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湖北省《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T 559-2013 - 图文 下载本文

ICS 91.040.30 P 33

备案号:J12399-2013

DB42 湖北省地 `

方标准 DB 42/T 559—2013 替代 DB 42/T 559—2009 2013-06-27发布 2013-10-01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42/T 559—2013

湖 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公 告

第 20 号

关于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湖北省标准,编号DB42/T 559—2013,自2013

年10月1日实施。原《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 559—200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湖北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出版发行。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7月4日

I

DB42/T 559—2013

前 言

根据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2年湖北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鄂质监标[2012]55号)的要求,由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标准多年的实践效果,学习全国夏热冬冷地域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经验,参考国内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8章和8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4.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6.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7.给水排水设计;8.电气设计等。

本标准经修订后在全省范围内执行。本标准附录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与DB42/T 559—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 标准名称修改为《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增加了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

—— 增加了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及相关热工设计指标限值; —— 增加了给水排水节能设计; —— 增加了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

—— 增加了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选用表;

—— 本标准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进行调整,采取规定指标达标的方法,不采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提高节能实效;

——简化了门窗传热系数的选用。

本标准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条文的解释,由湖北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湖北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12号建设大厦15楼,邮政编码:430071 )

II

DB42/T 559—2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 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 湖北省建设科技发展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 湖北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武汉建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绿色节能技术与设备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武汉欧泰克节能门窗有限公司 湖北凌志科技集团 武汉奥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弘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施加军 肖 钢 童明德 陈桂营 陈 宏 汤 群 陈焰华 栗心国 李 蔚 汪 隽 何世全 彭德柱 彭 波 马友才 唐小虎 刘士清 林 莉 马 骁 邬家琪 张再鹏 赵正齐 徐红斌 童梦慧 周 迪 方 健

符永正 张明拓 郑国庆 袁志宇 吴建平 李文艺 张 铭 III

李传志 杨允立 杨运国

DB42/T 559—2013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 4 4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 ........................................................................................................................... 5

4.1 规划布局 ................................................................................................................................... 5 4.2 建筑设计 .................................................................................................................................... 5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 7 6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 ............................................................................................................. 10

6.1 一般规定 .................................................................................................................................. 10 6.2 供暖 .......................................................................................................................................... 10 6.3 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 6.4 空气调节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 .............................................................................................. 12 7 给水排水设计 ..................................................................................................................................... 15

7.1 供水系统 ................................................................................................................................. 15 7.2 热水系统 ................................................................................................................................. 15 8 电气节能设计 ..................................................................................................................................... 17

8.1 电气照明 .................................................................................................................................. 17 8. 2 供配电系统 ............................................................................................................................. 18 附录A 体形系数的计算 ....................................................................................................................... 19 附录B 空调器室外机搁板的设计规定 ............................................................................................... 21 附录C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与平均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 22 附录D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28 附录E 平均窗墙(地)面积比的计算 ............................................................................................... 29 附录F 门窗和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 ........................................................................................ 30 附录G 外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 ....................................................................................................... 33 附录H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选用表 ............................................................................... 37 本标准用词说明 ....................................................................................................................................... 39 引用标准名录 ........................................................................................................................................... 40

IV

DB42/T 559—2013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居住建筑热工性能和采暖空调等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住建筑热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1.0.3 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应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

DB42/T 559—2013

2 术 语

2.0.1 体形系数 shape coefficient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2.0.2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 mea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all 考虑了外墙上存在的热桥影响后按面积计权计算得到的单朝向(东、南、西、北或单片)外墙传热系数,单位为W/(㎡2 K)。

2.0.3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2.0.4 凸窗 bay window

位置凸出外墙外表面的窗。

2.0.5 建筑物的东、南、西、北朝向 north,south,east,west orientation of buildings

南朝向指南偏东30 °至南偏西30 °;北朝向指北偏东30 °至北偏西30 °;东朝向指东偏南60 °至东偏北60 °;西朝向指西偏南60 °至西偏北60 °。 2.0.6 热惰性指标(D) index of thermal inertia

表征围护结构抵御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各构造层材料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之和。

2.0.7 热桥 thermal bridge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中具有以下热工特征的部位,称为热桥。在室内采暖条件下,该部位内表面温度比主体部位低;在室内空调降温条件下,该部位内表面温度又比主体部位高。 2.0.8 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ient (SC)

在给定条件下,玻璃、外窗或玻璃幕墙的太阳能总透射比,与相同条件下相同面积的标准玻璃(3㎜厚透明玻璃)的太阳能总透射比的比值。

2.0.9 外窗综合遮阳系数 overall shading coefficient of window (SCw)

考虑窗本身和窗口的建筑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的一个系数,其值为窗本身的遮阳系数(SC)与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

2.0.10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Tv) glass vesible transmittance

采用人眼视见函数进行加权,标准光源透过玻璃成为室内的可见光通量与投射到玻璃的可见光通量的比值。

2.0.11 采光系数 daylight factor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12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 solar absorptance

2

DB42/T 559—2013

材料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与其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的比值。 2.0.13 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EER)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2.0.14 耗电输冷(热)比(EC(H)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15 耗电输热比(EH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 2.0.16 太阳能热水系统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以加热水的系统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泵、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和必要时配合使用的辅助能源。

3

DB42/T 559—2013

3 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3.0.1 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1 卧室、起居室等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 18 ℃; 2 换气次数应取 1.0 次/h。 3.0.2 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1 卧室、起居室等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 26 ℃; 2 换气次数应取 1.0 次/h。

3.0.3 采暖空调系统能效比:夏季降温时应取 3.0,冬季采暖时应取 2.1。 3.0.4 湖北省主要城市气候分区区属划分成为表3.0.4所示的两个子气候区。

表3.0.4 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 气候分区 A区 B区 地名 除B区以外的地区 房县、竹溪、五峰、咸丰、利川、神农架

4

DB42/T 559—2013

4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

4.1 规划布局

4.1.1 居住建筑规划布局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建筑群体的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室内及室外活动空间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气候及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 有条件时,宜引入水陆风或山谷风以改善居住区的夏季热环境,并避开冬季不利风向。 3 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计算机模拟预测,优化建筑群布局。

4.1.2 建筑物宜采用南北适宜朝向布置。建筑平面布置时,宜优先使居室朝向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不宜采用东西不利朝向布置。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应采取补偿措施。

4.1.3 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有关建筑间距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有关日照时间标准的规定。

4.1.4 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有关绿地率的规定。宜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绿化配置,室外场地及道路铺装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

4.2 建筑设计

4.2.1 建筑设计应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与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能耗。

4.2.2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必须符合表4.2.2限值的规定。建筑物体形系数的计算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表4.2.2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限值

建筑层数 建筑物体形系数 气候分区 A区 B区 ≤3层 ≤0.55 ≤0.50 ≥4层 ≤0.45 ≤0.40 4.2.3 建筑物的东、西向和南向外窗及透明幕墙、坡屋面外窗应采取有效遮阳措施;当采用坡屋面外窗时,窗洞口面积严禁大于该层卧室、起居室及明卫生间面积之和的8%,并应采用活动遮阳措施。

4.2.4 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直接或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卧室、起居室(厅)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8%,明卫生间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5%;当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外设置阳台时,阳台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和阳台地板面积总和的8%;

5

DB42/T 559—2013

2

2 厨房的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并不得小于0.60 m;当厨房外设置阳台时,阳台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厨房和阳台地板面积总和的10%,并不得小于0.60 m。

4.2.5 当采用分体空调时,空调室外机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位置,并避免气流和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室外机的搁板的设计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2.6 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且确保安装构造安全可靠,其集热器位置应保证有效日照时数不小于1400 小时/年。

4.2.7 平屋面宜采用种植屋面,东西向外墙可采用墙体垂直绿化。

4.2.8 外墙的内墙面宜采用石膏砂浆或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专用保温抹灰砂浆。

2

6

DB42/T 559—2013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5.0.1 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表5.0.1的规定。外墙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应考虑结构热桥的影响,取各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Dmi。当建筑有凸窗时,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侧板,应进行保温处理,且板的传热系数必须满足外墙传热系数的限值要求。分户墙、分隔采暖空调与不采暖空调空间隔墙的传热系数,必须取其主体部位与梁柱、剪力墙等热桥部位的平均传热系数Kmi(i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分户墙或隔墙)。

表5.0.1 不同体形系数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建筑层数 建筑物体形系数 部位 屋面(注1) 外墙 南北朝向建筑 东西朝向建筑 S≤0.35 ≥4层 S>0.35 传热系数 K ,热惰性指标 D K≤0.50,D≥3.0 Kmi≤1.20, Dmi≥2.5 Kmi≤0.95, Dmi≥2.5 Kmi≤1.00,Dmi≥2.5 Kmi≤0.75,Dmi≥2.5 K≤0.40,D≥3.0 Kmi≤0.60,Dmi≥2.5 Kmi≤1.8 K≤1.5 K≤1.0 K≤1.2 K≤1.2 K≤3.0 K≤2.0 K≤2.0 K≤1.8 K≤0.60 K≤0.60 (居室下部为车库的楼板) K≤1.0 ≤3层 S≤0.55 墙体 (注2) 分户墙; 分隔采暖空调与不采暖空调空间的隔墙 分层楼板 楼板 (注3)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架空层的顶板或楼板,与公共建筑直接衔接的楼板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顶板 通往封闭空间的户门 门窗 通往开敞空间的户门 阳台门下部的门芯板 K≤1.2 Kmi≤2.0 K≤2.0 外窗(含阳台门的透明部分) 按表5.0.2、5.0.3的规定限值 注: 1 含出屋面楼梯间、电梯机房、老虎窗的屋面和楼层之间开敞式架空层的楼面。 2 外墙包括出屋面楼梯间和电梯机房外墙,架空层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的外墙,坡屋面顶窗的外墙,半地下室、架空地面的外墙;分户墙包括学生及职工宿舍的分室隔墙;不采暖空调空间包括楼梯间、电梯间及管道井、储藏室、厨房和卫生间、车库、独立走廊等。 3 分层楼板含保温坡屋面底部不住人阁楼的楼板;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含底层非封闭式架空地面(地面以下外墙设有通风百叶窗)的地板;封闭式不采暖空调架空层的楼板,指楼层之间封闭架空层的楼板,还包括封闭式架空地面(地面以下外墙无通风百叶窗)的地板。 5.0.2 不同朝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平均窗墙面积比限值必须符合表5.0.2的规定。

表5.0.2 不同朝向外窗的平均窗墙面积比限值

气候区属 建筑层数 南 外窗 朝向 东、西 北 注:1 公共楼梯间、电梯间及电梯机房、外走廊及一层公共门厅的透明外门窗不按本表规定执行。 ≤0.25 ≤3层 ≤0.35 ≤0.30 A 区 ≥4层 ≤3层 ≤0.40 ≤0.35 B 区 ≥4层 5.0.3 外窗玻璃可见光透射比(Tv)应大于0.50,不同朝向、不同平均窗墙(地)面积比外窗(包括通往开敞空间门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综合遮阳系数(夏季)必须符合表5.0.3规定的限值。当外窗为凸窗且有透明侧窗时,其传热系数必须将外窗的传热系数规定的限值乘0.80的修正系数后采用;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面积应按洞口面积计算。

