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评: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在心理学上,这种修养方法被称作?进入他人思惟?。人只要能跳出自身的思惟定式,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处境中思考处理问题,事情既比较易解决,又会得到群众的赞许。
吉莫吉于知足。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
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释评: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生所须,其实甚少。懂得个中道
理——其寔是常识,人才会知足,才会常乐。
苦莫苦于多愿。
注曰︰【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
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
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
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
也。
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释评: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财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而苦难缠身。禅宗讥讽:?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儒家以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道家则根本以?无欲
无求,一身傲骨,两袖清风,遨游人间?为美。
只是,人心不足,欲海难填,然而,其结果只能有如秦皇、汉武。清心寡欲,治国如此,
养生亦如此。
悲莫悲于精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
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 则聚而不散;
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
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
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释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纯的?一?,就是?精?,焕发的动力,是谓?神?。其寔,?纯一?也就是无,无生无死,无阴无阳,无动无静,没有形状,没有具体内容,却可以为明为哲,为智为识。也正因为它?无为?,它才?无所不为?。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皆因禀受这种元气而成。正确地运用他。则精而不散;错误地运用它,则散而不聚。
这是从哲学范畴对?精?所作的解释。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无论用心于何物,中庸即美,千万不能过多过甚,否则,沉溺于其中,欲自拔而不能,?精?、?神?散于其中,于人毁一
生,于家毁一代,于国毁一世。
病莫病于无常。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随时保养,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
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释评:天地万物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强行打破它,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若无视自然规律,不正常生活,自然会久而生病。现代社会人类急剧向自然
界扩张空间,掠夺资源,而不知顺应自然规律,终将受到自然界加倍的报复。
短莫短于苟得。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
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释评:以不义的方法得来的东西,必将以不义的方法丧失。身处平安之地而不忘危难,现在拥有的东西能够珍惜,这样的人才无所短而有所进。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
勉励百姓。所以茍安现状的人,即使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幽莫幽于贪鄙。(啬于财曰贪鄙。如虞受晋璧,乘蜀纳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注曰︰【以身豮物,闇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
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释评:人生的悲剧大多起源于一个?贪?字。贪财、贪色、贪酒、、、、贪的结果,轻则神志
昏昏,重则无法无天,悖情悖理。如欲一生平安,首先必须从戒贪做起。
孤莫孤于自恃。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卢杞,
自恃其狡。
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已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著些小聪明,终无德行,必是傲慢于人。人说好言,执蔽不肯听从;好言语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
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释评:有才华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恃才自傲。世人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寔腹中空空,无德无能,只好以傲慢来维持其心理平衡。对于后一种人,无话可说;对于恃才自傲的人,只能说:?没有了谁地球照样转,你看不起人家,挡得住人家不理你吗??这句古语应成为所有恃才自傲者的
座右铭:?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危莫危于任疑。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
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释评:既要用人,又要怀疑,这对用人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人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方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著想。
败莫败于多私。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
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财利。后有累巳、败身之祸。?
释评:私心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露于外,则化为利。世人没有一个不求利的,只不过利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中外文化的整个体系,没有不讲利的。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至乃艺术、生活、、、、没有一样不求利的。《易经》六十四卦,谈?利?与?不利?的就有两百零二处。可以说,《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究怎样做有利,怎样做不利。但这里所说的利,是大利,长远的利,广
义的利,而不是小利,眼前的利,狭义的利。
大利和小利所对应的心理活动就是大私和小私。小私的同义词是自私自利,极端小人主义;大私的同义词却是天下为公。作为一国之君,如能以天下民众之私为私,在己为大公无私,在国则为民富国强,方为有为之君;如以一己之私为私,那就是道道地地的独
夫、民贼。独夫民贼而不亡败的,未之有也。
遵义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
成功道理。?
释评:义与利的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会越来越激烈地斗争下去。见利亡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选择不但时时在撕裂著人性,也在撕裂著人类。本章总结的四十六种灾祸,时下,不是瞩目皆是吗?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换言之,加强文明建设。
以明示下者闇。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
己之狂为,岂不闇者哉?!?
释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领导的,明于内而憨于外,则时时主动;否则,
处处被动,事事受制。如此,这领导就不好当了。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
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释评: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倒
霉?二字了。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
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