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 名词解释 - 各章重点 - 图文 下载本文

(1)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

(2)学习的规则一般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3)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

(4)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以便有用的时候提取。

(5)从发生的角度讲,接受学习在发现学习之后,规则发现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规则的接受学习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小学阶段,以学习知识为主,规则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

3、如何运用记忆的策略提高学习的效果?(或论述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P132) (1)复习: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复习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对机械识记的材料用保持性复述来巩固,即对所学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以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对有意义的材料可通过整合性复述来完成,即对材料加以组织,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达到更多的理解。同时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及时地进行复习,但复习要适量。 (2)积极的遗忘: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这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学生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过度学习:这是指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强学习的次数,反复强化,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小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则和动作技能时,都是采取过度学习的方法,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反复强化。但如果过度学习的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

(4)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存,就更有利于记忆,不容易遗忘。

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 4、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P107)

在小学生的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起很重要的作用。除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外,教师的教学和辅导方法对小学生概念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1)多用变式:多使用变式有利于突出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 (2)多用比较:将概念实例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

21

(3)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使用肯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概括的关键信息,用否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用于比较的鉴别信息等,会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精确的掌握概念。

5、分析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与条件。(P110)

特点:规则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关系和规律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规则发现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发现学习方式更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规则发现学习的认知过程比概念形成的发现学习要更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更需要应用策略,也更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创造潜力。

条件:规则发现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为讲授规则而给学生呈现的若干例证和言语指导上。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 一、选择题

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负迁移;

A、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正迁移。

B、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

(2)迁移的方向分: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水平迁移);

A、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a、自上而下的迁移: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

b、自下而上的迁移: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如掌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

B、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a、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22

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即后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影响前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 (3)迁移的内容分: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 a、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b、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态度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普遍迁移概念的提出人是贾德。 3、学习迁移的测量:就是考察学习迁移量大小的方法。 (1)默克多: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2)格斯里的实验 4、学习迁移的理论: (1)德国沃尔夫—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2)美国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单独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能使其他通常所谓有同一名称的那些机能的能力得到改善,也可能会损害它”。学习中训练某一种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善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 (3)美国贾德—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强调概括在迁移中的重要性) (4)苛勒实验—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迁移的实质是顿悟) 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5)美国奥苏伯尔—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奥苏伯尔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23

6、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8、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9、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0、陆钦斯量杯实验:证明负迁移现象。

8、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三个环节来完成:审题、联想、课题类化。

9、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负迁移就不是。 二、简答题

1、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主要有哪些?(P157)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2、简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P170)

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1)联系: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而迁移在知识的应用中也有重要作用。

(3)区别:知识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二者不能等同。 3、知识应用的形式有哪些?(P169)

(1)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 (2)应用已学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