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期末考试复习 水分析化学第六章吸收光谱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下载本文

山东大学《水分析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 吸收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是利用吸收光谱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含量的方法。它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因此又称吸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设备简单、应用广泛、准确度高等特点,是测定微量及痕量组分的常用方法。 一、光的选择性吸收

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吸光质点(分子或离子)选择性吸收某种颜色的光所引起的。当日光通过某一均匀溶液时,若该溶液对可见光波段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溶液无色透明;若各种波长的光呈选择性吸收,则溶液呈现的是与主要吸收的光成互补色光的颜色;若各种波长的光全部被吸收,则溶液呈黑色。例如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黄光而呈蓝色,高锰酸钾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而呈紫色。 二、吸收曲线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如果以不同波长的光依次射人被测溶液,并测出不同波长时溶液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称为光吸收曲线。

从光吸收曲线可知,在可见光区,任一物质的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单色光都有选择性地吸收,在某一波长处有一最大吸收,这一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即λ

max

。不同浓度的含同一吸光质点的溶液,光吸收曲线的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

也相同,因此,光吸收曲线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波长处其吸光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这个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测量时,在λ

max

处测定吸光度值,其灵敏度最高,因此,光

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据。 三、光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

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即朗伯一比尔定律。

山东大学《水分析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

入射光的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1.值得注意的是:K值随b,C所取单位不同而不同,当b以cm为单位,C以g·L-1为单位时,K以a表示,a称为吸光系数,单位为L·g-1·cm-1,光的吸收定律为A=abc。当b以cm为单位,C以mol·L-1为单位时,K以ε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1·cm-1,光吸收定律为A=εbC。ε的物理意义为物质浓度为1mol·L-1,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2.在光度分析中,常用到透光率T或百分透光率T%来表示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透光率是透过光的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与吸光度A的关系如下:A=一1gT

3.对于多组分的光度分析,各种组分对光都有一定的吸收,因此溶液的总吸光度应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 A=A1+A2+…+An

四、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件

1.光源:有钨丝灯和氢灯两种。可见光区用6~12V的钨丝灯,紫外光区则用氢灯。

2.单色器:是将来自光源的混合光变为单色光。常用的单色器有滤光片、棱镜和光栅。

3.吸收池:也称比色皿,作用是盛装待测溶液和参比溶液的容器,主要由无色透明的光学玻璃或石英制成。玻璃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石英池可用于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大多数仪器配有厚度为0.5cm、1cm、2cm、3cm等一套长方形吸收池。

山东大学《水分析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4.检测器:它的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常用的是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5.显示器:是将光电转换器输出的信号显示出来或记录下来的装置。其作用是放大电信号并以吸光度A或透光率T显示出来。 五、显示反应及条件的选择

1.显色反应:是将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显色反应,与被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叫做显色剂。分光光度法应用的显色反应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两大类,其中络合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

同一组分往往可与多种显色剂反应,生成不同的有色物质。在进行分析时,显色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足够高; (2)选择性好,干扰少或干扰易消除;

(3)形成的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具有恒定的组成; (4)显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

2.显色条件的选择。

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显色时间、显色温度、干扰物质的消除以及溶剂效应等。因此选择显色反应时,应作条件试验,使之在选定的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达到最大且稳定。

(1)显色剂的用量

从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看,为使显色反应尽可能进行完全,一般应加入适当过量的显色剂。对于较稳定的有色络合物,只要加入稍过量的显色剂即可。如果有色络合物稳定性较差,则需加入过量的显色剂。但显色剂过多时,有时会生成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在这种情况下,显色剂的用量要严格控制,以使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的有色络合物组成一致。

山东大学《水分析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溶液的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直接影响显色剂的离解程度和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多数金属离子在酸度降低时会发生水解,形成各种型体的羟基配合物,甚至析出沉淀。其次,影响显色反应产物的组成和颜色。显色反应最适宜的酸度应通过实验来确定,绘制A—pH关系曲线,从中得出适宜的酸度范围。

(3)显色时间

由于反应速率不同,完成显色反应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反应掌握适当的显色时间,在颜色稳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色测定。

(4)显色温度

不同的显色反应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不同的显色反应,也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定适宜的显色反应温度。

(5)溶剂的影响

有机溶剂往往会降低有色配合物的离解度,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有机溶剂有时还会提高反应的速率,并影响有色化合物的组成。

六、吸光光度分析方法 1.比较法

在同样条件下,分别测定标准溶液(浓度为Cs)和未知溶度(Cx)的吸光 度值As和Ax,然后按下式求得未知溶液的浓度:

2.标准曲线法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A—C曲线)。然后根据被测试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山东大学《水分析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七、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1.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首先是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引起的误差(由于非单色光引起、溶液本身原因引起的误差),其次是仪器误差。

2.测量条件的选择

首先,选择合适波长的入射光,为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敏度,必须选择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入射光。但有干扰物质存在时,也可另选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其次是控制合适的吸光度范围,一般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选择不同厚度的比色皿,以控制试液的吸光度在0.2~0.8范围内。

八、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示差吸光光度法(示差法):是采用比待测试液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测量待测试液的吸光度,从而求出试样的含量。其原理为:设用作参比的标准溶液浓度为Cs,待测试液浓度为Cx,且Cx>Cs。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

即吸光度之差与这两种溶液的浓度差成正比。

作△A~△C标准曲线,根据测得的△A求出对应的△C,再从Cx=Cs+△C,求出待测试液的浓度。

2.溶液中多组分的测定:假设溶液中同时存在两种组分x和y,在每一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下测量总吸光度时,它们有如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