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下载本文

需要培育健康有活力的社会结构。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四个世界”的分析证明,我国社会实际上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打破不合理的制度政策对于社会分层结构的割裂,使得“四个世界”分割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消解社会不稳定,更能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让人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注释:

①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第11-15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③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④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2期。

⑤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⑥在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完全由职业决定,主要受到政治身份,特别是单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单位壁垒的意义逐渐弱化,

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含义凸显出来。参见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⑦See Treiman D. J.,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Ganzeboom H. B. G., De Graaf P.M., Treiman D. J. \of Occupational Status,\ ⑧具体可参见国际劳工组织网站:《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88》,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stat/isco/isco88/major.htm。 ⑨参见许欣欣:《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许欣欣:《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李强、刘海洋:《变迁中的职业声望——2009年北京职业声望调查浅析》,《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折晓叶、陈婴婴:《中国农村“职业—身份”声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⑩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业分类与代码》,2010年。 (11)如无特别说明,后文所有的社会结构分析都只是针对16—64岁、有职业的人口而言的。

(12)韩俊:《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3)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9-160页。

(14)Lewis, W. A., \Labor,\1954.

(15)李强:《中国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底层精英问题》,载《清华大学社会学评论》第1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侯力:《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6)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7)Treiman, D. J., &Ganzeboom, H. B., \Comparative Stratification Research,\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2000, pp. 122-150.

(18)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社会》2010年第3期;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Yu Xie &Xiang 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1, No. 19, 2014, pp. 6928-6933。

(19)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社会》2010年第3期。

(20)席敏等:《“新蓝领”:城市边缘人》,《经济参考报》2014年4月25日;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1)李路路、李汉林:《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2)杨永恒、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经济学》2006年第6期。

(23)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世界银行网站,201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