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ac白皮书 下载本文

1. 概述

1.1技术背景

在802.11n标准制定后不久,为了获取更高的传输速率,IEEE转入了802.11ac标准的制定当中,目标是在2012年实现千兆级别的无线局域网传输速率,而802.11ac实际上是在802.11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IEEE就已经着手802.11ac标准的制定,当时被称为“Very High Throughput”(甚高吞吐量),目标直接就是达到1Gbps。到2008年下半年的时候,项目分为两部分,一是802.11ac,工作在6GHz 以下,用于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正式定为802.11n的继任者,另一个则是802.11ad,工作在60GHz,市场定位与UWB类似,主要面向家庭娱乐设备。而到了2012年2月,制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D2.0版本。 1.2技术特点

802.11ac有如下几个特点:

更高的传输速率:802.11ac最高可以支持约7000Mb/s传输速率,这

主要得益于OFDM技术以及更高的占用带宽,而MU-MIMO技术提升带宽利用率。

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延续使用MIMO技术,增加了空间流的数量。

更好的保证了接收性能。

更少的环境干扰:使用5G频段,减少2.4G公共频段的支持,也就

减少了其它信号对自身的干扰,获得更为清洁的频谱环境。

2. 名词解释

MSDU:MAC Service Data Unit。可以理解为传输的有效数据,MAC帧的data部分。

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可以理解为经过MAC协议封装的帧,包括MAC帧头。

PLCP: 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cedure。可以理解为PHY层的编码和封包过程。

PPDU: PLCP Protocol Data Unit。可以理解为PHY层封装的帧,包括PHY帧头和MAC帧。

A-MSDU:Aggregate MSDU。MSDU帧聚合。 A-MPDU:Aggregate MPDU。MPDU帧聚合。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一种采用多根天线进行传输的技术。 MU:multiple user。多个用户

STBC:Space-Time Block Code。空时分组编码,一种可以提高传输质量的编码方式。

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11ac中规定空间流数目、编码、调制方式和传输速率的一组方案。

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用于波束成形的一个信息域。

SGI:Short Guard Interval。11ac引入的短防护间隔,该间隔为400ns。

RIFS:Reduced Interframe Spacing。11ac引入的短帧间隙,减少传输开销。 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PHY层用于探测信道占用情况的一个功能

模块。

VHT:Very High Throughput。即采用11ac引入的调制编码方式传输,提高了传输速率。

LTF:Long Training Field。PHY帧头中一个域,用于对接收端进行训练。 Beamformer/Beamformee: beamformer是准备进行波束成形调整的一方,beamformee是辅助对方进行波束成形的一方。

3. 技术分析

3.1 帧结构变更

3.1.1 MPDU帧结构变更

802.11ac扩展了802.11n的MAC帧,主要是将帧体扩展到了11426个字节,同时,还对MAC header各部分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3.1.1.1 Frame Control域

增加了NDPA(Null Data Packet Announcement)以及Beamforming Report

Poll功能并且从新定义了预留部分

3.1.1.2 HT Control域 HT控制域格式如下

主要控制部分为B1-B29,它可以区分HT以及VHT模式

1)HT模式如下

而其中 Link Adaption Control域如下:

相对于802.11n,其主要变化就是少了B0这个预留字节。 2) VHT模式控制域如下

现在对其作出如下说明:

MRQ(VHT MCS feedback request):MCS反馈请求

MSI/STBC(MRQ sequence identifier/STBC indication):用于标识

MRQ序列以及STBC是否发射。Unsolicited MFB 为1时结构如下

其中STBC

indication为1时代表发射STBC,为0时不发射,而Compressed MSI中包含一串数据用于标识特定请求,如果STBC indication为0,他在0-3范围内,1时在0-2之内;而在Unsolicited MFB为0的情况下,如果MRQ为1,那么这整个域有0-6之内的数据用于标识特定请求,而MRQ为0,该域为预留。