7

DB42/T 559—2013

表5.0.3 外窗的传热系数与综合遮阳系数(夏季)限值

气候区属 体形系数 (建筑层数) 平均窗墙面积比 Awd/Aw Awd/Aw≤0.20 S≤0.40 (≥4层) 0.20<Awd/Aw≤0.25 0.25<Awd/Aw≤0.30 0.30<Awd/Aw≤0.35 Awd/Aw≤0.20 A区 0.40<S≤0.45 (≥4层) 0.20<Awd/Aw≤0.25 0.25<Awd/Aw≤0.30 0.30<Awd/Aw≤0.35 S≤0.55 (≤3层) 坡屋面上的外窗 Awd/Aw≤0.25 Awd/Aw≤0.35 窗地面积比≤0.08 Awd/Aw≤0.25 S≤0.35 (≥4层) 0.25<Awd/Aw≤0.30 0.30<Awd/Aw≤0.35 0.35<Awd/Aw≤0.40 Awd/Aw≤0.25 B区 0.35<S≤0.40 (≥4层) 0.25<Awd/Aw≤0.30 0.30<Awd/Aw≤0.35 0.35<Awd/Aw≤0.40 S≤0.50 (≤3层) 坡屋面上的外窗 Awd/Aw≤0.35 Awd/Aw≤0.40 窗地面积比≤0.08 传热系数 K [W/(㎡2 K)] ≤3.2 ≤2.7 ≤2.5 ≤2.3 ≤3.0 ≤2.5 ≤2.2 ≤2.0 ≤1.9 ≤2.5 ≤3.2 ≤2.7 ≤2.5 ≤2.3 ≤3.0 ≤2.6 ≤2.2 ≤2.1 ≤2.4 ≤2.6 —— 综合遮阳系数SCw 南/北/东、西 ——/ —— /≤0.50 ≤0.45/≤0.55/≤0.40 ≤0.40/≤0.50/≤0.35 ≤0.35/不成立 /不成立 ——/ —— /≤0.50 ≤0.45/≤0.55/≤0.40 ≤0.40/≤0.50/≤0.35 ≤0.35/不成立 /不成立 ≤0.40/≤0.50/≤0.25 ≤0.40 注: 1 当屋面保温层设置在坡屋面底部的阁楼楼板上时,坡屋面上的顶窗和天窗无热工性能要求。 2 公共楼梯间、电梯间及电梯机房、外走廊及一层公共门厅的透明外门窗不按本表规定执行。 5.0.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墙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限值应取各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Dmi,其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2 当屋面和外墙外表面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0.70时,必须将本标准5.0.1表中屋面(保温屋面设置在不住人阁楼楼板上的坡屋面除外)和外墙传热系数的限值乘以0.90之后采用。屋面和外墙外表面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应从本标准附录D中选取。

3 当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满足本标准5.0.1条的限值要求,但热惰性指标不满足本标准5.0.1条的限值要求时,必须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来验算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隔热设计要求。

4 对于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的项目,楼板的传热系数应满足本标准5.0.1条的规定;对于土建、装修分别设计的项目,楼板的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5.0.1条的规定对装修设计提出要求。

5 窗墙面积比应按建筑开间(轴距离)计算,且平均窗墙面积比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计算。

8

DB42/T 559—2013

6 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必须按下式计算:

SCW = SC3SD = SCg3(1-Af/At)3SD (5.0.4)

式中 SCW —— 窗的综合遮阳系数;

SC —— 窗本身的遮阳系数; SCg —— 玻璃的遮阳系数;

Af/At—— 窗框面积比,PVC塑钢窗窗框比可取 0.30,铝合金窗窗框比可取 0.20,或根据门窗尺寸从本标准附录F中查取;

Af —— 窗框的面积; At —— 窗的面积;

SD —— 外遮阳的遮阳系数,应从本标准附录G中查取。

5.0.5 外窗(含外门透明部分)传热系数、窗玻璃遮阳系数、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应按《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的规定计算,工程设计可根据实际尺寸从本标准附录F中选取(含门芯板传热系数)。

5.0.6 东、西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8。

5.0.7 建筑物1~6层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中规定的4级;7层及7层以上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该标准规定的6级。

5.0.8 屋面和外墙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必须符合表5.0.8的限值规定。当不符合表5.0.8的限值规定时,必须做保温断热处理。

表5.0.8 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限值 气候分区 A区 B区 热桥部位 屋面 外墙 屋面 外墙 传热系数K [W/(㎡2 K)] D≤1.5 ≤1.2 ≤1.8 ≤1.0 ≤1.6 1.5<D≤4.0 ≤1.3 ≤2.0 ≤1.1 ≤1.7 4.0<D≤6.0 ≤1.4 ≤2.1 ≤1.2 ≤1.8 D>6.0 ≤1.7 ≤2.6 ≤1.4 ≤2.2 5.0.9 当坡屋面建筑顶层有不住人阁楼时,屋面保温层宜设置在阁楼楼板上。当保温层设置在阁楼楼板上时,屋面保温层无热惰性指标要求。

5.0.10 非透明幕墙的金属主龙骨应采用离墙(包括外墙外保温保护层面)悬挂构造。非透明幕墙各部位墙体的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C 第 C.0.5 条的规定计算。

5.0.11 外窗(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

9

DB42/T 559—2013

6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采用集中供暖、集中空调系统和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对每个房间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冷负荷进行计算。

6.1.2 供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环境保护、投资条件及运行费用,经技术经济分析综合论证后确定。采用集中供暖、集中空调系统时,冷热源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等。

6.1.3 不应采用直接电热供暖设备或装置,不应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供暖和空调系统的热源。

6.1.4 采用集中供暖、空气调节系统时,必须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装置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装置。

6.2 供暖

6.2.1 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

6.2.2 集中供暖系统,采用散热器供暖时,供回水温度宜按75 ℃/50 ℃设计,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时,供水温度宜采用35 ℃~45 ℃,不应大于60 ℃,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 ℃,且不宜小于5 ℃。

6.2.3 室内供暖系统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所采用的制式应能保证进行分室温度调节。

6.2.4 采用散热器供暖时,每组散热器进水管上应安装温度调节阀,且宜安装恒温控制阀。 6.2.5 除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外,散热器应明装。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

6.2.6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或数量,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

6.2.7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设计时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措施使设计工况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

6.2.8 管道敷设在管沟、管井、技术夹层、阁楼及顶棚内等导致无益热损失较大的空间内或易被冻结的地方时应保温。

6.2.9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EHR=0.003 096∑(G2H/ηb)/Q≤A(B+α∑L)/△T

(6.2.9)

10

DB42/T 559—2013

6.3 通风与空气调节

6.3.1 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措施,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或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应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系统;

2 厨房、无外窗卫生间应采用机械排风系统或预留机械排风系统风井,厨房和卫生间全面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3次/h;

3 厨房、卫生间的进风宜直接利用居室的排风,使室外新鲜空气首先进入居室,然后经厨房、卫生间排出;

4 宜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被动式通风技术强化自然通风,当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屋顶无动力风帽装置。

6.3.2 采用集中供暖、集中空调或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 6.3.3 采用风冷空调设备时,应考虑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的位置,做到既不影响立面景观,又有良好的通风换热效果,同时便于室外机的清洗和维护。

6.3.4 采用户式中央空调(冷热水系统)时,应标明经详细计算的系统压力损失,并根据冷、热工况对配套水泵进行校核。

6.3.5 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的性能系数不低于3.0;当产品技术资料无法满足核算要求时,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不应超过60m。 6.3.6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 2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

3 系统较小或各环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采用一次泵系统,在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一次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方式;

4 系统较大、阻力较高,且各环路压力损失相差较大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应采用变速调节方式;

5 空调冷水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10℃。系统较大时,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加大冷、热水供回水温差。

6 采用直燃式冷(温)水机组、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作为热源时,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和温差应按设备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并应使设备具有较高的供热性能系数;

7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 6.3.7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循环水泵与热水循环水泵宜分别设置。

6.3.8 空调水系统设计时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措施使设计工况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

6.3.9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11

DB42/T 559—2013

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最小保温厚度亦可按本标准附录H的规定选用。

6.3.10 空调冷凝水管道保冷的最小绝热层厚度应符合表6.3.10的规定。

表6.3.10 空调冷凝水防结露最小绝热层厚度

位置 在空调房间吊顶内 在非空调房间内 材料 柔性泡沫橡塑管套(mm) 9 13 离心玻璃棉管壳(mm) 10 15 6.3.11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材料的最小热阻不应小于0.81 m22K/W。 6.3.12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6.4 空气调节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

6.4.1 供暖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筑地点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通过综合论证确定。

6.4.2 当采用房间空调器或户式中央空调时,应采用热泵型设备。有条件时宜采用变频调节的空调器(机组)。

6.4.3 当采用冷水(热泵)机组作为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水冷型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必须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风冷型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中规定的第1级。

表6.4.3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类型 涡旋式 螺杆式 额定制冷量(kW) <528 <528 528~1163 >1163 528~1163 离心式 涡旋式 风冷或蒸 发冷却 螺杆式 >1 163 ≤50 >50 ≤50 >50 水冷 性能系数(W/W) 4.10 4.40 4.70 5.10 5.10 5.60 3.20 3.40 3.20 3.40 6.4.4 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6.4.4的规定值。

12

DB42/T 559—2013

表6.4.4 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类型 螺杆式 水冷 离心式 注:IPLV值是基于单台主机运行工况。 额定制冷量(kW) <528 528~1163 >1163 528~1163 >1163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W/W) 4.80 5.26 5.69 5.29 5.95 6.4.5 当采用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其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6.4.5的规定值。

表6.4.5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

名义工况 机型 冷(温)水进/出口温度(℃) 18/13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蒸汽压力 (MPa) 性能参数 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kg/(kW2h)〕 性能系数(W/W) 制冷 供热 — — — — ≥0.90 0.25 — ≤1.40 0.40 — 蒸汽双效 30/35 12/7 0.60 ≤1.31 — 0.80 ≤1.28 — 供冷12/7 30/35 — — ≥1.20 直燃 供热出口60 — — — 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 6.4.6 当采用房间空调器(热泵型)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其能效比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3、《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中规定的第2级,制热时其运行性能系数不应低于2.1。

表6.4.6-1 房间空调器能效指标

类型 整体式 分体式 额定制冷量(CC)/ W — CC≤4500 4500<CC≤7100 7100<CC≤14000 能效比(W/W) 3.10 3.40 3.30 3.20 表6.4.6-2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调器能效指标

类型 额定制冷量(CC)/ W CC≤4 500 分体式 4 500<CC≤7 100 7 100<CC≤14 000 能效比(W/W) 4.50 4.10 3.70 6.4.7 当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其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耗效率等级》GB21454中规定的第2级,制热时其运行性能系数不应低于2.3。

表6.4.7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额定制冷量(CC)/ kW CC≤28 28<CC≤84 84<CC 能效比(W/W) 3.40 3.35 3.30 13

