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电大汉语通论作业 下载本文

语通论作业1

引言、语音、文字部分

一、填空

1、语言符号主要有两大特点:(1)任意性;(2)线性。 2、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3、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4、语言的三要素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5、《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1)字母表;(2)声母表;(3)韵母表;(4)声调符号;(5)隔音符号。

6、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记音符号,已成为最通用的记音工具。

7、国际音标具有以下特点:(1)精确性;(2)通用性;(3)实用性;(4)开放性。

8、汉语传统音韵学按照有无介音或介音种类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具体地说,“四呼”包括:(1)开口呼;(2)齐齿呼;(3)合口呼;(4)撮口呼。

9、普通话语音系统共有四个调类:(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 10、从文字体制上看,可将文字分为三类:(1)音素文字;(2)音节文字;(3)语素文字。

11、“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12、现代汉字有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即:(1)上下关系;(2)左右关系;(3)包围关系。

二、简述现代汉语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1.多元性的文化起源。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春秋至秦汉,汉语同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融合。长江文化中的楚、越文化也影响了中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民族融合中,文化也开始融合。

2、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秦始皇“书同文”政策,把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汉字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统一了古汉语和汉文化。汉字符号的表意性使其语素义长期稳定,使之记录的汉文化具有了长期稳定的延续性,形成了高度发达稳定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反过来促使汉民族自古以来在长期发展中一直保持稳定的延续性。

3、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1)“四声”理论的建立。汉语声调“四声”理论的

建立是受佛经转读的启示;(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受梵文影响,自翻译佛经开始创立了白话语录文体,使书面语产生了口语化的倾向;(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充实了汉语的日常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 4、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1)汉民族融合了中国北部的异民族成员,这些融入的民族对现代汉语北方话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2)北方汉人数度大规模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方言,散落到南方的许多区域;(3)北方阿尔泰和南方古越语从外部融入了汉语,使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大的方言分化。

三、现代汉语共有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方言区?

据《中国方言地图集》,可分为十大方言区。这些方言区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变化不大,但语音方面各有特点。 (1)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区,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区,以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6)闽北方言区,以福州话为代表;(7)闽南方言区,以厦门话为代表;(8)粤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9)晋方言区,以太原话为代表;(10)平话方言区。 北京属于北方方言区。

四、同英语及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各有哪些方面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同英语相比较,现代汉语有以下特点:

1、语音方面(1)没有复辅音;(2)音节中元音占优势,复元音构成的音节多;(3)音节有声调。 2、词汇方面:(1)词的结构有双音化的倾向;(2)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3、语法方面的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3)有丰富的量词。 (二)同古汉语比较,现代汉语有以下特点:

1、语音方面,古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

2、词汇方面,古汉语单音节占多数,现代汉语则是双音节占多数。这种转化表现在两个方面:(1)古代的单音节词被后起的双音节词代替;(2)大量的古代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语素,用来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 3、语法方面,(1)古代汉语量词不发达,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2)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比较多;(3)省略在古今汉语中都能见到,但在古汉语中更为常见;(4)古今汉语语序基本一致,略有不同,表现在古汉语许多情况下宾语在

动词之前。

五、同其他记音方法相比,《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有哪些优点?它的用途主要有哪些?

1、优点:(1)符号数目少,只有26个字母;(2)采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有助于国际交流;

(3)字母音素化,标写语音准确灵活。 2、用途:(1)给汉字注音,帮助人们识读汉字,有助于语文教学,也有助于纠正读音,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2)作为少数民族制定文字的依据和基础;(3)字典注音,图书编目,译写我国人名、地名;(4)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电脑输入信息的主要符号之一;(5)可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六、请写出每一个声母的发音条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 双唇 不送气 清 塞音 p 双唇 送气 清 塞音 m 双唇 浊 鼻音 f 唇齿 清 擦音 d 舌尖中 不送气 清 塞音 t 舌尖中 送气 清 塞音 n 舌尖中 浊 鼻音 l 舌尖中 浊 边音 g 舌面后 不送气 清 塞音 k 舌面后 送气 清 塞音 h 舌面后 清 擦音 J 舌面前 不送气 清 塞擦音 q 舌面前 送气 清 塞擦音 x 舌面前 清 擦音 zh 舌尖后 不送气 清 塞擦音 ch 舌尖后 送气 清 塞擦音 Sh 舌尖后 清 擦音 r 舌尖后 浊 擦音 z 舌尖前 不送气 清 塞擦音 c 舌尖前 送气 清 塞擦音 s 舌尖前 清 擦音 七、许多方言的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跟普通话语音有不同之处,请简单归纳一下你所使用的方言跟普通话语音的差别。

