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篇精读课文大纲考核要点及课后思考与练习 下载本文

28篇精读课文大纲考核要点及课后思考与练习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答:中心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注意:大纲这点讲了《养生主》的论证特点、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据。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答: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比喻一个人才力优良、善于治事。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顺任自然;事实论据。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顺任自然、委运随化、无为而治;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2、《谏太宗十思疏》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思考题3)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答:国君如果能谨慎谦恭积德义,人民就会拥护他,国家就可安定。反之,则自取灭亡。揭示了作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同思考题2)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思考与练习:

1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十思”是针对中心论点提出的国君厚积德义的具体措施,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解释和深入论证。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同大纲3)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同大纲1)

答:文章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法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本文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严谨。“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3、《答司马谏议书》 大纲要求: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注意:破的是敌论点,立的是坚持变革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同思考题3和1)

答:“据实反驳”: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据理反驳”: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同思考题5)

答: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08年考题)

答: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又据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2

(3)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08年考题)

答: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事实论据。 (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大纲3)

答: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4、《今》 大纲要求:

(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当时作者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变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以此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答:时间意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展开具体的阐释。作者先以哲人耶曼孙的话为理论论据,确证“今”最 可宝贵。然后以演绎法来论证“今”最易丧失。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今”最可宝贵。客观存在意义:作者为了从“今”的客观存在意义层面上来论证“今”是最可宝贵的,他着重阐发精神的因素所具有的不可断绝、永远传演这一特性,来突出“现在”承继“过去”、“现在”启发“未来”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同思考题2) 答: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这些论据都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论证。 (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答: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而时间是宇宙大化的组成因素之一→所以时间也具有刻刻流转,绝不停留的特征。作用:用演绎过程来论证“今”是最容易丧失的。

思考与练习:

(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同大纲1)

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当时作者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变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以此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同大纲3)

3

答: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答: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大纲要求:

(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注意选择题)

(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思考与练习:

(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答:本文写于1934年,义正言辞地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走狗文人之流诬蔑中国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

答: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就恰恰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广大的中国人民。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从而推翻论敌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

答: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之中更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08年考题)

6、《裘》 大纲要求:

(1)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同思考题1) 答: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衣,统名曰裘”。

4

貂裘:产于辽东边境和朝鲜,名贵,御寒保暖性能好,色有三种:白、黑、黯黄,可拭出眼中杂物。 狐貉裘:产于北方,御寒的功能次于貂裘,关外狐皮衣质地较好。

羊裘:母贱子贵,有胞羔、乳羔、跑羔、走羔裘。胞羔和乳羔裘不膻,老大羊皮裘笨重。 麂裘:主要产于广东南部,多制成袄裤袜靴,麂皮可防御蝎子的祸患。 (2)理解本文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同思考题2)

答:作者用定义说明法向读者介绍了什么叫裘。在罗列各种贵贱之裘时;

作者又运用了分类说明法,依次介绍了貂、狐貉、羊、麂的产地以及皮毛的特点; 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裘的比较。 (3)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答:结构方式:总→分→总;表述特点: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思考与练习: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同大纲1)

答:貂裘:产于辽东边境和朝鲜,名贵,御寒保暖性能好,色有三种:白、黑、黯黄,可拭出眼中杂物。

狐貉裘:产于北方,御寒的功能次于貂裘,关外狐皮衣质地较好。

羊裘:母贱子贵,有胞羔、乳羔、跑羔、走羔裘。胞羔和乳羔裘不膻,老大羊皮裘笨重。 麂裘:主要产于广东南部,多制成袄裤袜靴,麂皮可防御蝎子的祸患。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同大纲2)

答:作者用定义说明法向读者介绍了什么叫裘。在罗列各种贵贱之裘时;

作者又运用了分类说明法,依次介绍了貂、狐貉、羊、麂的产地以及皮毛的特点; 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裘的比较。 (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

答:作者详细写貂、狐貉、羊、麂裘几类重要裘衣的特点,还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7、《桥的运动》 大纲要求:

(1)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答: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不动是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所以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2)掌握本文的结构层次与结构方式。(同思考题2)

答: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说桥的不动是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名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答: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出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5

(4)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答: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 思考与练习: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这是一篇抽象事理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同大纲2)

答: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说桥的不动是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名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请分别举出一例。

答: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

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在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桥的运动形式。

比喻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贴切周全,通俗易懂。 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增加了文章情趣。而结尾则引用恩格斯一句名言,使文章具有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8、《垓下之围》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2)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同思考题1)

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答:心理描写: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体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时的无奈悲凉,生动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细节描写: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亡我”的浩叹,瞋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地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生气。

思考与练习:

(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同大纲2)

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

6

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说明。

答: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亡我”的浩叹,瞋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地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生气。(同大纲3)

(3)司马迁沿用项羽自我认定“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来评价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你认为正确与否?

