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至必修五 下载本文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一)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晋侯、秦伯围郑)

引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4.寡人: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古代君王自称:朕(秦之后)、寡人(通用)、孤(通用)、(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咱)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引申——供役使者,仆从;有职守之人;官员也称执事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引申—— 卿别意:古代高级官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古代夫妻互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引申——小子:与竖子同义

4.祖:临行祭祀路神,此处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5.中国古代音乐基本音阶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引申——唐代时称前五音为“合、四、乙、尺、工”

宫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do音。 商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re音;

角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mi音; 徵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sol音; 羽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la音;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引申——官职发展:西周始设时称“庶子官”,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战国后期为国君、太子、

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用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引申——官职发展:唐朝后为侍郎属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民间称医生始于宋朝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引申——蹲踞:两腿张开蹲着,失礼程度较.箕踞轻

踞,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 是最失礼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引申——古代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面潼关、西面散关(大震关)、南面武关(蓝关)、北面萧关(金锁关),一般称函谷关以西,即秦、汉、唐时所称的关西地区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即古代关东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引申——三国时关东地区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也专指最小的叔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引申——伯仲: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5.河:特指黄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引申——江,特指长江。

6文中设宴于室内座次由尊到卑为:坐西朝东、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引申——古代宫室结构为前堂后室,一般情况下,堂内设宴以面朝南为尊,座次由尊到卑为:坐北朝

南、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坐东朝西。古代朝堂为前堂,上朝时天子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群臣立于天子对面,立南朝北,故称“北面”。而后室由于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设宴座次由尊到卑为:坐西朝东、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古代左右尊卑各朝不同,以左为尊的朝代有:春秋、唐、宋、明、清等 以右为尊的朝代有:商、战国、秦、汉、元等 无论何时,一般情况下,车驾中以左为尊

7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后人特指范增 (亚父者,范增也)

引申——尚父,可以理解成名义上的父亲。和父亲同级,一般都在帝王家才有 仲父,地位高于父亲,对长辈极为尊敬之称

8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引申——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位卑在右陪侍 9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引申——窃念:私下想念。窃惟:私下思惟;窃比: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 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二)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引申——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提孩\的,后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

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童龀[chèn]: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

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

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志学之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20岁 弱冠:又称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桃李年华:女

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

之意)。始室: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不迷惑、不

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

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

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

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

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人到暮年,

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

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