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三)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
通货+存款货币=货币供给量 通货+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m=(C+D)/(C+R)=Ms/Mb
m为货币乘数,它代表的是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M1层次的货币乘数
m 1=(1+c)/(r+rt+c+e) M2 层次的货币乘数
m 2=(1+t+c)/(r+rt·t+c+e) 第四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 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55-1979) 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0-1984) 3.“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5-90年代中期) 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9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不仅具有外生变量性质,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内生变量。企业、居民、财政的行为都对货币供给构成决定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具有其特殊内容。 第五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 则为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三)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健全的利率机制 (二)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一)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二)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三)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四)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四、我国的货币均衡
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
复习提要
关键词: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原始存款、货币均衡 思考题:
1.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多倍创造机制。 3.试推倒乔顿货币供给模型。
问题与思考
如果 美联储通过向银行出售价值500万美元的债券减少了储备,那么当银行体系处于均衡时,银行体系的T账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支票存款水平发生变化? 如果某银行决定持有100万美元的超额准备,那么这一决定将对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美联储向第一国民银行出售200万美元的债券,这对储备和基础货币有何影响?用T账户说明
在大萧条时期,超额准备率{WR/D}急剧上升。你认为货币供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了支票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应当相同,因为这将有助于加强对M2的控制。这种建议有意义吗?(考虑一下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或方向转化时发生的情况)
如果赤字从2000亿美元减少到1000亿美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因此而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请解释央行如果为了防止利率过高的行为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
如果央行从公众手中买入1亿美元的债券,并降低Rd则货币供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动? 如果通货比率剧烈上升,则货币供应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影响外汇市场的因素 第十一讲 剑桥学派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上)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下)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2. 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