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85-295.

[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泊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2013,4(1):22-29. [3]丁键.关于生态型城市理论思考.城市经济研究,2012,8(10):162-166. [4]吴人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环境导报,2013,6(3):39-41.

[5]Juergen Paulussen.Eco-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role of eco-industry.UNEP产业与环境(增刊),2003,7(12):94-99.

[6]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22-29. [7]马世俊,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与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0-239. [8]Hdridge.The British New Towns—A Programme Without a policy,Routledge.2013,8(2):15-22.

[9] 廖红强.对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的探讨.机械工程师,2012,6(8):19-20. [10]Man Cho.Congestion effects of spatial growth restrictions:A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Real Estate Economies Bloomington,2012.325-330.

[11]吴良墉.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9 (1):35-41.

[12]陈易.生态与人居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6. [13]王如松.城市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53-259. [14]王克英.城市生态经济知识全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11-119. [15]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3-38. [16] 李翅.走向理性之城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3-155.

[17]Fordor Eben V.Better Not Bigger:How to Take Control of Urban Growth and Improve Your Community. New Society Publi shiers 2013.142-155.

[18]Peter Katz.The New Urbanism: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McGraw-Hill,Inc.New York 2012.43-46.

[19]Miriam Wasserman.Urban Sprawl Regional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First Quarter,2012,9(12):49-58.

[20]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一理论与实证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33-38. [21]刘卫东.城市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7-199. [22]陈勇.生态城市及其规划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8. [2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72.

41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24]俞孔坚.“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1-28. [2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9-102. [26]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3-38. [27]孙宏伟,王玉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新建筑,1997,9(2):111-116. [28]郭红雨.生态化城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3. [29]王如松.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115-119.

[3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13,6(1):59-62. [3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8-42. [32]杨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9-33.

[33]朱兴平,曹荣林.生态城市的数学模型建立.四川环境,2012,23(2):59-63. [34]张坤民.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14.

[35]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7-81.

[36]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5-29. [37]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43-47. [38]杨建军.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江西建材,2014,3(9):12-13. [39]毕瑜菲.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措施.门窗,2014,4(10):21-22. [40]李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教育体系.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2(8):19-20. [41]朱智勇.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建筑节能,2014,6(8):26-27. [42]王昕若.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经济师,2013,12(8):17-18

[43]那鲲鹏.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3,7(11):11-12. [44]吴颖婕.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经济,2012,12(10):10-11. [45]宁伟.哈尔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4(10):24-25.

[46]王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 [47]韩晓文.唐山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2 [48]陈磊.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9):23-24. [49]李海龙.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7(10):20-21. [50]刘哲.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5(9):29-30. [51]叶立梅.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城市观察,2012,2(6):16-17.

[52]杨立新.论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4(9):26-27.

[53]尤慧.南京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2 [54]郭珉媛.1999年以来国内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前沿,2010,12(9):7-8.

42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5]苏晓珍.生态城市评价及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2

[56]周晓唯.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12(7):27-28.

[57]叶林生.城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

[58]钟荣丙.长株潭生态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0,11(8):21-22.

[59]连玉明.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60]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1. [61]吴旖旎.层次分析不确定优选模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 [62]邓雪.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10):23-24.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