DB42/T 559—2013

6.4.8 当采用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供暖热水炉、锅炉进行供暖时,其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665、《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4500中规定的第2级。

表6.4.8 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供暖热水炉、锅炉热效率

设备类型 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供暖热水炉 燃轻柴油、燃气锅炉 热效率(%) 88 90(锅炉容量≤1.4 MW) 92(锅炉容量>1.4 MW) 6.4.9 当采用地下水水源热泵机组作为空调冷热源时,必须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热源井设计。必须确保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有可靠的回灌措施,保证使用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严禁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

6.4.10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作为空调冷热源时,必须通过场地状况调查和对浅层地能资源的勘察,确定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供暖空调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宜为1年。计算周期内,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宜基本平衡。

6.4.11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必须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值直接选定,不另作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能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超过1.1。

6.4.12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能源计量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换热机房,必须设置供热量控制和计量装置; 2 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必须计量耗电量; 3 锅炉房必须计量燃料的消耗量; 4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必须计量补水量;

5 集中空调系统的制冷机房,应设置能量计量装置;

6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应在每栋建筑物的能源入口处设置能量计量装置。

6.4.13 在选配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EC(H)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耗电输冷(热)比应符合下式要求:

EC(H)R=0.003 096∑(G?H/ηb)/Q≤A(B+α∑L)/△T

(6.4.13)

14

DB42/T 559—2013

7 给水排水设计

7.1 供水系统

7.1.1 居住建筑小区的室外给水系统应尽量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建筑物的室内给水系统宜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

7.1.2 高层建筑的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静水压大于0.35 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使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0 MPa。 7.1.3 居住建筑入户管给水压力不应大于0.35 MPa。

7.1.4 给水系统所用水泵应根据管网水力计算选型,所选水泵应在高效区内运行,Q-H曲线特性应随着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降。

7.1.5 给水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泵组供水时,各台水泵宜在高效区内工作。水泵调速范围宜在0.7~1.0范围内。水泵额定转速时的工况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段。

7.1.6 变频调速泵组的水泵数量应根据主泵高效区流量与设计流量变化范围间的比例关系确定,宜采用两台或多台变频方式运行,并应至少设一台备用泵。恒压供水宜采用同型号水泵,变压供水宜采用不同型号水泵。

7.1.7 给水系统采用管网叠压供水时,水泵工频与变频运行的工作区均宜在高效区内。 7.1.8 冷却塔应选用冷效高、飘水少、噪声低的产品,设置场所宜气流通畅、湿热空气回流影响小。成品冷却塔循环水量应根据热力特性曲线选定,并不宜小于80%额定水量。

7.2 热水系统

7.2.1 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首先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地热;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等可再生能源;有条件时,可利用空调系统冷凝热,同时可考虑多种热源互补。

7.2.2 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十二层(武汉地区为18层)及以下住宅、商住楼以及其他需供应热水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应经过计算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满足《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的要求。

7.2.3 十二层(武汉地区为18层)以上的住宅、商住楼,当计算的太阳能集热器所需安装面积超过建筑屋面可提供的最大适宜安装面积时,可按建筑屋面最大适宜安装面积确定集热器面积,尽量满足建筑上部用户的热水需求。

7.2.4 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而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等热泵技术时,其降低能耗综合效能应不低于同条件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15

DB42/T 559—2013

7.2.5 热水供应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冷热水压力差不宜大于0.02 MPa。

7.2.6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置循环系统。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卫生间的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当采用共用水加热设备时,宜设置循环系统。

7.2.7 采用蒸汽制备热水、开水时,应采用间接加热方式,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7.2.8 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置贮热设备,太阳能系统的贮热容积宜按最高日热水用水量的70 %~90 %选取。

7.2.9 热水供应系统的设备和管道应保温,保温层厚度应经计算确定。设备与管道采用柔性泡沫橡塑、离心玻璃棉保温时,最小保温厚度可按附录H选用。

7.2.10 热水供应系统的加热设备与循环水泵应设置温度自控装置,控制热源的用量与循环系统的起停。

16

DB42/T 559—2013

8 电气节能设计

8.1 电气照明

8.1.1 电气照明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8.1.2 公共场所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8.1.2规定。

表8.1.2 照明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 普 通 门厅 高 档 电梯前厅 走道、楼梯间 车库 配电装置室 变配电所 变压器室 发电机房 水泵房 电梯机房 控制室 地 面 地 面 地 面 地 面 0.75m水平面 100 200 100 200 300 60 80 60 80 80 地 面 地 面 地 面 地 面 0.75m水平面 200 75 50 30 200 80 60 60 60 80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地 面 照度标准值(lx) 100 Ra 60 8.1.3其他居住建筑照明标准值宜符合表8.1.3规定。 表8.1.3 其他居住建筑照明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 职工宿舍* 酒店式公寓 注:*可另加局部照明。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地 面 地 面 照度标准值(lx) 100 150 Ra 80 80 8.1.4 照明的功率密度限值不宜大于表8.1.4的规定。 表8.1.4 住宅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

房间或场所 起居室 卧 室 餐 厅 厨 房 卫生间 车库 职工宿舍 2.0 4.0 1.8 3.5 6.0 5.0 照明功率密度(W/m) 现行值 目标值 2对应照度值(lx) 100 75 150 100 100 30 100 17

DB42/T 559—2013

8.1.5 照明光源应选用高效节能光源,不应采用普通白炽灯。

8.1.6 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在灯具内设置电容补偿,荧光灯功率因数不低于0.9,金属卤化物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85。 8.1.7 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或效能高的灯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管型荧光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8.1.7-1的规定。

表8.1.7-1 直管型荧光灯灯具的效率

灯具出光口形式 灯具效率 开敞式 75% 保护罩(玻璃或塑料) 透 明 70% 棱镜 55% 65% 格 栅 2 紧凑型荧光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8.1.7-2的规定。 表8.1.7-2 紧凑型荧光灯筒灯灯具的效率

灯具出光口形式 灯具效率 开敞式 55% 保护罩 50% 格 栅 45% 3 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8.1.7-3的规定。 表8.1.7-3 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筒灯灯具的效率

灯具出光口形式 灯具效率 开敞式 60% 保护罩 55% 格 栅 50% 8.1.8 有条件时,宜采用各种导光或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 8.1.9 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采用延时自动熄灭或自动降低照度等节能措施。当应急疏散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必须采取消防时强制点亮的措施。

8. 2 供配电系统

8.2.1 变配电所或配电室应深入或接近负荷中心。

8.2.2 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8.2.3 应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气设备和元器件,建筑内的机电设备的配电系统,应采取节电措施。

8.2.4 合理采取无功补偿和抑制谐波的措施,无功补偿宜在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低压供电时,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高压供电时,高压侧的功率因数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要求。

8.2.5 套内的电源线应选用铜质导体,进户线不应小于10mm,照明和插座回路支线不应小于2.5 mm。

8.2.6 应合理设置电能及其它能耗的计量装置。 8.2.7 有条件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18

DB42/T 559—2013

附录A 体形系数的计算

A.0.1 建筑物体形系数(S),应按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F)与建筑体积(V)的比值计算,即S=F/V。

A.0.2 建筑外表面积(F),应按屋顶表面积(FR)、外墙表面积(FW)、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表面积(FB)的总和计算,即F= FR+FW+FB,不计入触土地面、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上部的地面或楼面的表面积。 A.0.3 屋顶表面积(FR)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平屋顶面积,应按支承屋顶的外墙外包线围成的面积计算。不采暖空调楼梯间与电梯机房的表面积,应按出屋面外墙外包线围成的面积计算(即不考虑出屋面电梯机房的挑出部分);

2 居住空间上的坡屋顶与不住人阁楼上的保温隔热坡屋顶的表面积,应按支承斜坡屋面的外墙外包线围成的斜坡屋顶的外表面积计算;

当保温层设置在不住人的阁楼楼板上时,应按阁楼平屋顶表面积(即上述第一款)计算; 3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封闭阳台的外围护结构上时,其顶板表面积应计入屋顶总面积中。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阳台与室内隔墙上时,不采暖空调封闭阳台的顶板表面积,不计入屋面总面积中。

A.0.4 外墙表面积(FW)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外墙表面积应按不同朝向(FW.i,i为E、W、S、N、?)分别计算。单一朝向外墙的表面积,应包括该朝向外墙上的墙体、外门(含单元门、阳台门及门芯板)、外窗、凸出外墙面的凸窗(顶板、底板、侧窗或侧墙板)等部分的总面积;

2 单一朝向外墙的表面积,应按该朝向各分段外墙外包长度(L)与各分段外墙对应高度(H)的乘积的总和计算。其中,外墙高度应按如下规定计算:

1)触土地面、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地(楼)面之上的外墙,取地(楼)

面标高至屋面板檐口处标高的高度;

2)局部架空或外挑楼板下部的外墙,取地(楼)面标高至架空或外挑楼板楼面标高的高

度;

3)架空或外挑楼板上部的外墙,取架空或外挑楼板楼面标高至屋面板檐口处标高的高度。 3 凸窗的表面积,应按凸出外墙墙面的凸窗顶板、底板、侧窗或侧墙板的外包表面积之和计 算;

4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封闭阳台的外围护结构上时,封闭阳台的外墙(含窗)的表面积 应计入外墙的表面积中;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阳台与室内上时,隔墙(含窗)的表面积应计入外墙的表面积中;

5 下列部位的外墙不参与外墙表面积的计算:

1)凸出屋面的不采暖空调楼梯间、电梯机房及管道井的外墙(即屋面标高以上部分); 2)屋面保温层设置在阁楼楼板上的阁楼外墙(阁楼楼面标高以上部分);

3)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阳台与室内隔墙上时,不采暖空调封闭阳台上的外墙(含窗); 4)开敞式架空层(含底层架空车库、结构转换层、设备层)中无相邻居住空间的不采暖

19

DB42/T 559—2013

空调独立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的外墙及井壁(架空层上、下楼地面标高之间部分); 5)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半地下室的外墙(楼地面标高以下部分);

6)凸出相邻房间最外外墙面的不采暖空调楼梯间、电梯间及管道井的侧向外墙; 7)与相邻建筑衔接部分的外墙;

8)变形缝(包括内外墙面变形缝、屋面变形缝)处有保温断热处理的变形缝两侧横向墙

体。

A.0.5 底层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地)板的表面积(FB),应按如下规定计算:

1 架空或外挑楼板的表面积,应按支承楼板的外墙或外挑结构件外包线围成的面积计算; 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阳台与室内隔墙上时,不采暖空调封闭阳台上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阳台楼板不参与架空或外挑楼板表面积的计算;

3 封闭式架空层的顶板和楼板的表面积,封闭式架空地面的地板表面积,不参与架空或外挑楼板表面积的计算。

A.0.6 建筑体积(V)应按以下规定计算:

1 建筑体积应按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层地面(含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的楼面、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及半地下室顶部的楼地面)围成的体积计算;

2 保温斜坡屋顶底部阁楼的体积,应按斜坡屋面板板面、阁楼外墙外表面与阁楼楼板面围成的体积计算;

