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第五章 武夷山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武夷山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坚持以创建生态城市持续改进为主线,遵循系统性、生态环境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共同参与、突出统筹协调以及体现特色与创新等基本原则,按照中央、省里关于环境保护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深入落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改进工作,进一步强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示范带头作用,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城乡。
5.1调整产业结构,削减工业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结构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结构转变。武夷山市的产业结构要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定位相适应,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入园。凡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必须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实行评估,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工业园区。
推行清洁生产。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遵照“全面管理、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原则,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企业的“产业化、绿色化、生态化”。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构筑资源再生利用体系。重点在竹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方面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广企业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生产各种高附加值木制品、毛竹笋废弃物提取生物活性物质、茶叶加工活性炭等循环型产业链和共生产业模式,推广笋竹加工工艺过程的节水改造,实现内部生产工艺间节能和物料循环利用。
5.2加强环境保护,强化治理能力
5.2.1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改善监测实验和行政用房条件,完成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监测队伍的专业素质,配置应急设备。
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对武夷山市的大气、水环境、噪声功能区的监测计划进行调整完善,确保监测结果能及时反映武夷山市的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整治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33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5.2.2稳步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程
政府有关部门在监测站的资金投入、人员编制、仪器配置、实验用房等方面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照标准完成南平市政府与武夷山市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目标任务书的任务要求。
5.2.3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规划期间,武夷山市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全省对应的标准。所有乡镇设立环保保护工作站,并确保有制度、有经费、有场所、有牌子。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对辖区内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施连续在线监控监测。
抓紧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连续在线监控监测,并传输到各级环保部门监控中心。至2014年,应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新建项目自动监控的覆盖面,逐年增加监控点,确保新建项目联网。
5.2.4建设安全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
继续加强全市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基层队伍建设,提高辐射安全监管水平,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到2014年,全面达到《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要求。
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初步形成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分析能力,核设施、核技术应用项目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性监测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提高全市电磁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制定全市电磁辐射功能区划,加强电磁辐射水平状况的调查与监控。
5.2.5建设高效安全的环境信息体系
提升环境信息与统计的支撑能力。改善环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环境信息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环境统计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完善环境信息管理机构和人才配置,提高环境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
加强环境信息中心能力建设。构建连接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工作机制。2012年前,完成省-市-县三级信息传输网络、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基层环境统计硬件基础建设;完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存储与应用,
34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配套有关环境统计软件。2014年,实现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完成信息专用交通工具的配备,整体机构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5.2.6建立和完善环保宣教工作体系
逐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按照南平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武夷山市实际,从人员编制与构成、经费、设备配置和业务用房等方面逐步加强标准建设。到2014年,达到标准化要求。
提高环境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总体水平,制定完善环保宣传教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有效机制。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新闻宣传的策划与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环保信息通报制度和环保舆情监控体系。
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大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横幅、门户网站等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工作,加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环保知识的宣传,使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六?五”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举办主题鲜明的活动,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加强环保知识普及,使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家喻户晓,成为全民共识,进而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5.3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创模
5.3.1环境信息公开
建立环保信息通报制度和环保舆情监控体系。通过武夷山市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环保网站和大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横幅等主动公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定期公布有关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以及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
5.3.2创模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广电栏目、系列报道、图书杂志、专题讲座、展览活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武夷山市生态市建设的相关信息,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市建设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引导公众参与,鼓励建立各类环保志愿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出台政策和提供资金加以支持,对在创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
35
武夷山生态城市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人积极给予表彰奖励,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创建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5.3.3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
武夷山市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民众具有较高的认识,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全民的环境教育。
首先,应当重点加强党政干部在环境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环保讲座进党校”工作,将创模相关课程纳入到党校主体班作为常设常授内容,并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讲座与培训班,强化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各级党政领导涉及到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综合决策水平与能力。
普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列入全市教学计划,纳入教学安排,配备专(兼)职教师,采取课堂、参观、讲座等方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集中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每学年环境教育不低于12课时。各学科教师自觉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组建学生环保组织,组织中小学生深入社区,参与环保社会宣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现实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的行动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加入环保行列。组织人员对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完善,根据本地环境状况和环境教育资源的特点,发挥重点环境教育基地功能,利用学校及社会力量,开发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师生乐于接受的环境教育课程。
大力推进绿色创建。深化“环境友好型学校”、“ 环境友好型社区”、“绿色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社区、家庭,扩展到农村,深入到企业,普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进公众参与环保,扎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3.4倡导绿色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倡适度消费,限制过度包装商品进入流通环节,风景名胜旅游区、旅游度假区基本做到大幅度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全社会节约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比重。强化循环式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推动居民节水、节电,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绿色建筑。
同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重点加大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等大型购物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重点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填埋的废塑料数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环保意识,为“限塑令”推行营造更好的环境。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