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归纳+精选中考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6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B锐得的武器。

7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

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 (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 (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