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学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1 下载本文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实验十四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重要程度:★★☆☆☆]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 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类型、条件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1)酵母菌培养 目的 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2)振荡培养基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经染色后选取(3)观察并计数―→ 若干视野进行观察和计数,测定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平均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规律 易错警示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数量/个 1 2 3 4 5 6 ……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1.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 观察。

2. 某小组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

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Ⅰ 10 10 Ⅱ 5 5 Ⅲ 10 5 Ⅳ 5 10

( )

B.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⑤⑥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 B

解析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 (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

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越接近1∶1时,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此时的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2. (2012·新课标全国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

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 D错。

3. (2012·重庆卷,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