八、请分析下列汉字的音节结构(标明各音节的声母、韵头、韵腹、声调的调类和调值)

1.摆

bǎi b a 上声 214 2,皇

huáng h u a 阳平 35 3,卫

wai u e 去声 51 4,惘

wǎng u a 上声 214 5,情

q?ng q i 阳平 35

九、举例说明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

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2、一个普通话音节最多可以有4个音素,如“鸟niǎo”、最少可以只有一个元音音素,如“五wǔ(u)”。 3、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且有极强的凝聚力。每个音节至少有一个元音(韵腹),如“五wǔ(u)”。最多可以有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如“优yōu(iou)”。

4、韵母内部出现的位置及它们的组合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每个元音都可以充当韵腹;如果一个韵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一般总是开口度较大、舌位较低的元音作韵腹。在韵头的位置上只能出现i、u、ü三个元音。能出现在韵尾位置上的元音只有i或u。但同一个元音i或者u不会在同一个音节中既出现在韵头的位置又出现在韵尾的位置,它们在同一个音节中是互相排斥的。

5、一个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同时,辅音也不能单独出现作音节。在有辅音的音节里,辅音的位置比较固定,或者在音节开头,作声母;或者在音节末尾,作韵尾,充当韵尾的两个辅音是n和ng。没有两个辅音连续排列的形式。 6、音节拼写与音节分析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的书写形式要用音头y、w,但分析音节时,y、w不需列出,因为这两个不是音素。

(2)韵母iou、uei、uen与声母构成音节后的书写形式是iu、ui、un,但分析音节结构时还是要恢复成iou、uei、uen,中间的元音不省略。

(3)ü和?在音节里一般都省略上加符号,但分析音节时必须保留上加符号以免与u、e相混。如分析“学xu?”时,韵头和韵尾就分别写成了ü和?。 (4)舌尖元音韵母-i[]、-i[]必须加短横,与单韵母i区别。

十、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主要有哪些?

1、b、p、m可以和开口呼、齐齿呼以及合口呼中的单韵母u相拼,不跟撮口呼韵母相拼。

2、f只能和开口呼以及合口呼中的单韵母u相拼。所有声母中,f能配合的韵母最少。

3、d、t和n、l虽然发音部位相同,但是与韵母的配合稍有差别。d、t只能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的韵母相拼,不能跟撮口呼的韵母相拼。但n、l跟开、齐、合、撮四呼几乎都能相拼。

4、j、q、x可以跟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相拼,但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5、g、k、h、zh、ch、sh、r、z、c、s、与j、q、x正好相反,只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6、零声母能跟四呼中所有的韵母相拼。

7、所有声母中,能和开口呼韵母的声母最多;能和撮口呼韵母相拼的声母最少;只有n、l和零声母能和全部四呼相拼。

十一、同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相比, 汉字具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点?

1、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 2、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3、从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4、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5、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6、从汉字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十二、请写出以下汉字的跟随式笔顺和笔画数。

(4画)横、竖钩、横折钩、点 凹

(5画)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凸

(5画)竖、横、竖、横折横折、横 毋

(4画)竖折、横折钩、撇、横

(7画)横、竖、撇、点、撇、点、横 卯

(5画)撇、竖提、撇、横折钩、竖 兜

(11画)撇、竖钩、撇、竖、横折、横、横、横折、横、撇、竖折构 鼎

(12画)竖、横折、横、横、横、竖横折、横、撇、竖、横、竖、横折 聚

(14画)横、竖、竖、横、横、提、横撇、点、撇、竖、撇、撇、撇、捺 燕

(16画)横、竖、竖、横、竖、横、提、竖、横折、横、撇、竖折构、点、点、点、点

汉语通论作业2

词汇、语义部分

一、填空

1、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素。

2、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语素进行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音节数目的不同,将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2)按能否单独成词,将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3)按语素在同其他成分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将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3、一般来说,词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语音的固定性;(2)语义的整体性;(3)结构的凝固性。

