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禅让制——尧舜禹时期
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实质: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要推选贤德之人。
二、世袭制——夏朝禹传给儿子启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三、分封制——西周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 对象:宗亲、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再分封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积极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消极作用—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慧威胁周天子的地位。 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四、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朝秦始皇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二)西汉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建立了刺史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五、郡县制——秦朝
内容:秦始皇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一、原始社会时期
1.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会制作工具,北京人会制作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 新时期时代:原始农耕发展
我国的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的长江流域,外加淮河流域。 生活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距今时间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粮食种植 家畜饲养 手工业 河姆渡人 南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骨耜 水稻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 雕刻、天然漆
二、春秋战国时期
sì半坡居民 北方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磨制石器 粟 猪、狗 彩陶、乐器、 纺织、制衣 sù
1.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工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过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三、秦朝
秦始皇采取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还把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在全国流通,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四、汉朝
汉初:经济凋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江南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 ⑤统治者比较重视 2.表现:
农业 :生产技术进步,荒地被开垦、兴修水利;犁耕、粪肥;育秧移栽、麦稻兼作;生产方
式进步,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多种经营。 手工业:快速发展;
商业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启示:
①充分利用并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 ②重视科技和人才; ③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④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交流。
民族关系篇
一、炎黄时期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经过长期发展,这一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三、秦朝
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成成;开凿灵渠,派兵征服越族地区,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四、汉朝
1.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 2.西汉建立之初,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3.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4.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