3 凸窗的体积,应按各朝向外墙上全部凸窗体积之和计算。单个凸窗的体积,应按该凸窗的顶板、底板、侧向窗或侧墙板外表面围成的面积与凸出外墙面的凸窗深度尺寸的乘积计算;

4 与相邻建筑衔接的墙体按外墙考虑; 5 下列建筑空间不参与建筑体积的计算:

1)凸出屋面的不采暖空调楼梯间、电梯机房及管道井部分(屋面标高以上部分); 2)保温层设置在不住人阁楼楼板上的阁楼空间(阁楼楼面标高以上部分); 3)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在阳台与室内隔墙上的不采暖空调封闭阳台的空间; 4)开敞式架空层(含架空车库、结构转换层、设备层)中无相邻居住空间的不采暖空调

的独立楼梯间、电梯间及管道井的空间(架空层上、下楼地面标高之间部分); 5)封闭式不采暖空调的地下室及半地下室的空间(楼地面标高以下部分); 6)凸出相邻房间最外外墙面的不采暖空调楼梯间、电梯间及管道井的空间。

20

DB42/T 559—2013

附录B 空调器室外机搁板的设计规定

B.0.1 空调器室外机搁板的设置,除应兼顾到建筑立面的美观之外,还应考虑到提高空调器的运行效率,并不得污染室外机的周边环境。空调器室外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利于室外机的夏季排热和冬季吸热;

2 有利于室外机的通风换热。当室外机在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内布置时,凹槽的净宽不宜小于2.5m,凹槽的深度不宜大于4.2 m;

3 室外机排风口不得互相对吹,当不可避免时,则室外机的水平间距应大于4 m。室外机的排风口不应面对窗洞口和阳台,当不可避免时,则排风口与前方窗洞口、阳台的水平距离应大于20倍排风口直径(约8~12m)。室外机排风口不得直接面对道路行人(排风口至道路的高程不应小于2.5 m);

4 东、西朝向的搁板,其顶部和东、西面宜设置可装卸式大间隔铝百叶窗遮阳设施。用于美化建筑立面用的遮挡或装饰件,不得导致室外机排风不畅或进、排风短路,恶化其运行环境;

5 便于室外机的安装、清洗、维护和检修;

6 室外机单机搁板的平面尺寸:客厅等大房间不宜小于12003800;中、小房间不宜小于10003800。双机搁板的平面尺寸:起居室等大房间不宜小于23003800(2台大机)或20003800(一大、一中小机);中、小房间不宜小于17003800。

空调器室外机的自重(含安装连接件):起居室(厅)等大房间用机自重取0.8 kN、1.05 kN(大层高空间);中、小房间用机自重取0.5 kN、0.4 kN。

室外机搁板应按下列Ⅰ、Ⅱ两种荷载组合分别计算,并取最大内力进行结构设计。 Ⅰ——室外机运行荷载状态:取室外机自重的4倍作为集中荷载设计值,作用在距板端300 mm

处(计算板长取1 m)。

Ⅱ——室外机安装、检修荷载状态:室外机自重按恒荷载考虑,作用在距板端300 mm处(计

算板长取1m);沿板长每隔1 m考虑一个1.0 kN的安装、检修集中荷载,作用在板端。 单元式户用空调设备的搁置装置应由专项设计确定。

7 空调器室内机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放,不得排放到墙面上和路面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应设计有冷凝水排水管,且宜考虑冷凝水的综合利用;

8 搁板的布置应与空调器室内机的最佳位置统筹考虑,尽量缩短室内机与室外机的连接管线长度(不宜超过3 m,不得超过5 m),管线穿墙处应设置预埋PVC套管;

9 室外机不得安装在建筑内部的过道、楼梯间、出入口等公用地方;

10 统一安装空调器时,可采用室外机专用耐腐蚀金属支架,在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前部分安装到位,室外机运行时不得挤压、损坏保温系统。

21

DB42/T 559—2013

附录C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与平均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C.0.1 单一朝向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Dmi应按下式(C.0.1—1、C.0.1—2)计算:

Kmi?Dmi?KP?FP?KB1?FB1?KB2?FB2?????KBn?FBnFP?FB1?FB2?????FBn (C.0.1—1)

DP?FP?DB1?FB1?DB2?FB2?????DBn?FBn (C.0.1—2)

FP?FB1?FB2?????FBn2

式中 Kmi、Dmi—— 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W /(m2K)]、平均热惰 性指标;

KP、Dp—— 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W /(m2K)] 、热惰 性指标。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规定计算;

KB1、KB2、?、KBn——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 /(m2K)]; DB1、DB2、?、DBn——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各热桥部位的热惰性指标值; FP ——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主体部位面积(m);

FB1、FB2、?、FBn——单朝向i(东、南、西、北或单片)墙体各热桥部位的面积(m)。外墙主体部位和各热桥部位如图C.0.1-1、图C.0.1-2所示。

392

2

2

2

10281176541211

图C.0.1-1 外墙主体部位及热桥部位示意图

1——外墙主体部位;2——阳台栏板;3——阳台隔板;4——门窗过梁;5——圈梁或框架梁(内侧接楼板);6——阳台、雨蓬、空调室外机搁板等外挑构件梁板;7——圈梁或框架梁(内侧临空);8——窗台板;9——雨篷、挑檐、天沟梁板等;10——外保温(或内保温)层;11——框架柱或剪力墙或小型空心砌块墙抗震芯柱(内侧接墙、柱及临空);12——砌体墙抗震构造柱(内侧接墙或临空)

22

DB42/T 559—2013

1243

图C.0.1-2 外墙凸窗热桥部位示意图

1——凸窗顶板;2——凸窗底板及梁;3——凸窗侧墙板;4——外(或内)保温系统

C.0.2 单一朝向外墙上的外凸和内凹侧向外墙,架空部位(含过街通道、架空风道)和上部凹陷部分的侧向外墙,不分朝向,应分别计算其Kmi、Dmi值(此处i为轴线编号)。其中,架空部位的侧向外墙不计算Dmi值,并认定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C.0.3 外墙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的分类及其面积的计算。

1 外墙主体部位包括砌体结构的砌体墙,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墙,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中占外墙面积比例最大的砌体填充墙或混凝土剪力墙。

2 外保温外墙的热桥部位包括:

有外保温的混凝土梁(含圈梁、门窗过梁、窗台板、雨篷梁等)、柱或构造柱(含端部柱)、剪力墙、凸窗顶板与底板及侧墙板、其它采用外保温将外露面全部包裹断热处理的墙外构件(如挑檐及天沟梁板、空调室外机搁板、耳条及装饰条板等);

无外保温的混凝土阳台挑梁和楼板、阳台栏板及隔板、雨篷外挑梁板、挑檐及天沟外挑梁板、装饰架梁板、外凸墙体(含端部墙)等外挑混凝土构件,以及悬挑或贴墙金属构件等。

3 内保温外墙的热桥部位包括:

有内保温的混凝土梁(含圈梁、门窗过梁、窗台板等)、柱或构造柱、剪力墙,以及有外保温的凸窗顶板与底板及侧墙板等;

无内保温的内横墙、变形缝横墙、端部外墙、内横梁、楼板、屋面板、楼梯梁板、与内墙连接的柱或构造柱等。

4 单朝向(或单片)外墙各部位的面积,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主体部位的面积,应按主墙体在外墙立面上的面积计算;

2)有外(或内)保温热桥部位的面积,应按有外(或内)保温热桥构件在外墙立面上的面积计

算;

3)无外保温热桥部位的面积,应按外挑或外凸构件与外墙面衔接的截面面积计算;

23

DB42/T 559—2013

4)无内保温热桥部位的面积,应按室内构件(含隔墙、变形缝横墙、端部外墙)与外墙内墙面衔接的截面面积计算;

5)单朝向(或单片)外墙上的主体部位、有外(或内)保温热桥部位、无外(或内)保温热桥部位的面积之和,应等于该朝向(或该片)外墙的总立面面积(不含门窗)。

C.0.4 墙体、屋面、楼地面的热工性能,应按表C.0.4中所列参数值计算,表中未列入的材料中,应按GB 50176、产品标准或技术规程的规定计算。

表C.0.4 墙体和主要建筑材料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序号 材 料 名 称 导热系数λ [W/(m2K)] 蓄热系数S [W/(㎡2K)] 干密度ρ (㎏/m) 3比热容c [kJ/(kg2K)] 修正系数 a 备 注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2 墙体 烧结页岩砖墙 粉煤灰砖墙 蒸压灰砂砖墙 KP1型烧结(页岩)多孔砖墙 混凝土多孔砖墙 混凝土实心砖墙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 专用砌筑砂浆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注:水平灰缝与竖向灰缝厚度均≤15mm 精确砌块和专用砌筑砂浆薄灰缝(灰缝厚≤3mm)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专用保温砌筑砂浆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注: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厚均≤10mm 墙体保温隔热材料 140号 0.050 0.062 0.064 0.040 0.038 0.65 0.78 0.84 0.75 0.58 ≤140 ≤160 ≤180 140~200 1.22 81~120 1.20 0.84 1.20 砂浆渗入、锚栓等影响 吸湿等影响 建筑用岩棉板(中硬板) B07级 0.22 3.49 720 B07级 B05级 B06级 B07级 B05级 B06级 0.28 0.16 0.19 0.22 0.16 0.19 4.36 2.61 3.01 3.49 2.61 3.01 820 590 640 760 570 630 1.05 1.0 墙体热工参数 ρ为计算值(含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密度) B05级 B06级 0.20 0.24 3.26 3.76 670 730 0.81 0.87 1.10 0.58 1.00 1.21 10.63 11.11 12.72 7.92 10.51 13.04 1 800 1 800 1.05 1 900 1.0 1 400 1 650 2 040 0.92 0.95 — 2.1 泡沫玻璃板 160号 180号 建筑用岩棉板 2.2 (特制硬板,压缩强度≥0.4kPa) 24

表C.0.4(续)

