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下载本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七单元是由三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7构成。 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前两篇课文是颂扬名人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第三篇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记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习作七是一篇体验作文,让学生学会有详有略地描写活动过程中的行动及心理。

练习七的安排旨在增加学生的积累:处处留心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把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关于改革、建设、兴国的成语以及合作的道理;口语交际让学生知道怎样面对烦恼以及怎样帮助别人。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进入课文情境,读好人物对话,体会思想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读、比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黄河的主人》 习作7 二.篇目教学分析

从环境、动作描写等方面感知艄公勇敢、智慧 注重心理和行动的变化,有详有略地描写感受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文本解读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充满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感悟。读好人物对话,抓住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是本课导读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大意),能理清课文脉络。

4、能从描写爱因斯坦外貌、动作、语言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5、能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描述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专心思考的画面。

6、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伟大的爱因斯坦。 3、 教学资源运用

多媒体课件 、课外搜集的爱因斯坦的小故事、语文补充习题 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大意),能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1、能从描写爱因斯坦外貌、动作、语言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2、能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描述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专心思考的画面。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伟大的爱因斯坦。 5、教学构想或建议(优课选登)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你知道他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和这个小女孩的文章。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中写了些什么内容吗?(你们预习得真充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请同学们快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认读:经过自学,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

(2)你知道课文中重点写了他们几次相遇的情形?分别从哪里可看出来,每次相遇的相关段落你能很快地找出来吗? 三、梳理脉络

1、板书:第一次(1—3),第二次(4—5),第三次(6) 2、每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

(1)指名读第一次相遇,思考:这段写了哪些内容?(板书:撞,衣衫不整) (2)指名读第二次相遇,思考: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遇,教穿戴) (3)指名读第三次相遇,思考:这次相遇的内容是什么?(板书:等,整理房间)

(4)齐读7、8两小节:最后他们熟悉到什么程度,你能概括说说这段的意思吗?(板书:最后(7—8)处,成了朋友) 3、你能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初次相遇的情形吗? 四、研读第一段(1—3小节)

1.齐读1至3小节思考:偶然相撞,小女孩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2.出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你能准确地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吗? (1)初谈印象:小女孩眼中的老人是什么样的(板书:不伟大)

(2)指导朗读:你的朗读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童话故事中走出的老人,他怎么会是伟人呢?

3、父亲是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的?(板书:父亲 最伟大)

4、过渡:小女孩和父亲眼中分别都有一个爱因斯坦,一个不一样的爱因斯坦,那么谁的观点正确呢?课文中的爱因斯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信我们大家经过下次的深入学习,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让我们再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机动) 2、生字描红。

3、课后品读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可讲给父母和朋友听。 板书:

小女孩 不伟大 父亲 最伟大 第一次(1—3)撞 衣衫不整

爱因斯坦 第二次(4—5)遇 教穿戴 和 {

第三次 (6) 等 整理房间 小女孩 第四次(7—8)处 成了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感情地读好小女孩父亲的话。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生齐读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小女孩父亲的眼中,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出示:父亲听后兴奋地说:……他是爱因斯坦!

2、指导朗读:父亲讲这句话时,心情如何?师评:你注意到了这个提示语。你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吗?指名读。(评:句末的“!”读出了父亲的惊喜。我们听到了父亲对爱因斯坦由衷的赞美) 二、有感情地读好表明女孩观点的句子

1、同学们,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而女孩却不这样认为。 出示:女孩直纳闷:……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指导朗读:你懂“纳闷”的意思吗?(指名说:不明白、不理解),你能读出小女孩的疑惑吗?(指名读,师评价:瞧你,眉毛都皱起来了,太纳闷了。) 3、谁能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指名说

4、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是因为她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文中还有表明她相同观点的句子吗?指名读。

出示:“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过渡:小女孩太瞧不起爱因斯坦了,面对一个女孩如此直接的批评,爱因斯坦生气了吗?

三、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爱因斯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想一想透过这些动作、神态、语言,你体会到了什么?

a) 交流:爱因斯坦的动作是(),从这可爱的动作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