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功的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大小密切关联,任务越难,成功概率就越小,任务越易,成功概率就越大。
(3)当两个人所处的任务难度和诱因价值都相同时,求成动机越高者就越有可能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
6、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
阿特金森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的。他认为,动机是个体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个体的成就动机都是由追求或希望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相反的动机组成。所以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的两种行为趋向,只是程度上各有不同而已。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到底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取决于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趋向的合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行为趋向和成就动机看成仅仅由于内部因素激发而来,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是不完善的。不过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与预测人们的成就行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对推动人们进行深入地研究,编制出各种新的测量工具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也具有启发意义。
7、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P62)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其关系表现为:
(1)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 (2)动机与目的又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 8、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动机水平过强,会造成人们内心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以致干扰了正常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9、请分析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一定义明确告诉我们:
(1)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13
(4)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变项”。 三、论述题
1、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小点可单独成一题)(P78)
学习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法主要有: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组织一定的活动,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
A、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
B、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C、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强化和巩固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经验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并且进步较快,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方面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否则会使学生盲目骄傲或灰心失望。
(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不同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是可以把握成功的,从而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7)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和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有很大的作用。但过度地强调竞争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利的。 2、如何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还是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主要方法有:
14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会有助于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以后自己的理想、社会事业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学习的深远含义,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
(3)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帮助强化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P84)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要考虑五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第四章 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选择题 1、知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和表象。小学生的概念是和表象联系在一起的。 2、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概念是用符号来表达的。 3、概念的质和量与小学生的表象的质和量有关;概念是用词和词组来表示的。在小学生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语言。 4、概念的结构: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 5、概念的一般属性: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动力性。 (1)可学性:是指概念的难易程度; (2)可用性:是指在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 (3)明晰性:是指界定的关键属性是否明确; (4)一般性:是指概念范畴概括的范围; 15
(5)动力性:是指某一个概念获得后对其他概念获得的促进作用。 6、概念分类: (1)概念的抽象程度:初级、二级概念;(奥苏伯尔提出) (2)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合言(皮衣)、选言(艺术家)、关系概念(高低、比值); (3)概念的获得方式;具体、定义概念; (4)定义的严格程度:科学、日常概念; 7、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8、概念形成三个阶段:抽象化阶段、类化阶段(儿童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辨别。 9、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0、四种假设考验策略:同时性扫描策略;继时性扫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博弈性聚焦策略。 11、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发现学习;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接受学习。 12、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概念同化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新的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13、奥苏伯尔三种概念同化模式:类属性同化(下位学习)、总括性同化(上位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简答P100)。 (1)类属性同化:原有观念的概括和统摄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两种形式: A、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即上位概念的一个特例),如,原有概念“猛兽”,现学习了“黑熊”; 派生类属学习也叫派生的下位学习。 B、关系类属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之间只有相关关系),如,已获得“保护能源”是爱国行为,现学习保护历史亦是。 (2)总括性同化:新概念在概括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 14、概念学习发展水平:具体水平、认同水平、分类水平(“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学习)、规范水平学习。 15、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规则是用言语命题(或句子)来表达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