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 下载本文

苍耳子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

摘要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带总苞的果实。又名枱耳实(《本经》),牛虱子(《贵州民间方药集》),胡寝子(《药材资料汇编》),苍郎种、棉螳螂(《江苏植药志》),苍子、胡苍子(《东北药植志》),饿虱子(《广西中药志》),苍棵子、苍耳蒺藜(《陕西中草药》)。苍耳子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此外,苍耳草或全草亦可药用,但苍耳为有毒植物,以果实为最毒,其果实苍耳子可经过炮制后用药,毒性降低。

关键词 苍耳子;炮制沿革;炮制工艺;炮制作用;质量要求;研究概述;化学成分

正文

中文别名: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呆耳,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炮制沿革:南北朝有黄精拌蒸发(《雷公》)。唐代增加烧灰发(《千金》)。宋代增加微炒法(《圣惠方》)、焙干法(《急救》)。明代增加酥炙(《普济方》)、酒拌蒸发(《乘雅》)。(《药典》)载有苍耳子和炒苍耳子。 炮制作用论述:“入药炒熟,去刺用。”(《纲目》)“蒸用或炒熟捣去刺用。”(《大法》)“治鼻渊宜炒熟为末。”(《景岳》)“浸酒去风,补益。”《本草拾遗》

炮制工艺:1、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取苍耳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

面深黄色刺焦,内部浅黄色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1、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如治疗疔疮取其的七星剑(《正宗》)。

2.炒苍耳子降低毒性;易于去刺,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如治疗鼻渊头痛通窍鼻炎片(《药典》)。

化学成分:

果实含苍耳子甙1.2%、树脂3.3%,以及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C和色素等。干燥果实含脂肪油9.2%,其脂肪酸中亚油酸占64.20%、油酸26.8%,棕榈酸5.32%、硬脂酸3.63%。不皂化物中有蜡醇,β-,γ-,和ε-谷甾醇,丙酮不溶脂中卵磷脂占33.2%,脑磷脂占66.8%。 种仁含水6~7%,脂肪油40%,其脂肪酸组成为亚油酸64.8%、油酸26.7%、硬脂酸7.0~7.5%、棕榈酸1.5~2.0%,并含β-谷甾醇和豆甾醇。种壳含戊聚糖

15.86%,可作制糠醛的原料。 苍耳甙(xanthostrumarin)。叶含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jsoxanthanol)、苍耳酯(xanthumin)等。:

质量要求:1、苍耳子 为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气微,微苦。全体有钩刺。体轻质坚。破开后内有双仁,肉黄白,具油性,味微苦,刺坚焦脆,微有香气。去刺后碾碎(或捣碎)呈碎粒或饼状。

2、炒苍耳子 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无刺或刺坚焦脆,微有

香气。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

研究概述

研究显示,苍耳子经过炒制和烘制后,水浸出物均有显著的提高。加热有利于水溶性成分的煎出。薄层色谱分析表明,炒制和烘制对脂肪油组分无影响。炒制和烘制品脂肪油的含量较生品有显著提高,但物理常数变化不大,比重和酸值略有降低。这对苍耳子多以炒品如煎剂的传统方法是相符合的。

对苍耳子及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和药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对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不同,苍耳子生品去刺后毒性明显降低。苍耳子经过加热炒制或烘干后,可降低苍耳子对肝脏的损害。提示去刺和炒制有降低苍耳子毒性的作用。炒品较生品镇痛作用增强,尤其是炒后去刺效果较好。

以脂肪油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去筛选炒苍耳子最佳工艺为:炒制温度为210摄氏度,炒制时间为16分钟,时间、温度均影响脂肪油的含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