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贺春 吴美娜

来源:《会计之友》2017年第09期

【摘 要】 随着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的采用、工艺过程的日益复杂化、机械设备使用程度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间接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并且可能成为比重最大的成本。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之间理论上存在的差异将会更加明显。基于某大型机械加工企业的产品成本数据,文章分别采用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软件进行了Manner-Whitney 检验。结果显示,采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尽管这种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但还是对产品定价、利润计算以及经营绩效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高自动化与技术先进企业而言,应强化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

【关键词】 自动化程度; 传统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20-03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传统成本法是伴随工厂制的建立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产品(或劳务)为归结对象,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分为直接与间接成本(或费用)两类,前者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后者在成本中心归集后按照一定的基础或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或劳务。其中,间接费用(包括生产与非生产部门)的分配基础或标准主要包括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设备实际工时、机器设备定额工时、年度计划分配率等。鉴于上述数量标准,传统成本法也被称为基于数量的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的采用、工艺过程的日益复杂化、机械设备使用程度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间接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并且可能成为比重最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像传统成本计算法中采用单一基础或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就会歪曲成本计算的数据,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会计专家们也在尝试借助于现代合理的技术方法对间接制造费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尽管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过作业与成本之间的联系,然而,作业成本法于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提出和应用。1987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托马斯·H.约翰逊(Thomas.H.Johnson)[1]合作出版了《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该书的出版不仅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而且由此迎来了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的“作业管理会计”(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ccounting)时代。之后的三年间,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卡普兰(Kaplan)又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推出了多篇论述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的文章[2-4],在西方掀起了关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研究浪潮。“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成为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的“新宠”。它不仅被认为是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