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算出结果吗?。 4.先观察,再填空。 做复习第11题。 ①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②独立完成填空。 ③反馈评议。 指出:第(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 111、222、333……第(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时, 积分别是91的1倍、2倍、3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12题。 ①出示题目。 ②提问:要求30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④反馈校对。 (2)做复习第13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 (3)做复习第1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提问:还可以提哪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4)做复习第1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弄清楚图中基础地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③学生尝试解答。 ④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图中指一指,画一画。 ⑤独立解答:这时张华离烈士陵园还有多少米? 思考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指出:在填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乘法竖式计算步骤,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答案。 教后记: 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有趣的乘法计算 课时安排 共需( 1 )课时 为第( 1 )课时 1.通过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数的规律,并能 初步应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能运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课件、常规学具 二次备课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互动新搜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的得快。 23×11 16×11 43×11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十位相加满10)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个位数还是4,百位数原来是6变成7)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学生试着说一说,教师适时引导小结。 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在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 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扩展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里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算式里的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2)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教师解答。 (3)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他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他们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如63×67的结果可直接写成4221,相当于6×(6+1)为42,在42的后面再写出3×7的积21,即4221。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课堂小结 师:回顾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总结: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教后记:

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认识千米 时共需( 1 )课时 课题 安为第( 1 )课时 排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教学 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目标 千米的实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让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题目: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硬币厚约3( ) 学生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提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者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互动新授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学生一般会用自己走的步数和走的时间来记忆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