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作业 下载本文

答: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变小。科技进步通常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但科技进步推动新型产业形成和发展,又成为扩张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七、如何有效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压力逐步加大。压力加大,既有人口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转变方面的原因,还有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应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适当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5.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6.扩大劳务出口; 7.加强劳动力培训; 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八、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

答:当前收入差距,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

首先应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的扩大。

其次也应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现实生活中,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资源拥有、个人素质、社会贡献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初次分配上的差距。只有让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报酬,才能调动社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强求一律,搞平均主义,非但不会达到真正的公平,还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再者,万事皆有度。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

5

的人没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收入差距长期不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此外,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看待收入差距问题,实际上涉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问题。公平与效率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离。我们既不能因为追求公平而放弃效率,也不能只顾效率而忽视公平。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社会整体财富才能持续稳定增加,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但如果忽视社会公平,收入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挫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反过来影响发展的效率,甚至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机制,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九、国际收支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引起国际资金移动而导致的国际间的资金收支行为。国际收支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五类:

(一)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各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的超量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不致超过官方储备增减的限度。这一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调节外汇供求,使国际收支失衡产生的消极影响局限在国际储备,而不至于波及国内经济和金融。

(二)财政货币政策。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使社会上通货紧缩、物价下降,有利于改善进出口的状况,逐步消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从而消除顺差,平衡国际收支。由于一国贷款规模和货币流通量直接影响其总需求和国际收支,因此通过实施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

6

货币政策也能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

(三)汇率管理政策。汇率管理是指一国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通过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出现的逆差;通过货币升值,则会减少顺差。在浮动汇率制下,也可以通过对币值的高估或低估来调节国际收支。

(四)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直接干预,以求得国际收支的平衡。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两种。直接管制在改善国际收支上能迅速见效,能够根据本国不同的需要,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区别对待。但是,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是将显性的国际收支赤字变成隐性的国际收支赤字,管制一旦取消,赤字仍会出现。

(五)国际金融合作。一是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以消除国家间的贸易障碍,提供国际贷款,加快债权债务的清偿,使双边、多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能够得到较快的解决。二是通过区域性或特定范围经济金融机构的建立,促进该地区的贸易自由化或经济一体化,推动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改善和调节国际收支。三是协调经济政策,西方国家的“七国财长会议”就是协调经济政策的途径之一。

十、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比较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宏观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尽管三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由于各国种种条件的不同,它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基于对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后而作出的选择,其结果就是适应本国情况,对某一国效益较好的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应于另一国家,只可以借鉴经验使用。

得到的最主要启示是:

第一,必须注意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否认宏观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在实践中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同时要正确办公室政府的职能并对政府行为加以规范。

第二,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和系统研究我国国情、特殊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针对改革现实问题,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第三,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因此,各国都应该结合不断发展的现实,结合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来逐步完善本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管理模式,而决不能认为可以找到一套亘古不变的制度模式。

基于此,在不断健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律性,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作为

7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的自身改革,着眼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把宏观经济管理的视点更多地转到战略性问题的解决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