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 下载本文

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2014-05-27 09:28

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 【先秦】

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但到处碰壁。他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讲“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有三千多弟子,成就大的有“七十二贤人”。其主要文学成就是编著、编订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史学著作《尚书》《春秋》。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儒家经典《论语》。

《诗经》 又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著名篇目有《关睢》《氓》《伐檀》《硕鼠》《静女》等。《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尚书》 称《书》或《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章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春秋》 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因文学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凤,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史家奉为经典。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黄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墨子 相传为战国初期宋国(春秋时期鲁国?)人,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有《墨子》53篇一书传世。

《墨子》 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墨子》由西汉刘向整理为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佶屈聱牙,以致两千年来,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孙子 春秋后期齐国人,名武,字长卿,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后人称其为“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存世《老子》。

《老子》 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孟子 战国时期邹人,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著作有《孟子》一书。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善”论,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享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智者的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曾作过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道教上称其为南华真人。主要思想主张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庄子》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通。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25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成“孙卿”。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大部分为荀况自作。

《荀子》 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内容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

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

《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后人辑集而成的。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等名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韩非子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他根据当时的形势,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吕不韦 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有8览、6论、12纪,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曾下令若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即“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刻舟求剑”出自此书。

列子 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八篇。

《列子》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歧路亡羊”出于此书。属诸子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