答: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9、《张中丞传后叙》 大纲要求:

(1)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

答:第一部分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污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以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则为第一部分的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佐证。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

答: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以论传人”艺术效果。它在驳论中树立起张、许二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

答:第二部分,关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具有三大特点。首先,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如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记忆力超人;张巡英勇就义时的言行等,都具有突显人物个性的典型意义。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答:关系:作者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特点: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更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

思考与练习:

(1)请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

答: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最后,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辩诬、正名的义愤,写下了这篇后叙。

(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征。(2、3题合答)

(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其人的性格特点。 答: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从容镇定、视死如归、满腹经纶、博文强论。 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

7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

答:作者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属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

(5)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以论传人”的叙事、议论方法的认识。

答: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以论传人”艺术效果。它在驳论中树立起张、许二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第二部分的叙事,并非游离于全文议论的主题之外,而是以史实为论据,在叙述的基础上,补充、印证第一部分驳论的内容,形成了前后呼应,有机整合的一体。

10、《始得西山宴游记》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同思考题1)

答:本文就是记叙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但仍坚持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同思考题3)

答: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3)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同思考题2)

答:作者写西山,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不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写在西山之颠,目极数州,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无所逃遁,历历在目;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

(4)领会作者得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的过程。

答:作者“始得”西山之后,自己精神境界升华,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作者的胸怀更加坦荡。一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

思考与练习:

(1)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同大纲1)

答:本文就是记叙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但仍坚持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本文是如何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写西山形胜的?(同大纲3)

答:作者写西山,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不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写在西山之颠,目极数州,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无所逃遁,历历在目;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

(3)根据本文结构和表达的特点,谈谈你对铺垫手法的理解。(同大纲2)

8

答: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11、《登西台恸哭记》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 (2)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答:作者在祭奠的过程中回忆与文天祥的友情,为其恸哭,实则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哭于姑苏,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贯穿全文的脉络,是全篇的文眼。

(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答: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理感应。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如:作者慷慨悲歌为文天祥招魂,“以竹如意击石”,居然“竹石俱碎”,可见作者悲从中来,难以自主,居然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为作者回忆与文天祥的交往以及叙写登西台祭奠文天祥的事件提供了铺垫,并引出江山沦亡、人物凋谢、怅然若失的感慨,寄托了作者深切的亡国哀思。

(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恸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哀思。文章第一层次,再追叙文天祥死后作者触物追思的伤悼之情;第二层次,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却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12、《徐文长传》 大纲要求:

(1)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2)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同思考题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答:以事传人:概述徐渭生平,侧重写他受知于胡宗宪,展示他的才气与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写徐渭晚年忧愤成疾,癫狂自残的情形,并附带交待他诗文流传的情况。以论传人:结合徐渭的生平遭遇和他的人格,高度评价了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成就,并对他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寄予同情。作者怀着

9

敬意和同情,直接表达他对笔下传主一生的评价和感想。

思考与练习: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有何含义?

答: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大纲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认识。

答: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生平落拓不羁,潦倒癫狂,颇有传奇色彩。

13、《故乡的野菜》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文章第2、4段) (2)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答:作者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介绍黄花麦果,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民俗。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

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又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

14、《废园外》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爱:爱好和平;憎:反对战争) (2)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开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答:作者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跳动,作者想象战争中寂寞而美丽的少女的故事,想象她生前赏花的情形(虚写)并想象她死后被挖掘出来的悲惨情景,过去鲜活的生命与现实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结合,强烈控诉了日军的暴行。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

10

答:本文写了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这件事,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答:“红花绿叶”是有生命力的象征,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年轻生命的毁灭,它们与园内楼房的毁坏和炸塌了的围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揭示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谴责。

(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血腥的悲惨景象作适度描写,在废墟场面的描述上,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防空洞”、“三具尸体”、“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七八个人带着悲戚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文章所展示的这样一幅人间惨剧,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愤慨。

15、《国殇》 大纲要求:

(1)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

答:《国殇》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出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场面描写: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场面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体现出诗人的崇敬之情。细节描写:“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两句典型细节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事怎么看的?(注意选择题,“赋”:铺陈的意思)

