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下载本文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

新与调整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列宁

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失败”指的是哪一政策的失败?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设我们的大厦”。 列宁的这一表述指的是什么?

答案 新经济政策中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做法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这种“独特实验”实际上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指的是谁? 答案 赫鲁晓夫 斯大林

时代“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夫”

时代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