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7.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名称或原句。(6分)
①“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一句,除了引用了李清照____________(写出词牌名)中的词句,“鸿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化用了屈原在《湘夫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
第 5 页 共 5 页
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
A. 浙江新高考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上做出的努力取得了广泛认可,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
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0.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第 6 页 共 6 页
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 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1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3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第 7 页 共 7 页
③
②
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③纳:交出。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有分条陈述之意。 B.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史即御史。 D.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盗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 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 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D. 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拒,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4分)
②是故燕最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