MFSI/GID-L(MFB sequence identifier/LSB of Group ID):用于指示MFB序列,以及PPDU的组ID。

MFB(N_STS,MCS,BW and SNR feedback): 结构如下

用于指示N_STS,

MCS以及带宽和平均信噪比的信息。

GID-H(MSB of Group ID):用于指示群组ID,如果Unsolicited MFB域为1,而且为MU PPDU确定,那么这里包含最多3个字节的群组ID信息。

Coding Type(Coding Type of MFB response):如果Unsolicited MFB域为1,那么这个域指示编码信息,0为BCC,1为LDPC。

FB Tx Type(Transmission Type of MFB response):Unsolicited MFB域为1的情况下,FB Tx Type为0表示MFB来自未经波束成形的VHT PPDU,如果为1,表示MFB来确定为经过波束成形的VHT SU PPDU。 Unsolicited MFB(Unsolicited MCS feedback indicator):为0时表示

MFB为一个MRQ的响应,为1则不是。

3.1.2 PPDU帧结构变更

802.11ac新定义了一种PHY层帧格式VHT格式,具体格式如下:

L-STF: Non-HT Short Training field L-LTF: Non-HT Long Training field L-SIG: Non-HT SIGNAL field VHT-SIG-A: VHT Signal A field VHT-STF: VHT Short Training field VHT-LTF: VHT Long Training field VHT-SIG-B: VHT Signal B field

Data: The Data field includes the PSDU (PLCP Service Data Unit) 其中与VHT相关的域只在VHT PPDU中出现,在VHT NDP中该域就

未作定义,而VHT-LTF的数量由空时流的数量确定,可以为1,2,4,6,8。

VHT-SIG-A域中包含了用于诠释VHT格式PPDU的信息,VHT-SIG-A

域由两个符号组成,即VHT-SIG-A1和VHT-SIG-A2组成,他们分别如下图所示:

VHT-SIG-A1格式

VHT-SIG-A2格式

而其对应的含义如下:

BW:描述工作带宽,0代表20MHz,1代表40MHz,2代表80MHz,3代表160MHz或者80+80MHz。 Reserved:预留位,设为1。

STBC:如果所有用户的所有空间流都有STBC,则设为1,如果任意用户的

空间流没有STBC则设为0。(不允许出现部分用户有STBC)

Group ID:分别存在SU PPDU和MU PPDU两种Group ID指示方式。

NSTS/Partial AID:对于MU PPDU,NSTS被分成了4个用户部分,每一块为3位。对于每一块,0代表0条空时流,1代表1条空时流,2代表2条空时流,3代表3条空时流,5-7为预留;而对于SU PPDU,SU NSTS的值0-7分别对应1-8条空时流,而Partial AID为预期的PSDU接收端提供简单的标识。 TXOP_PS_NOT_ALLOWED: Reserved:预留,设为1。 对于VHT-SIG-A2:

Short GI:是否使用短保护间隔,0为不使用,1为使用。

Short GI NSYM Disambiguiation:设为1,代表短保护间隔有使用,并且NSYM(Number of symbol in the Data field)除以10余数为9。其他情况设为0 SU/MU[0] Coding:对于SU PPDU,0代表BCC,1代表LDPC;对于MU PPDU,如果MU[0] NSTS域不为0,那么该位表示用户0的编码方式,0代表BCC,1代表LDPC,如果MU[0] NSTS域为0,那么就预留,并且设为1. LDPC Extra OFDM Symbol:不管是否MU模式,只要LDPC编码过程引入了额外的OFDM符号,该位置1.

SU MCS/MU[1-3] Coding:对于SU PPDU 代表MCS的目录;对于MU PPDU B4-B6分别代表MU[1-3] NSTS不为0时,用户1-3的编码方式,0代表BCC,1代表LDPC。其他情况预留并置为1。

Beamformed:在SU传输中,如果对于波形使用了波束成形控制矩阵,那么该位设为1,其他情况设为0。对于MU PPDU该位预留,设为1。 Tail:用于终止卷积解码器。

而对于VHT-SIG-B,如下所示,20MHzPPDU包含26位,40MHzPPDU包含27位,80MHz,80+80MHz,160MHz包含29位。

3.2MIMO技术改进 3.2.1MU模式的引入

802.11ac在原先802.11n的MIMO技术基础上,引入了MU-MIMO概念,通过这个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多个站之间,可以通过相同的信道同时收发多个数据流。