4、按其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

5、构词语素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是词根,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语素是词缀。

6、按词缀位置的不同,可将派生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附式,二是后附式。 7、基本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全民常用性;(2)历史稳固性;(3)构词能产性。

8、一般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词:(1)新词;(2)古语词;(3)外来词;(4)方言词;(5)专门性词语。

9、古语词有两类;一类是历史词,一类是文言词。

10、文言词的使用可以依循两条原则:一是必要性原则,二是可读性原则。 11、专门性词语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术语,一类是行业用语。 12、常用的固定词语主要包括:(1)成语;(2)惯用语和歇后语;(3)谚语;(4)缩略语。

13、成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结构定型;(2)形式整齐;(3)含义丰富。 14、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或称缩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截取式;(2)抽取式;(3)数字式。

15、对词义的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词义具有客观性;(2)词义具有概括性;(3)词义具有模糊性;(4)词义具有历史性。 16、理性义和附加义构成了一个实词的词义系统。 17、词义的历时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

18、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内容,就形成了同音词和多义词,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内容就形成了同义词。

19、同义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用法三个方面。

20、从反义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反义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反义词,一类是相对反义词。

二、举例说明语素、词、短语的区别。

①定义不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民”、“玻璃”等;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比如“人”、“图书”;短语是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英语教师”、“科学研究”。 ②作用不同,语素是构词单位,不能直接构成句子,即不能直接作任何句法成分,只有独立成词或组合成词,才有可能独立运用,如“*我是民的公仆—我是人民的公仆”;词和短语是造句单位,词可以直接构成句子,也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构成短语再构成句子,如“花开了”。

③语素不能切分成更小的语法单位,因而无所谓灵活性;词虽然是由于素构成的更大的语法单位,但是词不能扩展;短语由词组合而成因此能够扩展。如“白菜”—“*白的菜”、“白布”—“白的布”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能够独立运用”和“最小”是考察一个语言单位是否为词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够独立运用”是指词作为现成的造句材料,能够直接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进入句子,甚至能够单独成句。语素是构词材料,是一种备用的造句单位,语素只有独立成词或组合成词,才有可能独立运用。应当说,“能够独立运用”是词有别于它的下一级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的条件。“最小”则是指词作为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无法进行切分的,这是词有别于它的上一级语言单位——短语的条件。短语也“能够独立运用”,但它可以再作切分。切分出几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总之,词是介于语素和短语之间的语言单位是最基本的现成的语言单位。

三、词应当具备哪些特点?或者说,对词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判定?

1、语音的固定性。除了个别异读词,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声、韵、调都不能改变。另外,词的前后可有停顿,词内音节之间则一般不允许有停顿。

2、语义的整体性。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大多义在词中融合或转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结构的凝固性。词的结构通常是不可扩展的,在词内成分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也就是说,词内成分之间并不能插入任何表示结构关系的成分。

总之,语义的整体性是词的内在标准,结构的凝固性则是词的外部标志。人们常用插入法来鉴别一个成分是词还是短语。插入其他成分意义不变的是短语,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或插入后意义改变的的是词。

四、按要求将下列词语进行归类。

尚书 模特儿 瘪三 领班 宰相 精卫 蒙太奇

曰 白兰地 之 苏打 名堂 上网 因特网

网民 大款 搞 语素 原子 低保 白皮书

新词:

上网 网民 大款 低保

历史词:

尚书 宰相 精卫

文言词: 曰 之

方言词:

瘪三 名堂 搞

外来词:

模特 白兰地 蒙太奇 因特网 苏打

专门词:

语素 原子 白皮书 领班

五、分析下列词语的构造方式。

飞快(偏正式) 痛快(后附式) 快活(后附式) 快速(偏正式) 赶快(后补式) 赶紧(后补式) 快报(偏正式) 棋子(偏正式) 帘子(后附式) 离子(偏正式) 例子(后附式) 莲子(偏正式) 父子(并列式) 儿子(并列式) 变化(并列式) 绿化(后附式) 老化(后附式) 消化(并列式) 头脑(并列式) 白头(偏正式) 石头(后附式) 头发(偏正式) 头目(并列式) 头等(偏正式) 头疼(陈述式) 感动(述补式) 动员(支配式) 自动(陈述式) 动人(支配式) 记号(偏正式) 记者(后附式) 记忆(并列式) 记住(述补式) 人性(偏正式) 耐性(偏正式) 性格(偏正式) 性别(偏正式) 包围(并列式) 包产(偏正式)

六、简述词义的性质。

1、词义具有客观性。

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现象、行为过程、性状、关系等)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正是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一般来说,先有客观事物,才有表示这个事物的词,词才有词义。 2、词义具有概括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概括的、抽象的。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义。人们在概括客观事物时,总是把具体的、个别的差异舍弃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3、词义具有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连续性和边界不清楚的表现,也是人类认识和感知差异的表现。首先,客观事物本身往往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如时间、年龄、温度、程度等,这就使得某些词的词义具有模糊性。其次。人类感知的差异也使得词义具有模糊性。当然,词义的模糊性和明确性又是统一的,不仅一些词的词义有明确的所指和界限,而且即使一些具有模糊性的词,在具体交际中或上下文中,也有相对的明确性。 4、词义具有历史性。

语言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词汇又是语言中变化最明显的要素,作为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词义的这种变化就使得词义具有历史性。词义的历史性主要反映在同一个词的古今词义的不同上,如“党”。还表现在词义所指称的对象的变化上。如“车”。词义的历史性跟词义的稳固性是对立统一的,词义的变化是绝对的,词义的稳定性是想对的。

七、词义的历时变化主要有那几种类型?下列词语的意义变化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词义的历时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所概括的范围由小变大了。如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为泛称,“江”“河”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所概括对象的范围由大变小了。如“瓦”,《说文》解释为“土器已烧之总称”,后来缩小为仅指盖房子用的“砖瓦”瓦。其他如“谷、舅、姑、臭、虫、汤”等。

三是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由甲变为乙,转移出来的新义一般说跟原意由一定的关系。如“脚”本义是小腿,后来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体面支撑身体的部分”其他如“涕、百姓、走、捉”等。 皮:扩大 脚:转移 走:转移 去:转移 臭:缩小 爱人:缩小 丈夫:缩小 交通:转移 经理:转移 行李:转移

八、辨析下列同义词。

1、边疆-边境-边界

边疆:名词,靠近国境的地区

边境:名词,靠近边界的地方,跟边疆不同,所指范围较小 边界:名词,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分界线。

辨析:边疆所指区域最大,如黑龙江全省都可称为边疆。

边境所指范围较小,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地方较小。

边界指分界线,所指范围最小。 2、成果-结果-后果

成果:名词,工作,劳动的收获, 结果:(1)名词,在一定阶段事务发生变化的最后状态。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 (2)动词,杀死;了结性命。

(3)副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在句中作状语。 后果:名词,结果(多指不好的)

辨析:成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指不好的结果。结果是中性词。 3、果断-武断

果断:形容词,当机立断,不犹豫。 武断:(1)动词,原指凭借权势妄加判断。 (2)形容词,形容言行主观片面,盲目自信。

辨析:都指做事不犹豫,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 4、母亲-妈妈

母亲:名词,有子女的女子;子女对生育自己的女子的称呼(一般不用于面称) 妈妈:名词,(口)对母亲的称呼。

辨析:“母亲”多用于书面语,不用于面称。“妈妈”多用于口语。 5、失望-绝望 失望:(1)动词,感到没有希望而丧失信心。 (2)形容词,因希望落空而不愉快。 绝望:动词,希望破灭。

