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下载本文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简述】(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问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 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 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 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 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简述】(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 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问答】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间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问】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 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 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 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 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I闭,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 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论述】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o~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别

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问】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问】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且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影响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1.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2.父母间高度的冲突和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3.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 (二)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2.三代人家庭。

另外,影响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厂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