序号 材 料 名 称

DB42/T 559—2013

导热系数λ [W/(m2K)] 0.043 蓄热系数S [W/(㎡2K)] 0.32 0.35 0.38 0.40 1.20 0.95 0.29 0.29 干密度ρ (㎏/m) 24 32 40 48 ≤350 ≤250 18~22 28 3比热容c [kJ/(kg2K)] 修正系数a 备 注 2.3 建筑绝热用玻璃棉板或玻璃棉毡 0.040 0.037 0.034 1.34 1.20 吸湿等影响 2.4 2.5 2.6 2.7 Ⅰ型无机轻集料砂浆,无机保温板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板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板 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板) 加气混凝土专用保温砌筑砂浆 保温抹面砂浆 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瓦 混凝土垫层 屋面、楼地面保温隔热材料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150~X500型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Ⅲ类~Ⅳ类 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板) 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Ⅲ类 X200/X250型 0.070 0.060 0.041 0.030 0.81 1.17 1.38 1.38 1.25 1.25 吸湿及锚栓等影响 吸湿、锚栓等影响 压缩、锚栓等影响 压缩、锚栓等影响 厚度尺寸偏差、性能老化、锚栓等影响 1.20 Ⅱ类 0.030(长期) 0.30 30 1.38 2.8 2.9 2.10 3 3.1 3.2 3.3 4 4.1 4.2 0.26 0.29 1.74 1.51 1.28 3.78 4.44 17.20 15.36 13.57 800 0.84 1.05 1.0 — 2 500 2 300 2 100 0.92 1.0 — 0.030 0.039 0.27~0.34 0.35~0.50 25~38 30~60 1.38 1.20 压缩、厚度尺寸偏差等影响 4.3 0.030(长期) 0.32 35 4.4 Ⅱ类 0.030(长期) 0.32 35 1.20(坡粘结砂浆渗入 面层有卷材隔离层,无砂渗入 依JGJ/T 17 1.05 1.0 表6.1.2及GB 50176 1.55 1.20 GB50209-2010 详鄂建办[2013]88号140号 4.5 泡沫玻璃板 (用于屋面) 160号 180号 加气混凝土 4.6 [或泡沫混凝土] 砌块(用于屋面) 4.7 B04级[或A05级] B05级[或A06级] B06级 0.050 0.65 140 0.84 屋面,粘结) 0.062 0.064 0.20 0.24 0.29 0.070 0.78 0.84 3.09[3.35] 3.92[4.19] 4.52 1.50 160 180 425[500] 525[600] 625 300 1.0(平屋面干铺) 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楼地面除外) 4.8 现浇LC15全轻混凝土楼地面隔热层 0.26~0.31 4.44~5.31 1000~1200 1.05 1.0 和重庆DBJ50/T151—2012 为λc,Sc24,Cc值

4.9 现浇C5泡沫混凝土找坡隔热层 0.27~0.35 4.32~4.84 600~1000 0.92 1.0 25

DB42/T 559—2013 表C.0.4(续)

序号

导热系数λ 材 料 名 称 [W/(m2K)] 蓄热系数S [W/(㎡2K)] 干密度ρ (㎏/m) 3比热容c 修正系数a [kJ/(kg2K)] 备 注 5 粉刷、饰面、楼地面材料 5.1 M5预拌抹灰砂浆,保温板抹面砂浆,抗裂砂浆 M10~M20预拌抹灰砂浆,M15~M25预拌地面砂浆 粉刷石膏砂浆 石膏板 陶瓷地面砖、墙面砖 大理石板 花岗岩、玄武岩石板 硬木地板 杉木、松木地板 强化复合地板、竹拼地板 0.87 10.75 1 700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0.93 0.76 0.33 1.10 2.91 3.49 0.17 0.14 0.34 0.17 11.37 9.44 5.28 12.72 23.27 25.49 4.90 3.85 8.13 — 1 800 1 500 1 050 2 000 2 800 2 800 750 500 1 000 700 1.05 1.0 — 1.05 0.92 1.0 2.51 — 5.11 细木工板 6 6.1 6.2 6.3 其它材料 柔性防水层 卵石保护层 夯实粘土 — 0.17 1.20 1.16 3.33 15.43 12.95

600 1 800 2 000 1.47 1.01 1.0 — C.0.5 保温层内有金属构件贯通时的保温层热阻折减修正系数ξc与外墙各部位传热系数的计算。 C.0.5-1 当保温层内有金属件(如幕墙龙骨、密集锚固件及钢丝,金属框保温板及轻钢龙骨保温板的金属框,其面积不小于计算单元范围内保温层面积的1%)贯通时,保温层与金属件的平均热阻Rm应按下式计算:

Rm=Rc2ξc (C.0.5-1)

式中 Rc——保温层的热阻(m2K/W);

ξc——保温层考虑金属热桥影响后热阻的折减修正系数。 ξc应按下式计算:

2

ξ其中:

c=-1??1??FcFs????F0?+-0.158?? (C.0.5-2) ??Rc???Rc+0.158Rs+0.158???Rc=δ/(λ2a) (C.0.5-3) Rs=δ/λs (C.0.5-4) F0=Fc+Fs (C.0.5-5)

式中 F0、Fc、Fs —— 分别为计算单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利部位)范围内的计算单元总面积、保 温层净面积、贯穿保温层各金属件总截面面积(m);

Rs —— 金属件贯穿保温层部分的热阻,按保温层的厚度(m)除以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计算;

26

2

DB42/T 559—2013

δ、λc、a —— 分别为保温层厚度(m)、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λ。

C.0.5-2 有金属件贯通外墙保温层的外墙,其主体部位和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K应按下式计算:

K=1/(ΣR+Rc2ξc+Ri+Re) (C.0.5-6)

式中 ΣR ——外墙墙体(包括砖或砌块墙体、混凝土墙等主体部位或梁柱等热桥部位)、墙体内外粉刷层、保温层保护层的热阻之和 (m2K/W);

Ri、Re——分别为内、外表面换热阻,Ri取1/8.7 m2K/W,Re取1/23 m2K/W,Ri+Re=0.158 m2K/W。 C.0.5-3 封闭式非透明幕墙外保温外墙,其主体部位和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K应按下式计算:

K=1/(ΣR+Rc2ξc+1/Ucw+Rair) (C.0.5-7)

式中 Ucw——在墙体范围内外层非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W/m2K],其值应按JGJ 151式(4.3.1)计算;

Rair——幕墙与外墙墙体之间封闭垂直空气间层在冬季状况下的热阻(m2K/W),从GB 50176附表2.4查取。

非封闭式(有开口和不可靠封闭式)非透明幕墙外保温外墙,其主体部位和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K,应按式(C.0.5—6)计算,即不考虑外层幕墙和空气间层的热阻。

2

2

2

2

2

2

s

—— 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钢材取58.2 W/(m2K),铝合金型材取160.0 W/(m2K)]

27

DB42/T 559—2013

附录D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表D.0.1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值(清洁外表面)

屋面和外墙饰面材料 黑色混凝土 黑色瓦 (英)天蓝色面砖 褐色、深棕色面砖 石油沥青防水卷材 (洋)红色面砖 粉煤灰水泥砂浆(压抹光泽浅黑色) 青灰色石板,青灰色油毡 绿色屋面(含瓦),绿化屋面 棕色混凝土,棕色面砖* 中等色红瓦屋面、红色面砖 中等色~深色大理石(磨光) (普硅)水泥砂浆(压抹光泽灰白色) (普硅水泥)混凝土(压抹光泽本色) (普硅水泥)混凝土瓦(压抹光泽本色) 浅红色面砖 温(白色)石棉(纤维)水泥板 灰白色花岗石(磨光) 白色大理石(磨光) 光亮浅黄色(小米色)面砖 白色地砖屋面、白色面砖 防水卷材聚酯保护膜 浅色卵石屋面 镀锌白铁皮 白色釉面砖 抛光铝板 铝箔聚酯膜 镀锡铁皮(马口铁) (专用金属)溅射镀层 ρ 0.91 0.90* 0.89 0.89 * 0.88 0.88 0.87 * 0.87 0.86 0.85,0.82 * 0.78 * 0.75 *~0.97 * 0.70 * 0.65 0.65 * 0.64 * 0.61 0.60 * 0.58 0.55 0.50 0.40 0.29 0.26 0.25 0.12 0.10 0.05 0.02 油漆涂料 光学镜面黑色 平展的黑色 黑色喷漆 深灰色 深天蓝色 黑色油性漆 橄榄色、深褐色 褐色、深棕色 暗蓝色 蓝色喷漆 深绿色喷漆 中等棕色 中等光亮棕色 褐色、棕色喷漆 绿色喷漆 中等赭(铁锈)色 光亮灰色油性漆 (洋)红色油性漆 中等暗绿色、灰色 中等橙色、橘黄色 黄色 中等绿色、灰色 中等天蓝色 光亮绿色、灰色 铝色 半光泽白色 银白色 光泽白色 白色喷漆 ρ 0.98 0.95 0.92 0.91 0.91 0.90 0.89 0.88 0.88 0.88 0.88 0.84 0.80 0.79 0.79 0.78 0.75 0.74 0.59 0.58 0.57 0.51 0.51 0.47 0.40 0.30 0.25 0.25 0.21 说明:不带*号者摘译自本标准建筑能耗计算用软件DOE—2英文说明书《基础》卷中的表3.3“Solar ABSORPTANCE for Various Exterior Surfaces(Clean)”

28

DB42/T 559—2013

附录E 平均窗墙(地)面积比的计算

E.0.1 窗墙面积比应按以下规定计算:

1 每套套型同朝向平均窗墙(地)面积比,应按下式计算:

n?Awdi (E.0.1-1) ?i?1n?Awii?1

Awd Aw式中

n2

?Awdi——每套型同朝向i=1~n个房间的外窗(含阳台门透明部分)窗洞口面积之和(m); i?1n2

?Awi——每套型同朝向i=1~n个外窗对应房间的立面单元面积(或套内地面面积)之和(m); i?1

外窗(含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窗洞口面积(Awdi)应按下式计算;

Awdi=b2h (E.0.1-2)

外窗对应单个房间的立面单元面积(或地面面积)(Awi)应按下式计算;

Awi=B2H (E.0.1-3) 式中 b、h——分别为窗洞口的宽度和高度(m);

B、H——分别为外窗对应房间立面单元的开间宽度和房间的层高(或进深)(m)。 2 当每套单一朝向只有单个居室、厨房、明卫生间、储藏室,平均窗墙面积比应按下式计算:

Awd b?h (E.0.1-4) ?AwB?H3 当一个房间同时在开间立面单元和进深外墙上设置外窗(含转角窗)时,应将进深外墙上的外窗洞口面积汇总到邻近开间立面单元(包括进深大于6 m房间未设置外窗的立面单元)计算其窗墙面积比。

4 坡屋面老虎窗窗墙面积比计算中的房间层高,应取该房间楼面标高至斜坡屋面与墙面交线的高度。

E.0.2 每种套型各朝向平均窗墙(地)面积比均应满足本标准第5.0.2条的规定。

29

DB42/T 559—2013

附录F 门窗和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

F.0.1 常用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常用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如表F.0.1所列。