辨析:都表示希望破灭,但程度不同,绝望的程度比失望更甚。

九、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歧义结构。

1、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联 合 偏 正

——— ————— ——— ——— —— —— 偏 正 并 列 偏 正 —— —— 偏 正

2、对 老师的意见 对老师的意见 介 宾 偏 正 ——— ——— — —— 偏 正 介 宾

3、不是纯净水 不好喝 不是 纯净水不好喝 紧 缩 复 句 述 宾

— —— ————— ———— 述 宾 状 中 状 中 主 谓 — — — —— 状 中 状 中 状 中

4、五加六 乘以六减三 五 加六乘以六减三 主 谓 主 谓 五加六乘以六 减三 主 谓

5、咬死 猎人的狗 咬死猎人的狗 动 宾 偏 正 述 补 偏 正 述 宾

6、喜欢 孩子的老师 动 宾 偏 正

喜欢孩子的老师 偏 正 述 宾 汉语通论作业3

语法、修辞部分

一、填空

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词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2、数词主要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种。

3、形容词可以分为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和表示状态的形容词两类。 4、根据代词的替代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代词分为三类:(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

5、连词和介词都是用于表达结构义的,可以统称为关系词。 6、句子的特殊成分主要是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

7、按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的不同,可将联合复句分为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等四类。

8、按偏正复句中偏句和正句的逻辑语义关系的不同,可将偏正复句分为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和让步复句等四类。 9、按其语气类别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四类:(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 10、语体有两大类:(1)口语语体;(2)书面语语体。 11、书面语体包括:(1)文艺语体;(2)公文语体;(3)科技语体;(4)政论语体。

12、比喻有三种:(1)明喻;(2)暗喻;(3)借喻。 13、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4、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5、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6、按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将对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17、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两种。 18、拈连可分为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两种。

二、简述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也称为语法性质,也称词的语法分布。

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2)实词的不同的语法功能表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上:哪些词可以同哪些词组合,怎样组合,组合起来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哪些词不能同哪些词组合。通过

这样的区别,划分出实词的不同类别。

(3)虚词的语法功能表现在它同实词或短语的关系上,能与哪些实词或短语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在组合中处于什么位置上,这里表示出虚词的不同类别来。

三、以“突然”和“忽然”为例说明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突然”主要用作形容词,“忽然”是副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两个词的语法分布来区分形容词和副词。 (1) 这件事很突然。(谓语) (2) 这件事来得突然。(补语) (3) 突然的变化让他们措手不及。(定语) (4) 忽然,天上下起了雨。(副词)

“突然”作为形容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和谓语,也可以作补语, “突然”还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忽然”只能作状语,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突然”(形容词)和“忽然”(副词)可以用能否做谓语、定语的办法区分开来。能够做谓语、定语的是形容词。副词不能做谓语和定语,只能做状语。

四、举例说明词的兼类同词的活用、同音同形词的区别。

兼类词是指那些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的词。如“领导”兼作动词和名词,并且动词和名词两个意义之间有联系。 同音同形词也是一个词形具有两个意义,但两个意义之间没有关系。如“把校徽别上去”(动词)“别喝生水”(副词),两个“别”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 词的活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偶尔用作另一类词。如“作家的脑子里又意识流了一下。”“意识流”本来是名词,在这里临时活用作动词。

五、注明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词性。

1、(1)我和你一起去看吧。(介词) (2)小李和小张都是北方人。(连词) 2、(1)老师已经同张明谈过一次话了。(介词) (2)小张同小李都是安徽人吗?(连词) 3、(1)等我跟女朋友商量一下再告诉你吧。(介词) (2)小李跟小张都来过我家。(连词) 4、(1)南端与苏州河相连。(介词) (2)中国与埃及都是文明古国。(连词) 5、(1)比任何一种说法都有说服力。(介词) (2)他没法跟你比。(动词) 6、(1)那是另外的问题。(区别词) (2)另外再补充一点。(连词) 7、(1)请大家比较一下两个画面。(动词)

(2)最近比较忙。(副词) 8、(1)他在教室。(动词) (2)他在看书呢。(副词) 9、(1)火车通过站台。(动词)

(2)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介词) 10、(1)他看起来精神很好。(名词) (2)他挺精神的。(形容词)

