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财政学完整版 下载本文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P505)

从“基数法”向按客观因素计算的“标准收支法”转变。

(四)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P505) 2.规范收入划分(P505)

分税制与税制密切相联,税制调整,分税及其相应收入的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按税种与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

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制划归中央是分税制的通则; 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

3.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P505)——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 从支出看,地方支出占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从收入看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P506)——基本途径是: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并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方式向目标模式逼进。

选择目标模式

纵向转移的微调——首先,改进过渡时期转移支付方法。主要是扩大“经济税基×平均税率或标准税率)”确定标准收入的范围(应加上一个差异调节系数,平衡富裕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富裕地区1.2。,贫困地区0.8,如平均税率为20%,富则30%,贫困则20%),沿着“单位费用×测定单位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改进标准支出的测算(如:全国人均标准支出水平*该地区人口数*该地区服务成本差异系数),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支出标准的建设。其次,进一步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调节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逐步实行“因素法”计算拨款。

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复习思考 1.名词解释

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法 预算外资金 预算管理体制 2.简述题

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行费税改革? 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3.论述题

我国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一.财政平衡

(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1. 财政平衡的概念(P506)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不外乎有三种情况(结果): 一是收入>支出,有结余; 二是收入<支出,有赤字;

三是收支相等。通常我们把收支相等和略有结余以及略有赤字视为财政收支平衡的标志。 2. 财政平衡的方法及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

由于世界各国平衡财政收支的方法不同,或者说不同国家对财政收入量计算口径上存在差异,导致了赤字的内涵几乎发生了质的区别,综合各国(根据各国)财政收入计量的不同方法,我们把财政赤字的口径大致划分为二种类型:

明显的财政赤字赤字或结余= 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含债务利息支出)

隐蔽的财政赤字赤字或结余=(经常性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性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赤字←债务收入

3. 财政平衡的理解(P507)

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和大体平衡(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 财政平衡应是动态平衡(净态平衡不考虑时间因素,仅考虑一个年度内的收支状况;动态平衡则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等,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研究财政平衡应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即与家庭收支、企业收支、外汇收支等联系起来分析,即放在总供求均衡中进行财政收支平衡分析;因为这几种收支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互补余缺)。

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如分别考察,中央财政的实际赤字比公布的赤字数大得多。

(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P507)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不论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时常出现总供求失衡状态,而总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形式: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总量失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财政平衡必须放在总供求均衡中进行分析。 总需求过度低于总供给,即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总需求过度高于总供给,即需求过旺,供给短缺。

结构失衡:总是与总量失衡交织在一起。比如非生产性投资需求增长快于生产性投资的增长,在生产性投资中,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投资相对不足,而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过快等等。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平衡是总供求均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必须从国民经济整体平衡中进行财政收支平衡分析,否则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就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不是目的,二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三)财政不平衡的原因(P507-508)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收支相等是偶然的,不平衡则是经常的、必然的;这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

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2.外部冲击

外部冲击是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却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如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 3.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一的税制)

在无弹性税制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财政支出却不断不减少反而还要增加。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国有企业上缴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较大)

5.意外事件(如发生自然灾害、战争,容易发生增支减收的情况,当年财政收支乃至以后年度的财政收支都会受到影响)

二.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P508-509)

1.赤字 2.财政赤字

3.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政府有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赤字不仅表现在预算的执行结果上,而且政府在安排预算时就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留下赤字缺口;二是这种赤字虽是有计划安排的,但这种赤字计划可能是实施某种财政政策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支出的刚性而被迫留下的赤字缺口。另外,预算列有赤字,不代表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平衡。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年度终结时,财政支出数>收入数,出现了差额,在会计处理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所以称“赤字”。通常所说的财政赤字是指“决算赤字”。

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编预算时就有,也可能是预算执行也可能是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的。

4.赤字财政

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年的巨额的赤字。

(二)财政赤字规模

1.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P509)

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一比例称之为赤字依存度,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

财政赤字占GNP(或GDP)的比重。这一比例称之为赤字比率,说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

我国财政赤字情况(这里指中央财政赤字,扣除地方上解和补助地方后的中央收支)

年份 财政赤字(亿元)占GDP的比重(%) 1979 135.4 3.35 1980 68.9 1.53 1985 +0.57 0.01 1990 115.2 0.62 1995 662.8 1.09

2000

2596.9 2596.3 3096.9 3197.7 3192.9

2.62 2.37 2.57 2.35 2.00

2001 2002 2003 2004

1978-2002年财政盈余或赤字占GDP比例0.50%0.0078年1980年1982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0.50%-1.00%-1.50%-2.00%-2.50%-3.00%-3.50%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情况 国别 经济发达国家: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新兴工业化国家: 韩国 马来西亚 泰国 工业化过程国家: 印度 巴基斯坦

2.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P509-510) 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产出增长,价格下降

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货币化是指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国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的进程。货币化↑→S↑→I↑→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国民收入↑(产出增长,价格下降,降低了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

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主要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

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 1987-1990年 3.17 1.90 1.14 +0.79 0.89 5.55 3.34 8.13 6.90 1991-1995年 3.64 4.58 2.04 4.57 0.26 0.96 3.16 6.13 7.19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