表F.0.1 常用建筑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

玻璃 品种 玻璃结构(mm) 5白玻+6A/氩气+5白玻 5白玻+9A/氩气+5白玻 6白玻+12A/氩气+6白玻 透明 中空玻璃 6白玻+20A/氩气+6白玻 5白玻+6A/氩气+5白玻+6A/氩气+5白玻 5白玻+9A/氩气+5白玻+9A/氩气+5白玻 5白玻+12A/氩气+5白玻+12A/氩气+5白玻 6白玻CMG180S膜层(灰色)+9A+6白玻 阳光控制 镀膜 中空玻璃 6白玻CMG180S膜层(灰色)+12A/氩气+6白玻 6白玻CMG165S膜层(银灰色)+6A+6白玻 6白玻CMG165S膜层(银灰色)+9A+6白玻 6白玻CMG165S膜层(银灰色)+12A/氩气+6白玻 [4白玻+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6A+5白玻 真空玻璃 的 中空玻璃 [5白玻+0.2真空层+5白玻]真空玻璃+6A+5白玻 [5白玻+0.2真空层+5白玻]真空玻璃+9A+5白玻 6白玻双银CED12—78S/TS膜层(无色)+12A/氩气+6白玻 6绿玻CES11—85S/TS膜层(绿色)+12A/氩气+6白玻 6白玻双银CED12—68S/TS膜层(中性色)+12A/氩气+6白玻 6绿玻CES11—80S/TS膜层(绿色)+12A/氩气+6白玻 低辐射镀膜(Low-E) 中空玻璃 6白玻H膜层+12A/氩气+6白玻 6白玻I膜层+12A/氩气+6白玻 6白玻J膜层+12A/氩气+6白玻 6白玻双银浅蓝—70膜层+12A/氩气+6白玻 6白玻双银—50膜层+12A/氩气+6白玻 [5Low-E+0.2真空层+5白玻] [5Low-E+0.2真空层+4白玻]+0.38/0.76EVA膜夹胶层+5白玻 [5白玻+0.2真空层+4白玻Low-E膜层]真空玻璃+6A+5白玻 [5白玻+0.2真空层+4白玻Low-E膜层]真空玻璃+9A+5白玻 低辐射镀膜(Low-E) 真空玻璃 [5白玻+0.2真空层+4白玻Low-E膜层]真空玻璃+12A+5白玻 5白玻+6A+[3白玻Low-E+0.2真空层+3白玻]真空玻璃+6A+5白玻 5白玻+6A+[3白玻Low-E+0.2真空层+3白玻]真空玻璃+9A+5白玻 6白玻+6A+[4白玻Low-E+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6A+6白玻 6白玻+6A+[4白玻Low-E+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9A+6白玻 6白玻+9A+[4白玻Low-E+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9A+6白玻 8白玻+9A+[4白玻Low-E+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9A+8白玻 1.9/1.7 1.9/1.7 1.9/1.7 1.7/1.4 1.6/1.4 0.9 0.9 0.8 0.8 0.8 0.7 0.7 0.7 0.7 0.7 0.7 0.61 0.54 0.73 0.69 0.53 0.74 0.66 0.63 0.63 0.63 0.61 0.61 0.61 0.61 0.61 0.61 0.49 0.44 0.63 0.52 0.40 0.74 0.63 0.67 0.67 0.67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6白玻G膜层+12A/氩气+6白玻 1.8 1.8 1.8/1.5 1.9/1.6 1.8/1.5 1.9/1.6 1.9/1.7 0.72 0.72 0.69 0.63 0.62 0.59 0.71 0.72 0.72 0.61/0.62 0.68/0.69 0.54/0.55 0.66/0.68 0.65 [4白玻+0.2真空层+4白玻]真空玻璃+9A+5白玻 传热系数Ug[W/(m2K)] 3.2/3.0 3.0/2.8 2.8/2.6 2.7/2.5 2.3/2.1 2.0/1.9 1.9/1.8 3.0 2.8/2.6 3.2 3.0 2.8/2.6 1.8 1.8 2可见光透射比τV 0.82 0.82 0.82 0.82 0.69 0.69 0.68 0.72 0.72 0.60 0.60 0.60 0.72 0.72 遮阳系数SCg 0.89 0.89 0.86 0.86 0.80 0.80 0.80 0.81 0.81 0.71 0.71 0.71 0.72 0.72 30

DB42/T 559—2013

F.0.2 常用门窗的热工与光学参数,如表F.0.2—1~F.0.2—2所列。

表F.0.2—1 塑料(PVC-U)门窗传热系数[K,W/(m·K)] 2

门窗尺寸 门窗及型材类型 (宽3高) (m) 60系列三腔型材平开(含内平开下悬)窗 60F系列三腔型材平开(含内平开下悬)窗 60系列三腔型材 900高门芯板平开门 60系列三腔型材 400高门芯板平开门 60系列三腔型材 全玻平开门 60F系列三腔型材 900高门芯板平开门 60F系列三腔型材 400高门芯板平开门 60F系列三腔型材 全玻平开门 60系列三腔型材阳台门(0921PM或0924PM) 连窗(0912PC~2112PC或0915PC~2115PC), 采用40380单腔型材竖拼条连接 门芯板高 0.9或0.4, 窗台高0.9 2.430.9 ~ 4.231.8 (有竖拼条 60系列三腔型材组合窗,采用40380单腔型材竖拼条、553108单腔型材横拼条连接 无横拼条) 2.432.1 ~ 4.234.2 (有竖拼条 及横拼条) 60/60F系列三腔型材 平开门900高门芯板 0.832.0 ~ 1.832.4 0.832.0 ~ 1.832.4 0.930.6 ~ 2.132.1 0.930.6 ~ 2.132.1 窗框面积比Af/At 0.67 ~ 0.29 0.68 ~ 0.30 0.57 ~ 0.45 0.55 ~ 0.41 0.56 ~ 0.42 0.59 ~ 0.44 0.57 ~ 0.41 0.58 ~ 0.43 2.6 ~ 3.05 2.4 ~ 2.9 2.7 ~ 2.9 ~ 2.9 2.7 ~ 2.9 ~ 2.8 2.55 ~ 2.8 ~ 2.8 2.55 ~ 2.9 2.35 ~ 2.8 2.6 ~ 2.8 ~ 2.8 2.6 ~ 2.8 ~ 2.7 2.5 ~ 2.7 ~ 2.65 2.5 ~ 2.75 2.3 ~ 2.65 2.5 ~ 2.7 2.55 ~ 2.7 2.5 ~ 2.6 2.4 ~ 2.55 2.4 ~ 2.6 2.35 ~ 2.5 2.4 ~ 2.6 2.25 ~ 2.5 2.4 ~ 2.55 2.45 ~ 2.55 2.45 ~ 2.5 2.3 ~ 2.4 2.3 ~ 2.4 2.3 ~ 2.4 3.2 3.0 2.8 2.6 2.4 玻璃传热系数Ug 2.2 2.0 1.8 1.6 1.4 0.9 0.7 塑料(PVC-U)门窗传热系数K 2.35 ~ 2.5 2.2 ~ 2.35 2.35 ~ 2.4 2.3 ~ 2.4 2.35 ~ 2.4 2.2 ~ 2.3 2.2 ~ 2.3 2.2 ~ 2.3 2.25 ~ 2.3 2.1 ~ 2.2 2.1 ~ 2.2 2.1 ~ 2.2 2.15 ~ 2.2 2.0 ~ 2.05 2.0 ~ 2.05 2.0 ~ 2.05 2.3 2.2 2.1 ~ 2.2 2.25 ~ 2.3 2.05 ~ 2.1 2.15 ~ 2.2 2.1 ~ 2.0 2.1 ~ 2.0 2.1 ~ 2.0 1.95 ~ 1.9 1.95 ~ 1.9 1.95 ~ 1.9 1.95 2.3 2.2 2.15 ~ 2.0 2.05 ~ 1.9 1.9 ~ 1.8 2.0 ~ 1.9 2.0 ~ 1.9 2.0 ~ 1.9 1.9 ~ 1.8 1.85 ~ 1.8 1.85 ~ 1.8 2.0 ~ 1.7 1.85 ~ 1.65 1.9 ~ 1.8 1.9 ~ 1.8 1.9 ~ 1.8 1.8 ~ 1.7 1.8 ~ 1.7 1.8 ~ 1.7 1.8 ~ 1.75 1.7 ~ 1.6 1.7 ~ 1.5 1.65 ~ 1.5 1.7 ~ 1.45 1.6 ~ 1.4 1.55 ~ 1.4 1.55 ~ 1.4 1.4 ~ 1.2 1.3 ~ 1.2 1.6 ~ 1.4 1.6 ~ 1.3 1.6 ~ 1.35 1.5 ~ 1.3 1.5 ~ 1.3 1.5 ~ 1.3 2.75 2.65 2.55 2.45 2.55 2.45 2.8 — ~ 2.95 2.7 ~ 2.8 2.6 ~ 2.7 2.5 2.4 2.3 2.2 2.1 2.0 1.9 ~ 1.8 1.7 ~ 1.4 1.6 ~ 1.25 0.51 ~ 0.40 2.8 ~ 3.1 2.7 ~ 2.9 2.6 ~ 2.8 2.5 ~ 2.6 2.4 ~ 2.5 2.3 ~ 2.4 2.2 2.1 2.0 ~ 1.9 1.9 ~ 1.8 1.8 ~ 1.45 1.6 ~ 1.3 0.48 ~ 0.32 2.9 ~ 3.1 2.8 ~ 3.0 2.7 ~ 2.8 2.6 ~ 2.7 2.5 2.4 2.3 2.2 ~ 2.1 2.1 ~ 2.0 2.0 ~ 1.8 1.8 ~ 1.45 1.65 ~ 1.3 采用24/40 mm厚PVC—U单腔芯板,腔内满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芯板插接缝采用聚氯乙烯胶粘结密封。门框与门芯板的平均传热系数:24 mm厚门芯板 K≤1.8;40 mm厚门芯板K≤1.6。 采用24/40 mm厚PVC—U单腔芯板,腔内满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芯板插接缝采用聚氯乙烯胶粘结密封。门框与门芯板的平均传热系数:24 mm厚门芯板 K≤1.9;40 mm厚门芯板K≤1.7。 60/60F系列三腔型材 平开门400高门芯板 31

