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作业
一、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业创造条件。支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是客观经济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服从客观规律。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和规范,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权限,明确哪些方面应当由政府管理,以及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是宏观管理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宏观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第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经济管理失效的基本环节。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更加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答: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国际收支平衡。
(一)这四个目标的统一性表现在:
1、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加;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有效供给增加,既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又有利于增强本国的出口竞争能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物价稳定的结果,是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的稳定,也就是经济增长环境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物价稳定作为影响外汇供求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促进作用。
3、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意味着一定时期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有效劳动的大量投入必然引起经济的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充分就业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增加,进而引起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4、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
1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外汇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外汇市场和汇率稳定,能起到促进物价稳定的作用。 (二)这四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在:
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就业人数来增加劳动投入,而是靠科技进步,靠经营管理现代化。因此,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就企业来说,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强化,宁肯用较高的工资雇请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熟练工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
2、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出现矛盾。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扩张性政策往往造成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引起物价上涨。而在经济扩张时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如果紧缩力度不当,就会影响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加速增长,相应地要加大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进口,在进口增加的同时如果没有出口的扩大,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反之,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往往需要压缩国内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压缩国内总需求又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相反,压低物价上涨率,必然要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由此带来的社会总需求的缩减,会引起失业率上升。
三、如何治理经济周期波动?
答:经济周期波动是超越体制、制度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完全消除周期波动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治理政策。所谓“顺周期”的政策措施,是在经济周期处于恢复和高涨阶段时,顺应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在经济周期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的过度扩张。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是指在经济处于恢复和高涨时,逆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主动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者在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期,主动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
2
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在运用“顺周期”或“逆周期”政策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判断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正确把握政策措施的方向,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三是充分估计效应和滞后时间,防止由于政策时滞而造成的效应错位;四是合理掌握各种政策措施的调控力度。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在实践中协调运行财政、货币工具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准则:第一,坚持和完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别使用、分口管理的原则,本着谁支出,谁安排,搞好财政信贷协调;第二,坚持财政收支自求平衡,防止财政赤字向金融债务转嫁。
在具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力度的稳定;第二,注意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协调;第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第四,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和协调。
(三)周期内常规治理与年度“微调”相结合。运用经济政策治理经济周期波动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常规性操作方式,另一种是临时性的操作方式。常规性操作方式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特殊矛盾或突出问题,在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复苏或高涨阶段)或者经济过冷即将过冷(危机或萧条阶段)的情况时采取的政策措施;临时性操作方式是在经济波动中进行临时性的微调,也就是在波动出现一定程度偏离时,根据经济预警发现的信号,进行轻度适应性的政策调控。
在经济周期波动期间的治理必须处理好常规性治理措施与临时性治理措施的关系。必须做到:第一,区别不同调控客体、划分调控区间,正确运用两种操作方式。第二,临时性“微调”应从当年扩张或收缩幅度的实际出发,不宜采用历年或几年的平均变动幅度作为衡量的尺度。
四、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加强计划管理?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计划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序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但不是对计划管理的否定。
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原有的排斥市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价值规律作用的单一计划体制的否定,并不是对计划作为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的否定。原有计划体制的基本弊端,是否定了作为商品货币关系本身所内在要求的客观实现形式,即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
3
释放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也都在宏观层面引进了计划管理,尝试了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表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意味着必然取消计划的管理职能,必然排斥计划管理。
第二,计划是管理的一般职能,因而也必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 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要取得预想的结果,满足自己的既定需求,必然会进行计划管理。生产范围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使这种计划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经济从宏观经济层面观察,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内在地要求在社会层面进行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
第三,实施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市场缺陷要求计划管理。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就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其次,宏观政策与目标要求相应的实施步骤与措施。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确定相应的与计划目标相一致的计划具体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再次,计划管理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制定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完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政策协调等重大任务,仅凭市场调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它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才能实现。
五、如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状况、比例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产业结构一是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状况,表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种类和数量;二是包括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比率,表明不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大小;三是包括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明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状态与方式。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1、第一产业基础脆弱;2、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1、加强第一产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2、提高第二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扶植先导产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六、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是怎样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