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下载本文

二、语音模仿的阶段

1.发声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是: (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地模仿(在4到5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8~9个月开始)。4.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发展缓慢,1~1.5岁发展较快,1岁9个月语音发展基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较大。 【练习】三、语首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1.5岁时基本成熟。

【问答】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从4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

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觉调节。 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

1.泛化阶段;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

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

(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 (三)儿童识字阶段

1.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 2.幼儿识字特点:①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②对字义认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

(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

2.1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

4.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 (二)阅读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

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①翻书动作;②按页翻书;③阅读顺序;4.培养阅读兴趣。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

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进行培养;

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

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论述】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

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 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 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

3.对语言发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

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5岁以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 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

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的比较稳定的情绪态度。

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孩子经常处于某种情绪体验的低阈中,他们在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形成某些特有的情绪反应,情绪过程 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一岁前, 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行为。 一、原始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

(2)怒,限制活动会激怒婴儿;(3)爱,抚摸婴儿皮肤,抱他,都会产生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 二、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1.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2.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辨得清的情绪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3.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逐渐分化为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