DB42/T 559—2013

2

表F.0.2—2 断热铝合金门窗传热系数[K,W/(m?K)] 门窗及型材类型 65系列聚氨酯浇铸式隔热(最小隔热间距6mm)铝合金内平开门 50系列穿条(聚酰胺隔热条高18.4mm)式隔热铝合金内平开/下悬内平开窗 55A系列穿条(聚酰胺隔热条高18.4mm)式隔热铝合金内平开窗 55B系列穿条(聚酰胺隔热条高14.8mm)式隔热铝合金外平开窗 63系列穿条(聚酰胺隔热条高14.8mm)与聚氨酯浇铸式铝合金内平开/下悬内平开窗 80A系列聚氨酯浇铸式隔热(最小隔热间距8 mm)铝合金外平开窗 门窗尺寸 (宽3高) (m) 窗框面积比3.2 3.0 2.8 2.6 2.4 玻璃传热系数Ug 2.2 2.0 1.8 1.6 1.4 0.9 0.7 Af/At 0.48 ~ 0.32 0.43 ~ 0.25 0.34 ~ 0.20 0.45 ~ 0.22 0.35 ~ 0.21 0.52 ~ 0.24 0.42 ~ 0.22 0.43 ~ 0.27 0.34 ~ 0.22 0.42 ~ 0.25 0.30 ~ 0.20 3.95 ~ 3.8 3.65 ~ 3.5 3.6 ~ 3.5 3.7~ 3.5 3.6 ~ 3.5 3.9 ~ 3.7 3.8 ~ 3.6 3.8 ~ 3.6 3.7 ~ 3.6 3.9 ~ 3.7 3.8 ~ 3.6 3.85 ~ 3.65 3.5 ~ 3.4 3.5 ~ 3.3 3.6~ 3.4 3.5 ~ 3.3 3.8 ~ 3.5 3.7 ~ 3.4 3.7 ~ 3.5 3.6 ~ 3.4 3.8 ~ 3.5 3.6 ~ 3.4 3.75 ~ 3.5 3.4 ~ 3.2 3.3 ~ 3.15 3.4~ 3.2 3.3 ~ 3.2 3.7 ~ 3.4 3.6 ~ 3.3 3.6 ~ 3.3 3.4 ~ 3.3 3.7 ~ 3.4 3.5 ~ 3.3 3.65 ~ 3.4 3.3 ~ 3.1 3.2 ~ 3.0 3.3~ 3.1 3.2 ~ 3.0 3.5 ~ 3.2 3.5 ~ 3.1 3.5 ~ 3.2 3.3 ~ 3.1 3.5 ~ 3.2 3.3 ~ 3.1 隔热铝合金门窗传热系数K 3.55 ~ 3.2 3.2 ~ 3.0 3.1 ~ 2.8 3.2~ 2.9 3.1 ~ 2.8 3.4 ~ 3.1 3.3 ~ 3.0 3.4 ~ 3.0 3.2 ~ 2.9 3.4 ~ 3.1 3.2 ~ 2.9 3.45 ~ 3.1 3.05 ~ 2.8 2.9 ~ 2.7 3.1~ 2.8 3.0 ~ 2.7 3.3 ~ 2.9 3.2 ~ 2.8 3.2 ~ 2.9 3.0 ~ 2.8 3.3 ~ 2.9 3.1 ~ 2.8 3.35 ~ 3.0 2.9 ~ 2.6 2.8 ~ 2.5 3.0~ 2.6 2.8 ~ 2.5 3.2 ~ 2.7 3.1 ~ 2.6 3.1 ~ 2.7 2.9 ~ 2.6 3.2 ~ 2.8 2.9 ~ 2.6 3.2 ~ 2.8 2.8 ~ 2.5 2.7 ~ 2.3 2.8~ 2.5 2.7 ~ 2.4 3.1 ~ 2.6 3.0 ~ 2.5 3.0 ~ 2.6 2.8 ~ 2.5 3.0 ~ 2.6 2.8 ~ 2.5 3.1 ~ 2.7 2.7 ~ 2.3 2.5 ~ 2.2 2.7~ 2.3 2.6 ~ 2.2 3.0 ~ 2.4 2.9 ~ 2.3 2.9 ~ 2.4 2.6 ~ 2.3 2.9 ~ 2.5 2.6 ~ 2.3 3.0 ~ 2.55 2.6 ~ 2.2 2.4 ~ 2.0 2.6~ 2.2 2.4 ~ 2.1 2.8 ~ 2.3 2.8 ~ 2.2 2.8 ~ 2.3 2.5 ~ 2.2 2.8 ~ 2.3 2.5 ~ 2.1 2.8 ~ 2.2 2.4 ~ 1.8 2.0 ~ 1.7 2.3 ~ 1.7 2.0 ~ 1.7 2.5 ~ 1.9 2.5 ~ 1.8 2.5 ~ 2.0 2.2 ~ 1.8 2.5 ~ 1.9 2.2 ~ 1.7 2.7 ~ 2.1 2.3 ~ 1.5 1.9 ~ 1.5 2.2 ~ 1.6 1.9 ~ 1.6 2.4 ~ 1.8 2.4 ~ 1.6 2.4 ~ 1.8 2.0 ~ 1.7 2.4 ~ 1.7 2.0 ~ 1.6 0.832.1 ~ 1.833.0 0.631.2 ~ 1.532.1 1.830.9 ~ 3.031.5 0.631.2 ~ 1.532.1 1.831.2 ~ 2.132.1 0.631.2 ~ 1.532.1 1.831.2 ~ 2.131.5 0.931.2 ~ 1.532.1 1.831.2 ~ 2.131.5 0.631.2 ~ 1.532.1 1.831.2 ~ 2.132.1 注:1.Ug为奇(或偶)数的门窗K值,取表中与奇(或偶)数相邻两偶(或奇)数(例如Ug=1.9,取2.0及1.8)对应门窗K值的算术平均值。 2.表中所列门窗K值,采用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软件计算得到(其中,型材的Uf0值按上限值计算)。

32

DB42/T 559—2013

附录G 外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

G.0.1 固定外遮阳的外遮阳系数

G.0.1-1 外挑0.9 m~1.2 m阳台板(顶层雨篷板)夏季的外遮阳系数。

图G.0.1-1 阳台板外遮阳示意

表G.0.1-1 外挑0.9 m~1.2 m阳台板夏季的外遮阳系数SD值 t(mm) 朝 向 h 1.6 正南 1.7 1.8 南东南 南西南 1.6 1.7 1.8 1.6 1.7 1.8 1.6 1.7 1.8 1.6 1.7 1.8 1.6 1.7 1.8 1.6 正北 1.7 1.8 L 140<t≤170 9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9 0.70 0.71 0.75 0.76 0.77 0.77 0.78 0.79 0.83 0.83 0.84 0.92 0.93 0.93 12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6 0.66 0.67 0.69 0.70 0.71 0.73 0.74 0.75 0.82 0.82 0.83 0.92 0.93 0.93 170<t≤270 9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9 0.70 0.71 0.75 0.76 0.77 0.77 0.78 0.79 0.83 0.83 0.84 0.92 0.93 0.93 12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6 0.66 0.67 0.69 0.70 0.71 0.73 0.74 0.75 0.82 0.82 0.83 0.92 0.93 0.93 270<t≤370 9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9 0.70 0.71 0.75 0.76 0.77 0.77 0.78 0.79 0.83 0.83 0.84 0.92 0.93 0.93 12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6 0.66 0.67 0.69 0.70 0.71 0.73 0.74 0.75 0.82 0.82 0.83 0.92 0.93 0.93

370<t≤470 9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9 0.70 0.71 0.75 0.76 0.77 0.77 0.78 0.79 0.83 0.83 0.84 0.92 0.93 0.93 1200 0.76 0.76 0.77 0.72 0.72 0.73 0.66 0.66 0.67 0.69 0.70 0.71 0.73 0.74 0.75 0.82 0.82 0.83 0.92 0.93 0.93 东南 西南 正东 正西 东北 西北 北东北 北西北 注:两朝向之间任一朝向的SD值按两朝向之间的角度插值近似计算。

33

DB42/T 559—2013

G.0.1-2 外挑1.5 m~2.4 m阳台板(顶层雨篷板)夏季的外遮阳系数。

图G.0.1-2 阳台板外遮阳示意

表G.0.1-2 阳台板外遮阳夏季外遮阳系数SD值 朝 向 L h 1.6 1.7 1.8 正南 2.1 2.2 2.3 2.4 2.7 1.6 1.7 1.8 南东南 南西南 2.1 2.2 2.3 2.4 2.7 1.6 1.7 1.8 东南 西南 2.1 2.2 2.3 2.4 2.7 1.6 正东 正西 1.7 1.8 2.1 1 500 0.76 0.76 0.76 0.77 0.77 0.77 0.77 0.78 0.70 0.71 0.71 0.72 0.73 0.73 0.73 0.74 0.62 0.63 0.63 0.65 0.66 0.66 0.67 0.69 0.60 0.61 0.62 0.65 1 800 0.76 0.76 0.76 0.77 0.77 0.77 0.77 0.78 0.70 0.71 0.71 0.72 0.73 0.73 0.73 0.74 0.62 0.63 0.63 0.65 0.65 0.66 0.66 0.68 0.57 0.58 0.59 0.62 2 100 0.76 0.76 0.76 0.77 0.77 0.77 0.77 0.78 0.70 0.71 0.71 0.72 0.73 0.73 0.73 0.74 0.62 0.63 0.63 0.65 0.65 0.66 0.66 0.68 0.55 0.56 0.57 0.59 2 400 0.76 0.76 0.76 0.77 0.77 0.77 0.77 0.78 0.70 0.71 0.71 0.72 0.73 0.73 0.73 0.74 0.62 0.63 0.63 0.65 0.65 0.66 0.66 0.68 0.53 0.54 0.54 0.57 正东 正西 东北 西北 北东北 北西北 正北 朝 向 L h 1.6 1.7 1.8 2.1 2.2 2.3 2.4 2.7 1.6 1.7 1.8 2.1 2.2 2.3 2.4 2.7 1.6 1.7 1.8 2.1 2.2 2.3 2.4 2.7 2.2 2.3 2.4 2.7 1 500 0.87 0.87 0.88 0.90 0.90 0.91 0.91 0.92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3 0.85 0.66 0.67 0.68 0.71 0.72 0.73 0.74 0.76 0.66 0.67 0.68 0.70 1 800 0.87 0.87 0.88 0.90 0.90 0.91 0.91 0.92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3 0.85 0.65 0.66 0.67 0.70 0.71 0.72 0.73 0.75 0.63 0.64 0.64 0.67

2 100 0.87 0.87 0.88 0.90 0.90 0.91 0.91 0.92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3 0.85 0.64 0.65 0.66 0.69 0.70 0.71 0.72 0.74 0.60 0.61 0.62 0.64 2 400 0.87 0.87 0.88 0.90 0.90 0.91 0.91 0.92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3 0.85 0.63 0.64 0.65 0.68 0.69 0.70 0.71 0.73 0.58 0.59 0.59 0.61 注: 1.折线形及弧线形阳台板的SD值取最小挑长(L)插值计算; 2.两朝向之间任一朝向的SD值按两朝向之间的角度插值近似计算。 34

DB42/T 559—2013

G.0.1-3 窗顶水平板的夏季外遮阳系数。

≥150b≥150hh

图G.0.1-3 窗顶水平板外遮阳示意 表G.0.1-3 窗顶水平板夏季的外遮阳系数SD值

朝向 窗高 h 1600 正南 1700 1800 1600 南东南 南西南 1700 1800 1600 东南 西南 1700 1800 挑长L 250 0.80 0.81 0.82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300 0.78 0.79 0.80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400 0.78 0.78 0.78 0.77 0.78 0.78 0.79 0.80 0.81

500 0.78 0.78 0.78 0.75 0.76 0.76 0.76 0.77 0.78 注:两朝向之间任一朝向的SD值按两朝向之间的角度插值近似计算。 G.0.1-4 垂直侧板的夏季外遮阳系数。

LL1bL10~3000~300图G.0.1-4 垂直侧板外遮阳示意

35

DB42/T 559—2013

表G.0.1-4 垂直侧板夏季的外遮阳系数SD值

朝向 挑长L 0.37 0.49 0.60 L1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0 0.3 北东北 北西北 0.74 0.86 0.92 1.00 1.22 0.37 正北 0.49 ≥0.60 1.2 0.73 0.85 0.69 0.80 0.66 0.77 0.63 0.73 0.62 0.70 0.62 0.69 0.62 0.68 0.62 0.67 0.52 0.54 0.52 0.54 0.52 0.54 1.5 0.79 0.88 0.75 0.84 0.72 0.81 0.69 0.78 0.67 0.75 0.66 0.74 0.65 0.73 0.65 0.70 0.53 0.57 0.53 0.56 0.53 0.56 窗宽b 1.8 0.82 0.90 0.79 0.87 0.77 0.84 0.74 0.82 0.72 0.79 0.71 0.78 0.70 0.77 0.68 0.74 0.55 0.61 0.54 0.57 0.54 0.57 2.1 0.85 0.91 0.82 0.89 0.80 0.87 0.78 0.84 0.76 0.82 0.75 0.81 0.74 0.80 0.71 0.78 0.60 0.66 0.56 0.61 0.56 0.58 2.4 0.87 0.92 0.84 0.90 0.83 0.88 0.80 0.86 0.79 0.85 0.78 0.84 0.77 0.83 0.75 0.80 0.64 0.70 0.59 0.64 0.57 0.61 注:两朝向之间任一朝向的SD值按两朝向之间的角度插值近似计算。 G.0.2 活动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SD

