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下载本文

小结,以便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汇总分析应包括如下监测数据指标:

⑴ 器械使用率:

尿道插管患者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2.床日感染率与器械相关感染率:

感染患者数(感染患者例次数) 患者日感染率(‰) =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 ×1000 累计患者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 ×1000 累计患者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 ×1000 累计患者使用呼吸机日数

3.以处于危险因素中患者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患者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1000 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

4.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代表感染危险性。

ICU患者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

当月新进ICU患者数+(当月第1天患者数—下月第l天患者数)/2 5. 感染率的调正: 根据ICU患者病情进行感染率调正后,方能进行不同ICU间感染率的比较。

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时间相对固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见附件3)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E)的患者数。在评定时,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无关,并非所有被监测的患者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将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被监测ICU患者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感染率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

(四)监测信息资料比较及反馈

1.将ICU患者的调正感染率与相同等级兄弟医院、省内或全国监测资料进行比较。感染率显著增高,应查找引起感染原因;感染率显著降低,应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法。

2.及时反馈监测资料:每3个月将汇总分析的监测指标反馈给被监测ICU,使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危险因素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并完善监测方法。

3. 根据监测指标情况,发现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SOP

一、监测目的

l.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

外科各类择期和急诊手术。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

(一)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调查与登记

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调查表”。

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体温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或参与科室查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妻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

5.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附表l;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附表2;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ASA评分见附表3。(备注:各医院可根据实际使用的统计软件决定监测登记表内容)

6.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患者出院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控制组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患者出院后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五、相关指标的计算

(一)手术部位感染率

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 手术部位感染率 = χ100%

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

(二)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某χ100%

手术观察期间某类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数

切口感染观察期间某类手术患者总数

=

(三)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 (四)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的计算与调整

χ

由于每位手术医生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这些危险因素影响感染的概率,因此必须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进行危险因索调整时主要考虑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见附表4。

1. 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生在该时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数

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χ100%

某医生在某时期时行的手术患者数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①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及专率(%)

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的感染例数 危险χ100%

医生感染专率(%)

= 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

∑危险指数等级χ手术例数

②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手术例数总和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③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