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2)《国殇》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 答:楚国将士不甘屈服、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刚毅勇猛、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的精神。诗人对这种精神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附:(3)这首诗的特色是?(既楚辞的特色是?) 答: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

16、《短歌行》 大纲要求: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同思考题1)

11

答: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理清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为四层意思,且一、四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象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全诗在回环往复,低昂回旋中把作者跌宕起伏,复杂多端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深沉的忧郁中,昂扬着顽强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4)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情感?(07年简答题,同大纲1)

答: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答: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

(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

17、《山居秋暝》 大纲要求:

(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答:首联点明季节、时间和天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颔联写夜晚林中山色;颈联由景及人。

12

(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本诗意在表现山间秋夜的安谧恬静。首联写景着意突出静,因静而显得空;颔联动静结合;颈联以声响“竹喧”、动态“莲动”衬托宁静,不仅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还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说明分析。

答:该诗最显著地特点是“诗中有画”。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

(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答:手法:白描;特点:轻描淡写、勾画简约、以形写意、略加点染、意到即止。 (3)背诵这首诗,体会其安谧恬静的意境。

18、《春望》 大纲要求:

(1)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

答: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中的所见所感,重在“忧国”。后四句写望后之叹,重在“思家”。此诗极写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忧愁、之悲哀,充分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2)分析对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的各自特点。(同思考题2)

答:①用互文见义的角度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②用移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来解释为,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理解本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同思考题3)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4)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采用哪一种? (同大纲2)

答:①用互文见义的角度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②用移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来解释为,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19、《泊秦淮》 大纲要求:

(1)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同思考题1)

13

答: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同思考题2+1句)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用婉转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韵味隽永。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旨?(同大纲1)

答: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

(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意?

答:后两句在深沉的慨叹中寄寓着诗人讥讽谴责之意。字面上诗人是在感慨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质上则含蓄委婉地鞭挞讽刺了那些只知犬马声色,置国家兴亡危难于不顾的达官贵族。

20、《关山月》 大纲要求:

(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答:诗人以“月”贯穿全诗,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2)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 答:四个典型事物:①肥马 ②断弦弓 ③征人骨 ④遗民泪 三个典型场景:①统治者屈辱偷安、不修战备

②守边将士壮志未酬、老死疆场 ③中原遗民期望恢复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首诗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

(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08简答题)

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4

答:诗歌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用屈辱偷安、不修战备的统治者与壮志未酬、老死疆场的守边战士,期望恢复的中原遗民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诗人以“月”贯穿全诗,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21、《再别康桥》 大纲要求:

(1)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本诗情感内容) (2)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答:“西天”象征西方的文明的云彩;“彩虹”象征作者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处”象征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段。

诗中写了一系列美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青荇、柔波、榆荫、一潭、浮藻、彩虹、星辉、夏虫等。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不仅展现出康桥迷人的风光,构建起一个美的意境。而且,诗人对康桥无限眷恋的深情都凝结在这充满灵性的康河的神奇境界中,融入到了这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中。这种景中有我,情在景中的抒情方式,既表达了诗人醇厚真挚的留恋之情,又很好地创造了美的意境。诗人以康河上映现的天上彩虹,来象征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这一意象象征的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段。今晚的康桥也正深情相送莘莘学子中的他,而她送别方式竟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答:这是徐志摩最具影响力的一篇诗作。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答:形象生动地营造出诗人因离别在即而迷恋、而痴情的情感氛围和色彩。 (3)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阅读分析题)

答: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

(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答:本诗首尾呼应。诗人运用了变化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了诗歌想象力,抒发了再次作别康桥时更加眷恋难舍的情感。

补充:

(1)叠字的作用?

答:诗人反复利用“轻轻的”、“悄悄的”叠字结构形式,在短短的诗行里,以此一再强调他走近康桥,离开康桥时那一种生怕惊扰了她的静谧,对她近乎崇拜的神圣情感。

(2)“挥一挥衣袖”这个行为举止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挥一挥衣袖”突出了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感情分量,也表达了诗人要在自己的心间永远保持她完

15

美、圣洁的真诚意愿。

2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考纲要求:

(1)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 (2)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同思考题3)

答:诗人以忧伤的心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我”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形象鲜明、富有内涵的意象,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的。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的历史形貌,祖国的新生的形象是“你”的隐性意象。

(3)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思考与练习:

(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同大纲3)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2)全诗每节结句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本诗用了结句重复的修辞手法,使全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

答:诗歌第一节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形象鲜明、富有内涵的意象,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的。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在深邃的“历史的隧道”中“蜗行摸索”的历史形貌,则是字里行间一再出现的“你”的隐性意象。“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列象征祖国新生的意象群,使读者看到了祖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顽强崛起、奋力向前迅跑。

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大纲要求:

(1)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同思考题1)

答:特殊情景指被囚汴京。全诗抒写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意境深远,感情真切。

(2)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

答:“小楼昨夜又东风”以“触物兴感”的手法揭出亡国之君内心痛苦的深层原因。“小楼”二字暗示了身受拘囚的生活环境,局促、狭窄,透露出对昔日帝王生涯的追怀和今朝日囚居生活的哀叹。

(3)说明“雕栏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

答:“小楼”暗示诗人现在被囚居的住所局促、狭窄;“雕栏玉砌”则透露出故国江山富丽堂皇、宽敞。“雕栏玉砌”与“朱颜改”构成双重对比,一存一失,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

(4)背诵这首词。 思考与练习:

16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对其应如何认识与评价?

答:全诗抒写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意境深远,感情真切。 (2)试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

答:“春花秋月”为借代的一切美好事物,对于词人来说,在故国沦亡、被囚汴京的境况下都是难以接受,都让他触目惊心。“何时了”这一毫无道理的责问就道出了他绝望的心声。

(3)分析本词比喻的妙处与特点。

答:以“一江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长江东流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滔滔不绝的哀伤之深、之广、之无穷无尽,将感情推向最高潮,构成阔大深远的艺术境界。

24、《雨霖铃(寒蝉凄切)》 大纲要求:

(1)理解这首词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同思考题3)

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染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

(2)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思考题2)

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销魂。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3)背诵这首词。 思考与练习:

(1)本词怎样围绕离别,层层铺叙?

答:本词以离别为线索。词的上片描写情侣临别之际的场面和情景。开头三句交待背景和气氛,以寒蝉、黄昏、秋雨渲染送别的环境。接下四句缠绵委婉地透露出离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和越发难舍难分的情景。下片设想别后情景,承接上片离别之意,引出别后相思之情,由人物的情态描写转向对心理的刻画,全词在情与景的不断铺叙中把离别之情表现得感人至深。

(2)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三句是代表柳词风格特点的名句?(同大纲2)

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销魂。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3)说说点染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同大纲1)

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染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

2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大纲要求:

(1)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所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

答:其时词人正在壮年有为之时,虽有安邦定国之计,却长期沉沦下潦,请缨无路。看吴钩、拍遍栏

17

杆的言行举止刻画,亦是“以外写内”的手法,抒发出词人心底里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人理解的悲哀。

(2)识记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以及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同思考题1)

答:三个典故:①“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此典故表示不愿做官只想回乡。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求田问舍”批评只知积蓄家产而胸无大志的人。刘郎指刘备。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时光流逝,岁月虚度,壮志未酬。三个典故的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起他强烈的共鸣。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3)背诵这首词。 思考与练习:

(1)试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的含义与作用。(同大纲2)

答:三个典故:①“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此典故表示不愿做官只想回乡。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求田问舍”批评只知积蓄家产而胸无大志的人。刘郎指刘备。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时光流逝,岁月虚度,壮志未酬。三个典故的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起他强烈的共鸣。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2)结合本词上片词句,谈谈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上片写景抒情,借纵览秋色和刻画自我形象,抒写悲愤难抑情怀。开篇就以遒劲的笔力扫描出登高望远的秋光水色,展开一个阔大的境界。“遥岑远目”三句采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景寄托着词人的悲情。“落日楼头”三句景中含情,传递着词人无助的悲凉。这几句,景、物、人的描写表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突出游子孤寂、无援的感觉。

(3)体会词中下片词人的感情,分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答:本词下片借典故抒情。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26、《前赤壁赋》 大纲要求:

(1)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答:长江赤壁,曾经为英雄豪杰展现才华的历史大舞台。作者泛舟黄州“赤壁”,追怀风云人物的毁誉荣辱、成败升沉,有感而发。这篇文赋以夜游赤壁为契机,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矛盾的心情:由于刚刚摆脱杀身之祸,他曾有消极悲观,苦闷哀愁之感;但他游赤壁,感悟秋水、秋月、秋风的启示,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来构建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

(2)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地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同思考题3)

答:文章继承传统赋体文章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矛盾、斗争的两个不同侧面。作者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消极、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以“客”之口吻加

18

以宣泄;而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该具备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通过“主”的辨析加以高扬。

(3)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思考题4)

答:第一部分描写清风、明月、秋水,其所构成的清澈、透明的长江秋夜水天一色景观,这一景观为下文说理打基础。第二部分“客”的议论紧紧围绕自然景物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和悲观。第三部分以水与月的比喻说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寓情于景,借景明理。

思考与练习:

(1)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大纲1) 答:表现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主旨?