不同活动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SD值如表G.0.2所列。

表G.0.2 活动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SD值

活动遮阳设施种类 铝色双层铝套板百叶活动卷帘 铝色铝合金活动百叶外平开窗 (参照《98ZJ 721》第134页基本构造) 白色钢制外平开或外拆叠式挡板(穿孔率≤0.2) 铝色单层铝片百叶活动卷帘 (不含中空玻璃中间的铝卷帘) 铝色铝合金固定百叶外平开窗 (参照《98ZJ 721》第146页基本构造) 浅白色固定木百叶外平开窗 (参照《98ZJ 701》第22页基本构造) 注:表列SD值仅供设计选用,工程验收应按工程抽样检测值评定。 遮阳系数SD ≤0.15 ≤0.20 ≤0.30 ≤0.50 ≤0.65 ≤0.70 36

DB42/T 559—2013

附录H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选用表

H.0.1 空调设备与管道保温厚度可按表H.0.1-1~表H.0.1-3选用。

表H.0.1-1 热管道柔性泡沫橡塑经济绝热厚度(热价85元/GJ)

最高介质温度(℃) 60 80 25 ≤DN 20 - 28 DN 25~ DN 40 - 32 DN 50~ DN 125 ≤DN 32 绝热层厚度(mm) 36 DN 150~ DN 400 DN 40~ DN 70 40 ≥DN 450 DN 80~ DN 125 45 - DN 150~ DN 450 50 - ≥DN 500 表H.0.1-2 热管道离心玻璃棉经济绝热厚度(热价35元/GJ) 最高介质温度(℃) 95 室内 140 190 95 室外 140 190 35 ≤DN 40 - - ≤DN 25 - - 40 DN 50~ DN 100 ≤DN 25 - DN 32~ DN 50 ≤DN 20 - 50 DN 125~ DN 1000 DN 32~ DN 80 ≤DN 32 DN 70~ DN 250 DN 25~ DN 70 ≤DN 25 绝热层厚度(mm) 60 ≥DN 1100 DN 100~DN 300 70 - ≥DN 350 80 - - 90 - - ≥DN 1000 - - ≥DN 600 DN 40~ DN 80 DN 100~ DN 200 DN 250~ DN 900 ≥DN 300 - - ≥DN 1100 DN 200~DN 500 DN 80~ DN 200 DN 250~DN 1000 DN 32~ DN 70 DN 80~ DN 150 表H.0.1-3 热管道离心玻璃棉经济绝热厚度(热价85元/GJ) 最高介质 温度(℃) 95 室内 140 190 95 室外 140 190 50 60 70 绝热层厚度(mm) 80 90 ≥DN 2500 100 - 120 - ≥DN 1000 DN 200~ DN 700 - ≥DN 500 DN 200~DN 450 140 - - ≥DN800 - - ≥DN 500 ≤DN 40 DN 50~DN 100 DN 125~DN 300 DN 350~DN 2000 - - ≤DN 32 - DN 40~ DN 70 ≤DN 32 DN 80~DN 150 DN 32~ DN 50 ≤DN 25 DN 80~ DN 150 DN 200~DN 300 DN 350~ DN 900 DN 40~ DN 50 DN 200~DN 400 DN 70~ DN 100 DN 32~DN 50 DN 70~ DN 100 DN 125~ DN 150 DN 450~ DN 2000 ≥DN 2500 ≤DN 25 DN 32~ DN 70 - - ≤DN 25 - DN 125~DN 200 DN 250~ DN 450 DN 70~DN 80 DN 100~ DN 150 注:管道与设备保温制表条件: 1 全部按经济厚度计算,还贷6年,利息10%,使用期按120天,2 880小时。热价35 元/GJ相当于城市供热;热价85元/GJ相当于天然气供热。

2 导热系数λ:柔性泡沫橡塑λ=0.034+0.00 013tm;离心玻璃λ=0.031+0.00 017tm。 3 适用于室内环境温度20 ℃,风速0 m/s;室外温度为0 ℃,风速3 m/s。 4 设备保温厚度可按最大口径管道的保温厚度再增加5mm。 5 当室外温度非0 ℃时,实际采用的厚度δ=[(TO-TW)TO]Tw为实际使用期平均环境温度(℃)。

0.36

2δ。其中δ为环境温度0 ℃时的查表厚度,TO为管内介质温度(℃),

H.0.2 室内机房内空调设备与管道保冷厚度可按表H.0.2-1、表H.0.2-2中给出的厚度选用。

37

DB42/T 559—2013

表H.0.2-1 室内机房冷水管道最小绝热厚度(mm)(介质温度≥5 ℃)

柔性泡沫橡塑 玻璃棉管壳 厚度 25 28 32 36 管径 ≤DN 25 DN 32~ DN 80 DN 100~DN 400 ≥DN 450 厚度 25 30 35 40 管径 ≤DN 25 DN 32~DN 50 DN 70~DN 150 ≥DN 200 表H.0.2-2 室内机房冷水管道最小绝热厚度(mm)(介质温度≥-10 ℃)

柔性泡沫橡塑 管径 ≤DN 50 DN 70~DN 100 DN 125~DN 250 DN 300~DN 2000 ≥DN 2100 注:管道与设备保冷制表条件: 1 均采用经济厚度和防结露要求确定的绝热层厚度。冷价按75元/GJ;还贷6年,利息10%,使用期按120天,2880小时。 2 Ⅰ区系指较干燥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1 ℃、相对湿度不大于75%;Ⅱ区系指较潮湿地区,室内机房环境温度不高于33 ℃、相对湿度不大于80%;湖北地区均为较潮湿地区,均按Ⅱ区选用。

3 导热系数λ:柔性泡沫橡塑λ=0.034+0.00 013tm;离心玻璃λ=0.031+0.00 017tm;聚氨酯发泡λ=0.0 275+0.00 009tm。 4 蓄冰设备保冷厚度应按最大口径管道的保冷厚度再增加5 mm~10 mm。

厚度 40 45 50 55 60 管径 ≤DN 50 DN 70~DN 125 DN 150~DN 500 ≥DN 600 - 聚氨酯发泡 厚度 35 40 45 50 - H.0.3 室外空调设备管道发泡橡塑和硬质聚氨酯泡塑保冷层防结露厚度可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附录K.0.3的方法查表确定。

38

DB42/T 559—2013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39

DB42/T 559—2013

引用标准名录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2.《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 3.《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8.《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10.《民用建筑设计导则》GB 50352

11.《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

12.《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 玻璃参数的测定》GB/T 2680

13.《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1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 15.《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 16.《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40

DB42/T 559—2013

湖北省地方标准

低 能 耗 居 住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DB 42/T 559—2013

条 文 说 明

41

DB42/T 559—2013

目 次

1 总 则 .......................................................................... 42 2 术 语 .......................................................................... 44 3 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 44 4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 ............................................................. 47

4.1 规划布局 ................................................................. 47 4.2 建筑节能设计 ............................................................. 47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 49 6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 ....................................................... 52

6.1 一般规定 ................................................................. 52 6.2 供暖 ..................................................................... 52 6.3 通风与空气调节 ........................................................... 53 6.4 空气调节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 ............................................... 55 7 给水排水设计 ................................................................... 59

7.1 供水系统 ................................................................. 59 7.2 热水系统 ................................................................. 60 8 电气设计 ....................................................................... 67

8.1 电气照明 ................................................................. 67 8.2 供配电系统 ............................................................... 67 附录C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与平均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 68 附录F 门窗和玻璃的热工与光学性能参数 ............................................ 70 附录G 外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 .................................................... 71

42

DB42/T 559—2013

1 总 则

1.0.1 经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国务院制定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要求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建筑能效标准,“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要将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到“三步”建筑节能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执行更高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 湖北省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全年空气湿度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湖北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42/301-2005自2005年1月13日发布以来,对实现节能50%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夏季空调、冬季采暖、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日益普及,居住建筑能源消耗逐年急剧上升。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有效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如节能65%设计标准),进一步提高暖通空调和照明等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实现改善居住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战略目标。 1.0.2 本标准的内容,主要是对居住建筑的有关建筑、遮阳、热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气及太阳能利用的设计提出节能措施和规定控制指标。

本标准所指的居住建筑,包括住宅、集体宿舍、住宅式公寓、商住楼的住宅部分、托儿所、幼儿园等。

当其他类型的既有建筑改建为居住建筑时,以及原有建筑进行扩建时,都应按本标准的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必须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

由于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在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与新建居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且国家已经出台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专门规定,因此,本标准并不涵盖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1.0.3 本标准的要求,首先是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同时,要贯彻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采用建筑遮阳措施,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暖通空调和照明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原节能50%的湖北省地方标准DB 42/301-2005的基础上再节能30%,实现节能65%的目标。

1.0.4 本标准对居住建筑的有关建筑、热工、采暖、通风、空调及照明设计所采取的节能措施和太阳能的利用作出了规定,但建筑节能涉及的专业较多,相关专业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节能规定。所以,居住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43

DB42/T 559—2013

2 术 语

对本标准中出现的术语其含义作了界定、说明或解释。给出的术语考虑了与其它标准的一致

性和协调性。

3 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3.0.1~3.0.3 条文中的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和采暖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同属计算参数性质,本标准第4章中各项建筑和建筑热工规定指标限值,都是使建筑物处于此室内热环境下,通过计算其采暖空调节能率得来的。

夏季降温时空调能效比和冬季采暖时空调能效比均指设计工况下的能效比。

3.0.4 从我省各地采暖度日数(HDD18)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省各地的采暖度日数在1 324~2 554范围,大部分地区为1 600~2 000;又由本条文说明图1可知,全省各地日平均气温低于18 ℃的日数为180~251天,大部分地区为180~2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8℃期间内的平均温度,大部分地区为8.2 ℃~9.9 ℃,全省各地最冷月日平均气温为0.6 ℃(神农架)~5.0 ℃(仅恩施)。以上气象数据表明,我省是夏热冬冷地区典型的冬冷地区,全省各地冬季气温都低,低温期长达6~8个月。

但是,由于HDD18>2 000(不含郧西)的房县、竹溪、咸丰、五峰、利川、神农架林区的采暖度日数很大(为2 121~2 554),空调度日数很小(仅1~48),其年采暖能耗占全年总能耗的比例很高,这六个地区主要呈现为我国北方采暖地区的建筑能耗特征。因此,将我省划分为2个气候分区的依据参见下表。

表3.0.4 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 气候分区 A区 B区 分区依据 除 B之外 HDD18>2 000且CDD26 ≤ 50

44

DB42/T 559—2013

3.0.4-1 湖北省各地HDD18分布图。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