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监测每周至少1次,选用对过氧化氢等离子耐受力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使用标准菌株进行灭菌处理后,进行培养以测定灭菌效果。
2.检测方法:必须使用专用的灭菌系统生物培养试剂来监测机器的灭菌能力,将生物培养试剂放在灭菌袋里,放置在灭菌舱的零点部位,经过一次灭菌循环后将待测菌株和培养基混合,560C恒温培养箱培养48小时,24和48小时各观察一次结果。
3.结果判定:整个灭菌过程结束后,从灭菌舱内取出生物检测试剂,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一紫色,对照组由紫色一萤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一黄色,对照组由紫色一黄色时,判定灭菌过程不合格。
ICU工作人员感染管理SOP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应保持服装的清洁,每周更换2—3次。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无菌操作时应戴口罩。
3.鞋套或更鞋:进人病室可以不换鞋。但所穿鞋子较脏(如雨天),酌情穿鞋套。不得穿露脚趾的拖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必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l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l∶l和2.5—3∶1以上。
8.工作人员患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医护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卫生保洁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应有醒目的标识,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如房间不足,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单间病房并有保护性隔离醒目标识。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和保护性隔离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采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日四次。
0
三、探枧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如雨天)应穿鞋套。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四、建筑布局要求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1-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问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15M,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8M。
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建议每2张床设置1个洗手池,单人房间应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等干手设施。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2
2
产房感染管理SOP
一、建筑布局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二、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
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 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 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三、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6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 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必需灭菌。
3.碘伏、酒精容器等每周更换、灭菌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