一个支持MU-MIMO的站,他可以生成4个A-PPDUs,并且通过相互独立的空间流,将这些A-PPDUs发给各个接收站,这样就提升了系统的吞吐。 一个MU模式下PPDU发射系统框图如下:

与之对应,SU工作模式下PPDU如下图

1. 扰码器:将数据扰码,以防止出现长时间的连?0?或连?1?,影响后级的编码性能。

2. 编码分配器:将经过扰码的串行数据流分解为个数据流,输出到个FEC编码器中。分配的算法为Round Robin算法。

3. 二进制卷积编码器/低密度奇偶检验码编码器。 4. 流分配器:收集FEC编码器的输出分解为NSS个数据流,进入NSS个位交错器。输入位交错器的数据流即被称为“空间流”。

5.位交错器:位交错器的功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将数据流中的位打乱,避免由于噪声引发的错误bit过于集中;而分散的错误bit,将可以由BCC解码器纠正。

6. 星座图映射器:将经过位交错的空间流,按照指定的调制方式(QAM-64等)映射为星座图上的点。点采用复数表示,即将一个空间流转换为I、Q两路基带信号。

7. STBC编码器:各映射器输出的星座点由STBC编码器编码,将空间流SS转化为空时流STS,是一种增强传输稳定性的编码方式。 8. 空间流映射器:将空时流映射到发送链路。

9. 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将经过映射的星座点变换为时域波形。 10. 循环移位扩展:目的是防止信号频谱中出现意料之外的频率。 11. 防护间隔插入:符号间插入防护间隔。这一点是OFDM必须的。 12. 加窗:通过特定的滤波器,使符号的边沿变得平滑,从而使信号的频谱集中于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MU技术,一个支持MU模式的AP可以生成最多四个A-MPDUs,每一个A-MPDUs针对一个支持MU的STA,然后,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流将这些A-MPDUs同时发送给四个STA。这里一个AP就起到了4个AP的作用。不过,对于MU模式,最多只支持4个用户,每个用户最多支持4条流,并且流的总数量不超过8条。

3.2.2空间流增加

相对于802.11n中NSS最多4条,802.11ac将这一值提升到了8条,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我们AP的吞吐。 3.3调制方式的改进

调制方式改进还是主要体现在子载波的增加上面,以及256-QAM的使用方面。 3.3.1子载波增加

802.11ac相较于802.11n来说在发射带宽上有所提升,除了兼容802.11n的20MHz和40MHz之外,还新引入了对80MHz和160MHz(80+80MHz)的支持,在802.11ac中对于80MHz的带宽,带内一共有242个子载波,其中234个用于传输数据,8个作为导频,160MHz(80+80MHz)中有484个子载波,其中468个传输数据,16个作为导频。 3.3.2 256-QAM

256-QAM星座图如下所示:

相较于64-QAM,它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每一点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达到了8位,而64-QAM为6位,这样,在忽略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但是这一项就可以提升30%以上的速率。

通过下图(40MHz,4条流),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256-QAM优势。

3.4带宽扩充

802.11ac仍然以20MHz带宽为基本操作带宽,在延续802.11n的40MHz聚合传输的基础上,加入了80MHz,和160MHz的聚合传输,如下图所示:

Primary代表主信道,Secondary代表副信道,这样,通过两个20MHz聚合得到40MHz的中间部分用于保护的子载波用于传输数据,传输数据的子载波由52扩展到108;而两个40MHz和成得到80MHz带宽,数据子载波由108扩展到234;两个80MHz结合的时候可以是相邻结合,就是160MHz,也可以是不相邻结合,也就是80+80MHz,不过子载波数量只是直接叠加也就是变为468个。

在一个支持80MHz及160MHz带宽的BSS中,STA可以同时占用主信道和副信道进行宽带传输,也可以只占用主信道进行20MHz的传输,但不能只占用各个副信道进行20MHz的传输。

附录

802.11ac对应MCS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