度可以对财产和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激励创新。 2、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产业政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制定的,一般没有特定的体系。一般来说,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产业组织政策。
3、 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1)彻底改革金融体制,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管制和束缚,允许并鼓励民营金融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应大力扶助,以发展现代金融部门,完善金融市场,使银行制度和资本市场能够真正执行吸收和动员社会储蓄资金,并引到生产性投资的用途上去。(2)金融当局放弃对存、放款利率的人为干预。利率应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资本的稀缺性。(3)政府应放弃外汇管制,在适当范围内允许汇率浮动,以便使汇率正确反映外汇的市场供求状况,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同时也压缩不必要的进口。(4)政府当局应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实际资本形成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应尽力抑平通货膨胀,使经济发展有优良的物价环境。 四、论述题
1、试比较不同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的利弊。
(1)先增长后分配战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经济总量增长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问题等,都能迎刃而解。他们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滴流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向下滴流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流给穷人。所以,他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把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惟一目标,期望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大众富裕。但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情况,都不同于当时的发达国家。高收入并不一定带来高积累;高积累高投入,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之,受一系列条件的约束,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会由于许多限制而很难达到加快经济增长,并最终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于改善的目标。 (2)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与早期发展经济学所倡导的先增长后分配战略相反,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是先分配再增长战略。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首先,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不仅缺少物质资本,更缺少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均等化可以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利于促使劳动生产率上升。其次,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不能假设储蓄只是高收入阶层的行为,在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前提下,低收入阶层随着收入的提高也会有储蓄。最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既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平等,使全体居民享受到增长的利益,又能保证经济效率提高使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协调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方面是有效的但不能保证平等;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实施干预时并不一定能保证其目标函数永远符合公众利益,寻租也是政府官员常有的行为。即使政府的干预目标与公众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并得以执行,还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3)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边增长边分配战略是不同于早期只强调增长忽视收入分配的另一种发展战略。它的基本思路是: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边增长边分配战略基于如下的价值判断:收入分配应纳入发展战略,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战略是不足取的。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主张通过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它主张通过政府的投资转移,使资源发生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流动,实现资产的动态再分配,而不是通过改变已有资产高度集中的状况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它着眼于资本增量配置的改善,主要是借助于政府的投资转移政策。显然,以此来消除分配不平等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财力本来就有限,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投资转移来迅速解决资本占有严重不平等的格局。对长久等待的失望促使人们去探讨新的分配与增长战略。
2、试论内源发展论的内涵。
内源发展理论强调的首先是发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发展;第二,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指人民必须参与决策和发展过程;第三,它强调发展内容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既包括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又包括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协调发展;第四,它强调人民的文化本性和解决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第五,它强调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人民应自觉地、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第六,它强调发展的实验性,把发展看做一个持续不断的修正过程。这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特性又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