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专栏·田保华 教师应学会编制学科课程纲要
美国大学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都要分发给学生一个课程要点。简单的只有一页纸,仅仅列有课程名称、教师姓名、阅读材料和功课要求;复杂的则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课程目的和学习目标的细节,应有尽有。这个课程要点就是课程纲要。美国的大学都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共享课程纲要。
所谓“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学材(教材)编制的某学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因此,我认为,中小学教师也必须高质量地编制所任学科的《学科课程纲要》。这是一个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
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教师个人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只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教研组对《学科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则是对《学科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集体评估。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可或缺的过程。
《学科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它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这是国家课程生本化实施的必然要求。
总之,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
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的教学素养。学科教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科课程纲要》,一是必须回答好3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二是必须具备3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回答不好这3个问题、不具备这3种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三是必须把握3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设计就无从谈起。四是必须做到3个读懂:读懂课标和学材(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是学科教师高质量地编制设计《学科课程纲要》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
第三,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把握基本的构成要素。《学科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一是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二是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是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学校提供的条件。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关键是处理好4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学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认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课程纲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设计与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一份编制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而是一种低碳高效、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中国教师报 2011年6月1日 第5版) 学习感悟: 1
局长专栏·田保华
编制导学案的若干建议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表达过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认为,要扎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该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做起。学科教师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一定要生成一个《学科课程纲要》和一个《作业建设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这是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认真修好的“功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会”教学还是“不会”教学、是“新教师”还是“传统教师”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之一。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的指导学生“先学”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也称学案、学习卷、学习指导书。导学案,是课堂学习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核心是“教材”变“学材”,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先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明确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教师编写导学案,一是要坚持课时性原则:按课时编写导学案。二是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三是要坚持导学性原则:导学案要突出学法指导;其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习线路。四是要坚持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要精心,形式要多样。五是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六是要坚持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导学案的编写,要切实落实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设计编写导学案,除了要注意“学校、学段、科目、学材(教材)版本、章节或者单元、篇目、编写者、审核者、激励话语(名言、警句)”这些一般格式外,还要把握其基本环节。一是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二是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的把握要准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确定重点。三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学习环节组合要
2
合理、恰当、灵活,符合学材(教材)内容;学习步骤要自然、流畅,不僵化。学生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每一个环节、步骤学生应做些什么,如何做,设计要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了下一个问题的前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活动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课堂学习的生成情况选择精讲内容,精讲时间安排适时、适当。学法和教法的设计,要体现出优化和融合。四是学习反思:及时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得失,更好的为学习服务。五是作业布置:作业设计要分出层次,是基础练习,是一般应用,还是综合、灵活应用,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以及完成时限都要有规定性要求。六是归纳总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当然,不同的课型,比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会有不同的环节设计。
加强对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
一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首先,根据《学科课程纲要》和《作业建设规划设计》,教师个人初备,形成个案;其次,教师同伴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再其次,主备教师对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最后,学校有关领导以及教师同伴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第五、课后交流反思,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以备后续使用。我极力主张学生能够参与课后交流反思,更有利于导学案补充完善。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导学案,切实起到“导学”的作用。不管课前还是课中学生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便于后续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定时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后续复习资料。三是教师要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导学案的质量,体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的记录和记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导学案的积累、完善和后续使用的传递,更是导学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 2011年6月8日 第5版) 学习感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