答:文章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快乐心情油然而生;然后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悲哀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最后通过水与月的譬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本文的“主”和“客”分别代表了作者思想的哪两方面?

答:作者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消极、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以“客”之口吻加以宣泄;而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该具备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通过“主”的辨析加以高扬。

(4)请结合实例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同大纲3)

答:第一部分描写清风、明月、秋水,其所构成的清澈、透明的长江秋夜水天一色景观,这一景观为下文说理打基础。第二部分“客”的议论紧紧围绕自然景物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和悲观。第三部分以水与月的比喻说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寓情于景,借景明理。

27、《风波》 大纲要求:

(1)理解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同思考题1)

答:小说描述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答:七斤、七斤们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但七斤和七斤们浑浑噩噩,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七斤们就与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也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后者,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副“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因此,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本文的主题。

(3)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首先,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说:“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的时

19

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把他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同思考题3)

答:写七斤的长烟管,当他从城里回来向乡里人讲述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含着长烟管显示出骄傲的模样;当他因没辫子而害怕忧愁的时候,“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七斤的心理描写体现出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政治上无知的特点。

(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同思考题5)

答: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小说结尾含蓄隽永,张勋复辟失败,皇帝不坐龙庭了,辫子风波亦随之结束,但农村依然是死水一潭,没有丝毫改变。农民依旧愚昧麻木,封建思想依旧代代相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中国的变革再不唤醒民众,就会前功尽弃,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思考与练习:

(1)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同大纲1)

答:小说描述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分别概括赵七爷、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的性格特征。

答: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政治上无知,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赵七爷无政治主见,不学无术,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七斤嫂精明泼辣;九斤老太固执保守。

(3)就文中刻画赵七爷、七斤等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同大纲4)

答:赵七爷:①辫子的盘起与放下②竹布长衫的穿与脱,刻画出赵七爷是个无政治主见,不学无术,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七斤:写七斤的长烟管,当他从城里回来向乡里人讲述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含着长烟管显示出骄傲的模样;当他因没辫子而害怕忧愁的时候,“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

(4)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答: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说明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守派人物。 (5)简析小说开头及结尾处场面描写的作用。(阅读分析题)

答: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小说结尾含蓄隽永,张勋复辟失败,皇帝不坐龙庭了,辫子风波亦随之结束,但农村依然是死水一潭,没有丝毫改变。农民依旧愚昧麻木,封建思想依旧代代相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中国的变革再不唤醒民众,就会前功尽弃,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20

(6)试从小说结尾关于六斤变化的描写,谈谈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答:小说开头,六斤有一定的反叛意识,六斤敢骂九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六斤的前后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民依旧愚昧麻木,封建思想依旧代代相袭,中国的变革再不唤醒民众,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28、《断魂枪》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同思考题1)

答: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旧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物质文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和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揭示出沙子龙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和根源。

(2)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同思考题2)

答:小说刻画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心态。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3)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的作用。(同思考题3) 答: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从不同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同思考题4)

答:小说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与肖像描写,既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入到人物的心灵。如写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这是他高超的武术功底在眼神变化中的体现;再如王三胜与孙老者的对话,鲜明地刻画出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的特点;又如写沙子龙夜间练枪这一动作,揭示出沙子龙对于往日的英明依然十分留恋。

思考与练习:

(1)请从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一事理解本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同大纲1)

答: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旧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物质文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和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2)分析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概括其性格特征。(同大纲2)

答:小说刻画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心态。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3)小说中如何以王三胜、孙老者来烘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同大纲3)

答: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从不同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4)简析本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传神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答:小说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与肖像描写,既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入到人物的心灵。如写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这是他高超的武术功底在眼神变化中的体现;再如王三胜与孙老者的对话,鲜明地刻画出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的特点;又如写沙子龙夜间练枪这一动作,揭示出沙子龙对于往日的英明依然十分留恋。