六、用框式图解法分析下列复杂短语

1.花儿 为什么这样红

主 谓

———— ———— 状 中 —— - 状 中

2.我 认真地看了两遍

主 谓

——— —————— 状 中 —— —— 述 补

3.学校 同意张老师参加去北京的参观团

主 谓

——— ―――――――――――――――――― 述 宾

———— ————————————— 主 谓 —— —————————— 述 宾

———— ————— 定 中 —— —— 述 宾

4.不知道 他会不会答应让我去

述 宾

— ——— — ——————————— 状 中 主 谓 状 中

— —— —— ————— 并 列 述 宾

— — 述 宾 — — 主 谓

5.我们 必须把课上好

主 谓

——— —————— 状 中 —— ——— 状 中

介 宾 — — 述 补

6.他 被老师批评了

主 谓

———— ———— 状 中 ———— 介 宾

7.这 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好文章

主 谓

—— ———————————————— 述 宾

—— ————————————— 定 中

——————— ———— 定 中

— ————— ———— 状 中 定 中 — ——— 述 宾

8.教室 打扫得干干净净

主 谓

——— —————— 述 补

七、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多重复句

1.我们提倡的事情,即使完全正确,大量成功,┃┃┃如果不经 让步

过群众认真的讨论并做出决定,┃┃群众也会有不满,┃┃┃而事 假设 转折 实上总会有一部分失败或效果不好,┃所以没有经过群众讨论, 因果 ┃┃就更难免遭到群众的埋怨。 假设

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

并列 假设 并列 ┃┃┃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结。

并列 假设 并列 3. 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 并列 因果 ┃┃┃┃ 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低头,┃所

让步 并列 让步 因果

以,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 递进 革命精神。

4.只有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尽快缩短我国生产技 并列

术水平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才能迅速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 条件 动生产率,┃┃加速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并列

八、指明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格。

1.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老薛就是工会,工会就是老薛。 回环

2.记忆是抹不去的,抹不去的是记忆。 回环

3.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清风唱着歌,歌唱着生命和活力。 拟人 对偶、顶针

4.谁家办喜事,他登门祝贺;谁家遭不幸,他安慰周济;谁家屋漏,逢雨季他必去检查。排比

5.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对偶 顶真 夸张

6.在一些特产丰美、名胜古迹多的地区,更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一把手有时变成“内交家”,自愿地被迫地生活在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应酬活动中。

仿词 对偶

7.你就和我们一起过吧,好歹,稀的干的有什么吃什么。 借代

8.好哇,大风,你就使劲的刮吧。你现在刮的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裕的好日子。 拟人,拈连 排比 对偶

9.一伙人,一天拥到他家里,赖着不走,胡说了一下午,逼迫他,他们抽了不知多少包香烟,熏得那客厅的上半层云雾缭绕,乌云密布,好像随时都可以发出闪电和雷霆一样。 排比

10.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又象许多条灯笼,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啊! 比喻,拟人 排比

汉语通论作业4

汉语的规范化、汉语的凋查、辞书的查检、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一、填空

1、语言的规范化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规范不明确的问题,二是规范不普及的问题。

2、现代通用汉字的“四定”是指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3、调查方言词汇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翻译法;(2)解释法;(3)提示法;(4)举例法。

4、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在编排方式上,它采用了部首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5、梅膺祚的《字汇》大力精简部首,并按笔画进一步排列部首和单字,为后代字典创立了新体例。

6、“字典”之名始于《康熙字典》,有“字书典范”之意。 7、《新华字典》是建国后编撰的一部质量较高的小型字典。 8、《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单字注音释义最为全面的一部巨型汉语语文工具书。 9、《辞源》是我国现代印行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新的综合性词典。10、《辞源》和《辞海》(旧版)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型词典编纂的开始。 11、《中华大辞典》是台湾省今年来编撰的最重要的一部大辞典。

12、一般的中文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和词典,最常见的排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音序法,另一种是形序法。

13、音序法包括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法、注音字母音序法、声部编排法、和韵部编排法四种;形序法包括部首法、四角号码法、笔画法和笔顺法。 14、从汉字历史来看,形体不同的字主要有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

15、古代诗歌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1)古体诗;(2)近体诗。

16、近体诗从形式上主要分为律诗、绝句两种,另有超过八句的排律或长律。

二、简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和意义。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1.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2.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化的意义

