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厂职工生活小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第二节 工程方案设计目标

本项目为XX酒都职工生活小区,为满足XX酒都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小区工程将按照现代居住生活模式,建设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的21世纪新型居住区。它的建成,对于提高拆迁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创造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和融时代精神和地方风貌为主体的人居环境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工程方案设计中力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有机统一,达到全国一流,省中精品的标准。

①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寻求与自然的交融。 ②强调绿化均好性,增强景观设计意识,充分尊重地形地貌,体现地域文化内涵,院落空间环境组织及其建筑风格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③以人为核心,一切从居住者的生活行为模式和现代文明居住生活模式为依据,合理组织住宅套型平面,住宅设计达到四明,突出以起居厅为主的设计原则。厨、厕设施标准化,集中管井,力求达到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④广泛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改善居住功能,提高节能、节地和节材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加强物业管理的设施建设,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在方案的设计中,提前考虑日后物业管理模式。

⑥考虑住区管理智能化。

17

第三节 方案设计思想

本项目方案设计以“时代特色和地方性居住环境”为主题,以21世纪初叶的居住水准为目标,积极采用新观念、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兼顾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力求创造适合地方性的、舒适、安全、优美、方便的居住环境,促进该地区住宅建设的整体发展。

本项目方案设计思想总结归纳以下四条指导原则:

1.本项工程是一个尊重地方文化和塑造社区文化的宜居性居住社区,充分考虑该地区和周围环境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城市风貌。引导社区文化的形成,塑造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充满生机的,并为居民所认同的居住社区。

2.本项工程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住区

规划与住宅设计处理好建筑及水体、树木的关系,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并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重视地方气候条件和景观因素。

3.本项工程是一个重视人际交流的家园性住区

合理组织室外步行和活动场地,进一步提高室外公共设施水平。 通过景观设计为居住者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为人际交流提供多样的空间。

4.本项工程是一个科技与管理相结合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社区 重视和完善社区交通、能源、保健等各种服务体系,考虑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方法,积极采用智能性的物业管理技术。

通过对本项目周边条件的分析以及上述四条指导原则,逐渐形成

18

以下设计构思:

在社区设计中,明确的社区边界是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必不可少的条件;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的场所的关键,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行人为基本尺度的道路系统应构成社区基本的网络结构;公众参与应成为社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第四节 总平面设计

一、功能结构

本设计方案将以组团为基本单元来组织,采用强化组团,弱化小区的设计手法,整个居住区由数个组团组成,并联在小区干道两侧,在规划中组团将以统一的规划手法,形成彼此良好的呼应关系;同时,各具特色,体现自身的个性和定位,用地内住宅类型以六层为主。居住区级公建分布在住宅区各主要入口附近,小区级公建在各组团相接的部位,绿化由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休闲步行场所和院落绿化三部分组成。减小居住社区的规模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以增进居民的交往,加强居住空间的邻里感; 2.顺应了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市场机制制约下的开发模式。 3.小规模居住社区建设有利于将多种职能空间有机分散在居住空间附近,形成居住空间与其他多种职能空间混合布局。

4.减小住宅区规模也有利于避免居民居住生活的过度集中,增

19

强了各自领域的可识别性。

因此将居住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组团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形成交通、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在道路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并有可能形成密集人流的聚集,并以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活气氛。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在这些小街中为居民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二、道路交通

本项目与外部的联系主要有三个方向:徐淮路、二中路、大中路。这三个方向的交通确定了本居住区出入口的位置。

1.居住区内部道路以一弧一环为主,沿东西轴线布置一条顺畅的居住区级主路。居住区级道路设有机动车道,双侧设有人行道。为加强居住区北部的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在环路各设一辅助车行出入口,与外部道路的辅路连接,双侧设人行道。

2.各组团采用以院落为单位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结合住宅院落设地面停车场,日常车辆不进入院落内部,停车区结合绿化分为带状停车和岛状停车,均可使汽车邻近院落停放。组团主要出入口分别位于居住区级道路上,并与相临组团出入口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

3.停车率结合拆迁安置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考虑未来发展设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