21

28篇精读课文作者重点归纳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蒙(一说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的后学所作。《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先后陈谏二百多事,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态”。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

4、《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他在1917-1919年间,曾连续发表了许多热情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918 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写于1918年4月15日。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81 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本。

6、《裘》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典籍。另著作《野议》、《论气》、《谈天》等。(注:《天工开物》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

7、《桥的运动》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 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第一座由我国自己建设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 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主要著作《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8、《垓下之围》

22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史官世家,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武帝,得罪下狱,受宫刑。《史记》一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称《太史公书》,《史记》之名疑出魏晋以后。《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项羽起兵反对暴秦,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及楚汉相争,由强变弱,直至最终死亡的过程。其中突出写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韩愈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卒谥文,又称韩文公。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10、《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永贞革新”失败,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其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借物说理,批评时政,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其诗与韦应物并称而自成一体,幽峭明丽,格调高远。有《柳河东集》。

11、《登西台恸哭记》

谢翱,字皋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南宋诗人。其诗出入中晚唐孟郊、李贺、李商隐诸家,沉郁悲愤,精致奇崛,自成一家;其文长于记叙,风格与柳宗元相近。有《晞发集》。

12、《徐文长传》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今湖北公安)。其是晚明重要的作家,文坛“公安派”领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主张诗文写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独特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灵,不拘泥于即有的格套)。所作诗文亲切自然,清新活泼,而尤以小品文著称于后世。有《袁中郎集》。

13、《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原名櫆寿,字启明、起孟,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苦茶随笔》等。另有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日本狂言选》、《希腊的神话与英雄》等。 周作人的散文以平和冲淡著称。他常以草木虫鱼为题材,叙写日常生活琐事,追求闲逸自适的生活情趣,表现自然风物的美妙意趣。《故乡的野菜》就是体现周作人平淡自然散文风格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14、《废园外》

巴金,原名李尧堂、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7 年初赴法国留 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陆续创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小说。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

23

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岁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巴金的散文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烈感情,善于描写自然风光,情感真挚,意境清新。

15、《国殇》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诗人。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重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等。其作品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政治思想和抱负,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6、《短歌行》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表现了他伤时悯乱的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昂扬进取的豪迈气概。语言古朴,气象恢宏,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有《曹操集》。《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于宴会。乐府有《短歌行》,又有《长歌行》,其区别在于歌声的长短。

17、《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县(今陕西祁县),后一句蒲州(今陕西永济县)。故称王右丞,被后人成为“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工诗善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其诗体物精心,状写传神,笔致简洁,意境蕴藉幽远。有《王右丞集》。 18、《春望》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杜少陵,又有杜工部之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苦难,充满忧国忧民的感情,被后人誉为“诗史”。其擅长五古、七律。基本风格为“沉郁顿挫”。有《杜少林集》

19、《泊秦淮》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世称杜樊川,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也擅长写七律和五古。其诗大部分表现其忧民爱国的情感。有《樊川文集》。

20、《关山月》

陆游,字务观,晚年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畅自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关山月:汉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前人多用以写边地征战之苦和离别相思之情。)

21、《再别康桥》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 年主编《晨报副镌·诗刊》,1982年主编《新月》月刊,是新月社文学创作方面最主要的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有《爱眉小札》、《秋》等,小说集《轮渡》等。

2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诗坛“朦胧诗”的重要代表。著作《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诗集。其中《双桅船》曾获1979-1982年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有《舒婷全集》三卷。

24

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李璟第六子,是五代时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主要抒发亡国之痛,直抒胸臆,言辞凄苦,感情深沉真挚。善于用白描和比喻手法,形象鲜明,语言凝练,对后世颇有影响。其词见存于后人所辑《南唐二主↓词》。《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词牌名。 (李煜和李璟)

24、《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其毕生致力于词的创作,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对词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词多写都市繁华及依红偎翠的生活,尤善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是北宋的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在社会广泛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存词二百多首。《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

2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主战派的代表,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又有新的发展,沉郁悲壮,笔力浑厚雄健,意境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创作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豪放为主,亦有情致缠绵、词义婉约的作品,成就极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 629首,是宋人词中最丰富的一家。(水龙吟:曲调名)

26、《前赤壁赋》

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成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的罪名贬谪广东惠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爽健,别具一格;其词摆脱艳词藩篱,开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7、《风波》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81 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本。

28、《断魂枪》

老舍,原名舒庆春,自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旗人。尤以长篇小说最后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