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 下载本文

《德育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要回答

1、德育目标具体化及其必要性?

德育目标具体化是指把国家(或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分解成不同工作阶段,或不同工作部门所实现的各种具体目标。

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德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因为总体德育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如果不把它具体化,则难以使之在各项工作中或德育工作不同阶段中得以真正落实,总体德育目标与本校实际工作也不能达到真正结合。

其次,德育目标具体化,对学生思想发展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总体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表现周期长、要求高,是人在短期内所不能完全达到的。只有把它变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看到努力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并对下一个目标充满成功的渴望。如果不把德育目标具体化,只是单纯用总体德育目标来要求学生,学生容易因为总体目标的笼统性而不知道从哪儿做起,进而还有可能对总体目标产生无望实现的感觉。只有坚持把总体目标具体化,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总体德育目标的要求。

最后,把德育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德育工作效果的检查或评价,有利于准确了解德育总体目标实现的程度。如果工作各阶段没有具体目标,就难以清楚了解或判断各阶段工作是否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2、德性之教为什么要注重心灵交往? 心灵交往,即指人和人的那种情对情、心对心的交流、沟通和交往。心灵交往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心灵交往会使人给自身的德性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心灵交往不仅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能使人从精神意义上来反观自己、把握自己。人会在心灵交往中,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意蕴,不断吸收到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中彻悟人生道理,领略做人的意义。人往往总是在心灵交往中进行着“精神洗礼”。

1、人的德性首先是一种基于心灵变化的生成和生长,是心灵对生活的经验、感受中的自我确定,心灵的变化,必然导致德性的变化,心灵的误区,必然导致德性的误区。心灵是德性成长的基础,德性反映着人的心灵,德性是心灵的“绿洲”。人的德性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洗礼”中生成着、发展着,这是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2、作为培养品德的德育,只有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往,“育德之水”才能真正浇到“德性的根上”,因为,心灵是人一切言行的真实根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交往,才能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灵,熟悉受教者的心灵,走进受教者的心灵,使自身的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另外,心灵交往会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应互动的心理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双方在心理上对各自的容纳性,以及可能进行交流、沟通、交往的意愿性。

心灵交往是德育教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学校如果没有心灵的交往和精神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沟通、交流和交往总是自然地发生着,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相反,没有心灵交往的德育,相互之间就不可能有实际的精神交往,只能是一种死的教育。

1

3、学校落实德育地位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

在实践中坚持落实德育地位和体现德育地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德育的多方面价值,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给予德育高度的重视,不能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

二是要善于把德育工作贯穿整体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各项工作中恰当体现德育。德育是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工作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是虚功实做,全面落实(即组织落实、队伍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注重实效。德育是指向人的思想、观念的,因此它要求脚踏实地的虚功实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澄清学生的各种认识,使学生在自身的切实体验中学会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要内外统一,把校内外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要落实,要取得实效,必须内外统一,内外协调。

五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保证德育的重要地位及其顺利进行。德育工作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外部都有着各种价值观念及干扰因素存在。如德育的功利化思想;重智轻德,只看分数,不问品行;将德育政治化、工具化,突出德育的社会功能而降低甚至抹杀它的育人功能。这些都极易淡化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另外,社会中存在的腐败、享乐、物欲至上等不良风气也同样严重干扰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在实践中扎实体现德育地位,必须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4、德育对整体教育的作用?

德育是构成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活动,对整体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1.德育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任何社会的德育,总是最明显地反映教育目的。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总是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内容的主体。德育与教育目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最能本质地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最为明显的地反映整体教育是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培养人),反映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

2.德育是和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德育,整体教育就难以显现全面发展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也不可能。因为这样必然会带来思想品德素质的缺欠,甚至是严重的缺欠。

3.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5、德育内容系列化及其必要性?

(一)把德育内容序列化

德育内容序列化是指根据德育目标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把德育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有层次的序列化编排,使之成为稳定的具有系统性的内容序列。 德育内容序列化的必要性如下:

1.是适应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所必需,人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发展

2

过程。适应人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德育内容必须要有连续性,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

2.德育序列化有利于保持德育工作的稳定性,克服或避免随意性,保证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系统性;

3.德育内容系列化也是古今中外有效进行德育的宝贵经验,在我国古代,德育工作就很注重内容有序,《大学》中讲到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例。宋代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比较重视使德育内容表现出一定层次序列,他曾提出“小学做其事,大学穷其理”,即学生在15 岁以前,德育重在教他们“做事”,即做有关“洒扫、应对、进退、衣服冠履、言语步趋”等“细杂事宜”。到了15岁以后,应重在“穷理”,即研究事物之理,形成有关道德的理性观念。

6、写出德育的概念,并简要谈谈你对德育性质或使命的理解 德育即教育的简称,指对人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生成长生活的其它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等。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德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德育的性质笔者理解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育德之性;其二是教化之性,具体表现在是心灵交往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7、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德育原理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社会的必然性,而且对德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是这一学科对德育具有理性认识的价值。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在德育活动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德育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使人对德育有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深化对德育的理解,增强人对德育工作的内在认识,形成一定的德育观。

二是这一学科对德育具有理性指导价值。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它在研究德育问题理论,阐明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对德育实践意向的理性引导和指导思想。为解决和处理德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使德育工作实施及其问题的解决获得科学德育观念和意识的指导,引导德育实践理性发展。 三是这门学科对德育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德育原理集对德育的哲学认识、社会学认识、心理学分析、教育学原理和德育实践经验总结于一身,它所阐述的德育理论、德育原则,所揭示出来的德育规律,不仅是德育实践的指导依据,而且也构成了评判德育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的潜在依据。根据德育原理所总结出的理论,可以衡量德育工作是否科学和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还可以对德育过程的得与失做出一定的诊断。

8、学校德育内容表现的基本类型有那些?

在实际的德育中,德育内容表现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还体现出不同的类型。

1.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

2.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隐性的内容。显性的内容即

3

直接言说或表述价值、或规范问题的内容,它常常被作为人们直接学习或讨论的对象体现出来,或作为直接的学习任务。学校设置的专门的德育课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隐性的德育内容是指以潜在的、隐蔽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价值内容和规范内容。通常以校风、教风、学风、舆论、人际活动或交往及制度要求等方式体现出来。

3.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意义性的内容。规范性的内容,是对人的言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含有具体要求的内容。意义性内容是指以人的一生诸多问题(如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幸福自由、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等)为主题的“道理”性内容,通常以“为什么要这样?”、“有何必要?”。

二、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正确) 2、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正确)

3、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错误)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错误)

5、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错误)

6、德育为首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具体的工作原则,则是值得商讨的。(正确)

7、日常整体教育中的德育,对于实现德育目标是无关紧要的,只能靠组织专门的德育活动才能实现。(错误)

8、学校的德育课程,应根据人实际生活所涉及的品德问题来建构,而不应根据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逻辑体系来建构。(正确)

9、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正确)

10、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错误) 11、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正确)

12、(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错误)

13、在教书育人这句话中,育人之意不只在于培育人思想品德这一方面。(正确) 14、文本性的德育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虽是不可缺少的,但也不能忽视非文本性的德育,因为文本性的德育却是十分有限的。(正确)

15、在德育中,发展性德育目标对人品德的培养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主要在于终极性目标。(错误)

16、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正确)

三、问题分析

1、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案不是标准的、惟一的。笔者把要点简要谈一下。笔者认为德育改革中做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