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引入:什么季节去什么地方呢?给大家一个选择的机会(以下仅供参考) 1月份这个时候去哈尔滨真的很不错,那里从12月末就开始的冰灯冰展就开始了,也可以做做运动选择去滑雪。
2月份的话感觉海南岛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人喜欢选择到外地去旅游过年,海南确实不容错过,海口的温度也在十多度,三亚的温度应该在三十度左右,感觉很不错,在北国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可以穿着沙滩服喝着椰汁感受不一样的阳光。
3月份:有这么一句诗:烟花三月下扬州。是的这个季节万物复苏,河水越发的感觉清澈了,树叶也逐渐的变绿,飘渺若神仙。同样推荐的城市:苏州,无锡,南京,昆明大理丽江。
4月份:我认为这个时候杭州也开始热闹了,不仅是因为千年的文化名称,美丽的传说,更因为这几年的发展迅猛,同样后期的投入到位,使杭州在中国的旅游界应该称上领头军。
5月份:这个时候黄山也格外的美丽,尤其是雨后的黄山。天下第一山之称的黄山,真的无愧于这个名头,去了黄山一定不要忘记看看徽州的文化,白墙,青砖,马头墙。中国的写生基地,西递,宏村。看看牛型的古镇。09一点牛啊。同时推荐:云台山,嵩山,泰山,华山,桂林山水
6月份:看看古迹吧。三千年历史的西安,河南, 7月去度假吧:去庐山,张家界。 8月:啤酒节的时候去青岛
9月:大连这个时候不要错过最后一班。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虽然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并带有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就旅游建设而言,自然景观不宜有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筑都不得改变其原有景观的基本属性。
自然旅游资源接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
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 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
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
⑤气候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寒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 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
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
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气候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揽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气象和气候各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从上述风景气象和气候的特点看,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自然风景是由山、水、林木花草和气象等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山、水、动植物等因素只影响空间景观形态,唯气象和气候,既影响一地的空间景观结构,又影响自然风景的季相变化。这是因为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天气现象在一年四季内有不同的变化所致。以我国为例,夏季气温南北方差异很小,全国普遍出现高温状况。在夏季风集中降水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呈现一片葱绿喜人的景观;冬季,全国大部都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受太阳辐射所决定,南北温度梯度相差悬殊,北方一片冰原雪岭,寒冷干燥,南方花草溢香、气温宜人。春秋两季处于冬、夏过渡季节,北方的春季尚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天气干燥少云,地面接收的辐射多直接用于增温,故升温亦快;江南地区正值清明时节,多云雨天气,地面所得辐射相对减少,升温就慢。但是,南北方都处于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旅行最佳时节。秋季在北方低空“极地”大陆气团基本上替代了热带海洋气团,而南方高空仍有副热带高压活动。在这时节,我国南北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金风送爽,湿润适宜,真不失为旅游佳季。由此可见,全国各地四季均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季相变化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植物景观。如东北五大连池,春夏有瑞花野草点缀,加上不同树木的色彩变幻,景观意境,颇为丰富;秋天有紫红的柞树,黄绿色的樟子松,色彩秀丽,极飨游人;冬天桦林片片,白雪压枝,意境颇富诗意。可见,这种季相变化,均是由气象、气候诸要素决定的。
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象和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为什么旅游
热点多在地中海沿岸和加勒比海一带,就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海水,为欧洲寒冷、潮湿、少阳光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避寒、娱乐的佳境,在此,气候成为决定的因子。又如我国的昆明、广州及太湖地区,所以能成旅游热点热区,除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较好等原因外,还有气候的因素,这些地方气候宜人,风光明媚,对全国游人有极大吸引力。海滨城市,夏季凉爽,可以避暑,也与气候因素息息相关。五岳名山,佛教胜地,夏季游人如织,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外,还因气候凉爽,适宜消夏避暑这一重要因素。总之,由于气象、气候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些旅游热点热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冷点冷线,形成游客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人均耕地1.21亩。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6%。全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