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创新与组合事物的相关性成反比 D.复杂事物可以分解为简单事物
解析:形态分析法的原理即组合事物相差越大创新性越强
25.某设计使用形态分析法分解任务后,有4个基本因素,每个基本因素所含有的形态值分别为3、6、5、3,试问该设计总的组合方案有多少种 A.17 B.21 C.270 D.274
解析:形态分析法方案数的公式为各形态值的乘积 26.形态分析法的操作程序中,第一步和最后一步的操作是 A.确定创新对象和形态组合
B.确定创新对象和评价选择最合理方案 C.基本因素分析和形态组合 D.基本因素分析和形态分析
解析:形态分析法的步骤是确定创新对象、基本因素分析、形态分析、形态组合、评价最合理方案。
27.下列哪些不是基本因素分析的注意事项 A.确定的基本因素之间相互独立 B.基本因素全面、无重要遗漏 C.基本因素数量尽可能大而全 D.基本因素符合研究问题的要求
解析:基本因素分析应尽量控制因素数量在合理范围,否则给后期组合及评价带来巨大工作量。
28.使用形态分析法的最后一步骤是评价选择最合理方案,选择标准不包括 A.新颖性 B.先进性 C.实用性 D.经济性
9
解析:形态分析法一般采用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条标准进行初选 29.下列不是信息交合法包含的三要素的是 A.信息 B.信息标 C.信息反应场 D.要素标
解析:信息交合法包含信息、信息标、信息反应场 30.信息交合法的公理是哪两条
A.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不同联系的交合,可以产生新联系 B.不同知识的交合可以产生新知识;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 C.不同知识的交合可以产生新知识;不同联系的交合,可以产生新联系 D.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不同知识的交合,可以产生新知识 解析:两个公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信息是事物间本质属性及联系的印记。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产生着新信息、新联系。人类认识事物,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信息才能到达
31.下列哪个不是信息交合法的基本定理
A.心理世界的构象即为人脑中勾勒的映象,由信息和联系组成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新信息、新联系在相互作用中产生
D.具体的信息和联系均有区域性,也就是有特定的范围和相对的区域与界限 解析:信息交合法的定理包括心理世界的构象即为人脑中勾勒的映象,由信息和联系组成、新信息、新联系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具体的信息和联系均有区域性,也就是有特定的范围和相对的区域与界限 32.下列哪个不是信息交合法三原则之一的是D A.整体分解原则 B.信息交合原则 C.结晶筛选原则 D.耐心细致原则
10
解析:把对象及其相关条件整体加以分解,按序列得出要素各轴的每个要素逐一与另一轴的各个标的相交合,通过对方案的筛选,找出更好的方案 33.下列关于信息交合法实施步骤说法错误的是D A.第一步是定中心 B.第二步是划标线 C.第三步是注标点 D.第四步是易筛选
解析:信息交合法四步,定中心、画标线、注标点、相交和 34.焦点法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B A.任选两个事物进行组合 B.指定一个事物,任选另一个事物 C.任选两个不同事物组合 D.综合创新原理
解析:焦点法与任选两个事物进行组合不同,它是指定一个事物,任选另一个事物
35.使用焦点法的操作步骤第三步是
A.随意挑选与焦点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随便选出的事物或技术若干个 B.列举偶然事物的特征,强行将中心圆的焦点事物与周围的小圆圈偶然事物的特征连接一一结合,得到多种组合方案 C.充分运用想象,对每种组合提出创新设想
D.评价所有的创新设想方案,筛选出新颖实用的最佳方案
解析:焦点法的操作程序1、选择焦点事物,确定目标2、随意挑选与焦点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随便选出的事物或技术若干个3、列举偶然事物的特征4、充分运用想象,对每种组合提出创新设想5、评价所有的创新设想方案,筛选出新颖实用的最佳方案
36.二元坐标法的基本原理是 A.两两组合 B.坐标组合
C.利用横纵坐标两两组合
11
D.同类组合
解析:二元坐标法,就是建立平面二元直角坐标系,把不同的信息(联想元素)分别列在二元坐标上,按序轮番地进行两两组合,然后选出有意义的组合物的创新方法
37.二元坐标法的实施步骤第四步是 A.建立坐标体系 B.完成组合联想图 C.设想处理 D.确立目标
解析:二元坐标法的实施步骤1、提出联想元素2、建立坐标体系3、完成组合联想图4、设想处理
38.一对关联法主要依靠的是创造者的 A.严谨 B.勤奋 C.联想 D.细致
解析:一对关联法主要依靠使用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态分析法主要依靠使用者严谨、勤奋、细致
39.一对关联法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是 A.找到一对事物 B.随意想象 C.设法取得联系
D.排除不可能的实施方案
解析:一对关联法取得成功获得实际效果并不是两个事物之间如何差异性大,而是如何取得联系
40.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倡导者是 A.张岱年 B.季羡林 C.金岳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