1.汉语规范化可以迅速发展文化、普及教育2.汉语规范化有助于帮助兄弟民族和国际友人学习汉语3.是机器对语言进行自动识别和加工的需要

4.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汉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复辟(b?) 2、湖泊(pō) 3、称职(chan) 4、呆板(dāi) 5、发酵(jiào) 6、辍学(chu?) 7、角色(ju?) 8、暧昧(ài)(mai) 9、参差不齐(cēn)(cī) 10、凹凸不平(āo)(tū) 11、教学相长(zhǎng) 12、叶公好龙(ya) 13、刚愎自用(b?) 14、反躬自省(xǐng)

四、修改下列病句。

1.他十分技巧地把接头暗号送了出去。 技巧改为巧妙

2. 欢迎广大消费者前来光临惠顾 前来光临删去

3.手机从发现到现在,已有很大的改进,功能越来越多。 发现改为发明

4.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绝不是偶尔的。 偶尔改为偶然

5.跑了一下午,他终于把一本书买回来了。 一本书改为那本书

6.1948年跃马南下的动人情景,对于我们的确还是记忆犹新的。 对于删去

7.通过这次观摩学习,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到教育事业是崇高的。 删去使

8.谁也不能否认京杭大运河不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删去不

9.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你们也要照常工作。 如果该为即使

10.不论我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他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不论改为尽管

五、请进行一次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的调查,简述调查结果并提供相关政策。

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共有几种查检方法?请以“山盟海誓”四个字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使用这些查验方法。

1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法; 字 字母 山 S 盟 M 海 H 誓 SH 2部首检字法。 字 部首 山 山 盟 皿 海 氵 誓 言 音节 shān m?ng hǎi sh? 部首外的笔画 0 8 7 7 页数 1098 869 489 1158 正文页数 1089 869 489 1158 七、标点并翻译下列文言文。

1.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指韩、魏、赵)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战国策》)

译文:秦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后,又在蓝田开战,大败了楚国军队。韩魏两国听到楚国处于困境中,就向南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王领兵败归。后来,齐、韩、魏三国又谋划进攻楚国,唯恐秦兵救助楚国,有人建议薛公田文说:“可以先派使者去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准备离开楚国,如果楚国能够相应我

们共同攻打秦国,别说是蓝田,再多的地方难道还怕难以到手吗?更何况楚国失去的旧地。’楚国早就疑惑秦国未必肯于救自己,如今又听说三国退兵攻秦,那么楚国的相应必会更加卖力。这就造成楚国造成楚国想和三国谋划进攻秦国的局面。若是秦国知道了这件事,必定不肯救它。这样三国再反过来加紧进攻楚国,楚国一定会到秦国去告急,秦国就越发不敢出兵。这就是我们离间秦国攻打楚国之计,此次出兵必建大功。”薛公田文说:“好。”于是派出特使到了楚国,楚王果然极力响应。在这时三国才全力攻打楚国,楚国真的到秦国告急,秦国自然不敢出兵。(结果三国大胜,战果辉煌。)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在古代,学习的人都有老师。老师的作用,就是要传布圣人之道,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有了困惑不从事学习,那疑惑也就会成为终生解答不了的疑惑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听到圣人之道的时间一定比我早,我有必要跟随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人,也有听到圣人之道必我早的,我也跟随他学习。我所学习的是圣人之道,那里需要知道老师年龄是必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学习时)不讲究贵贱和老少,只要圣人之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上(皇上,指汉光武帝)大会群臣。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曰:“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眹,况太子乎。”即拜为太子傅,以博士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资治通鉴 汉纪》)

译文:汉光武帝大会群臣时,询问谁可以作太子的老师。众大臣揣摩皇上的意思,都说:“太子的舅舅,官居执金吾的原鹿侯阴识可以。”博士张佚严肃地说:“今天陛下立太子是为阴氏呢还是为天下?要是为阴氏,那么姓阴的侯爵可以。要是为天下立太子,那么本来应该启用天下的贤能之才。”汉武帝很赞同他的说法,说:“本来设置师傅的目的就是要辅佐太子(成才),现在你不把纠正我当作难事,何况太子呢。”当即拜张佚为太子傅,以博士桓荣为少傅,并赐予了车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