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难点举隅(之三)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课文难点举隅(之三·人教版必修Ⅱ<兰亭集序>) 一、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是书序,还是记游序?

序,是一种文章体裁,在古代,分为书序、诗文序、赠序、记游序等。在课本里, “兰亭集”三个字没有加书名号,说明课本的编者认为本文是记游序。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太守)的王羲之在三月三日,邀请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个人,聚会于兰亭,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为<兰亭集>一书,并且写了这篇序言。本文的结尾处也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所以本文是一篇书序, “兰亭集”三字应加书名号。 二、 “流觞曲水”的 “曲水”是天然的小溪,还是人工引来的?

课本第29页注解(11),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教师教学用书第85页参考译文: “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这两种说法都是把 “曲水”理解为人工引来的,大约是因为要落实 “引”字。事实上,为了一次朋友的聚会,动用人工挖一条小河,可能性不是很大。用来 “流觞”(漂酒杯)的曲水,都是天然小溪,不是人工引来的。坐在天然小溪旁,让酒杯漂来,这才有诗意。

三、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由欢乐转为伤感的?

这是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也是正确理解本文主旨所绕不过去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上围绕这个问题作了许多解释,但是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即 “由聚会游览的快乐联想到了生命的短暂”,这是令人费解的。由朋友聚会的欢乐联想起人会死亡,生命短暂,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课文中三个关键句子入手。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慨系之,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慨?)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怀,产生感受。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兴感之由,产生感慨的原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慨?)

人们在与朋友聚会、过节、旅游时,兴致所至,往往玩得很疯,暂时忘却了生活中所有的忧愁和烦恼。然而,十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话)。聚会后朋友们分开了,过节后又该上班上学了,旅游后又该回家了······这时心里会涌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失落感,平时的烦恼忧愁一一涌上心头。上面三个句子里的 “感慨”、 “感受”,都是指的这样一种莫可名状的失落感: 聚会与欢落难得而短暂,分离与忧愁易至而长久。由此才会进一步联想起生命的短暂 :聚会是这样的短暂,生命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这就是本文的主旨,也是本文所具有的超时空的积极的思想意义。

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个句子里的 “不能喻之于怀”是什么意思?

课本第30页注解说, “不能明白于心······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教师用书第80页译文是 “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对自己所系的感慨、对自己所兴之怀、对昔人兴感之由,都是清清楚楚,了然于心的。怎么会不能明白、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这里的 “喻”是解开的意思。不能喻之于怀,就是不能释然于怀,明白了,心里却仍然放不下。什么东西放不下?与古人若合一契的兴感之由,即对聚难散易、乐短忧长、生命短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