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 下载本文

③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

传统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以崇高与渺小的绝对两级对立为前提,以确立某种终极性存在为目标:绝对之真、至上至善和最高之美。它把崇高的历史性内涵异化为统治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种种僵化的教条和崇拜的偶像,由此造成了传统哲学的崇高追求与异化的崇高的内在矛盾。人类和哲学必须承担起双重的使命:在坚守哲学对崇高的现实追求中消解崇高的异化,在消解崇高的异化中坚守哲学对崇高的现实追求。

第六章 哲学冲突

一、探索哲学派别冲突

1、对待哲学派别的冲突的两种倾向:90年代前,简单化(把哲学史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斗争历史,全部哲学理论描述为派别冲突理论内容)、庸俗化(派别冲突解释哲学史、哲学理论)、政治化倾向(前两者原因);90年代后,虚无化倾向(虚化、弱化了派别冲突)、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2、考察哲学派别的冲突的主要特性:人类性冲突(人类悖论性存在)、时代性(每个时代的一致性)、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思想)、个体性。

3、研究哲学派别的冲突的基本形式:外部冲突(派别之间);内部冲突(派别内部) 4、评价哲学派别的冲突的两个标准:派别性(好与坏);层次性(水平) 5、思考哲学派别的冲突的主要作用: ① 人类悖论性存在的理论表征 ② 人类悖论性存在的自我揭示 ③ 人类悖论性存在的自我扬弃 ④ 人类悖论性存在的必要张力

我下面讨论派别冲突,首先诉诸于它的人类性;其次是时代性;个人性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矛盾两重性)(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康德、黑格尔)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矛盾两重性)(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感性和理性矛盾两重性) 五、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逻辑性和价值性矛盾两重性)

第七章 哲学转向

一、哲学转向的内涵

哲学转向注意三个方面:关注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形成的理念三者统一去研究它的转向。 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 思存关系 断言存在 反思思存关系 从中介出发 反思思存关系 哲学理念 确立神圣形象(异化的崇高) 消解神圣形象(上帝人本化) 消解非神圣形象(物的依赖) (反思理性) 人的存在 依附性存在 独立性存在 人的全面发展 近代哲学,从康德的主观逻辑到黑格尔主客观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黑格尔哲学,是无人身理性的自我认识、自我运动,它是无人身的概念自我规定的自我认识。

二、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

黑格尔说:思维不再纯朴了。从客体向主体转向。 1、认识论转向的现实基础

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要求人的独立性;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要求工具理性主义;从古代科学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向;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需要。消解上帝人本化(以人为出发:我思故我在,以自我确证的理性为出发)。

2、思想的客观性,德国之前的古典哲学是经验与超验,康德以后,经验与先验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提出直观问题,客观经验世界与意识内容关系;意识界存在和意识外的存在的关系;近代哲学关键是研究了意识界问题;意识对象和对象意识之

间关系;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笛卡尔起点>;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关于对它的两种不同的回答:唯物论回答经验内容源于经验对象;唯心论回答人类认识多方面的认识成分。 3、理解概念辩证法

研究内涵逻辑的真实的成果,形成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代替上帝的本体化,要求认识规律的合法性问题。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以一种普遍的理性使人崇高起来。实现真善美统一,个体理性和普遍理性辩证的融合,个人与上帝(理性)的同在。

三、现代哲学转向

1、“实践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更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去寻求人类的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又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他还以实践自身的矛盾性为基础,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二元对立),人类自身的二重性(自在或自然的存在与自在的或自觉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二象性(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与结果),从而真正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理论。

2、“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先有关于“意识”的理论,“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现代哲学“语言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① 从语言出发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当中。语言积淀着人类思维和全部的文化的历史结果(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

② 通过语言的反思治疗“传统哲学”

A、在“本原”的意义上,哲学并不提供知识或理论,而是“分析”或“澄清”人们的表达含义。B、“他们错误的使用语言”;C、现代逻辑发展,能够厘清“误用语言”的困惑。

③ 人所理解的世界和人对世界的理解

在人如何理解世界和人理解自身之前,必须理解本身和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对理解的理解-前理解)。从而通过语言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人创造的语言,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人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伽达默尔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④ “语言”比“观念”具有更广阔和深刻的哲学反思价值 3、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比斯特的《大趋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当代思想家所论述的“后现代”,主要不是指历史中的一个时代,而是指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态度。“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现代主义”=现代社会〃现代人“主义”。他把“现代社会”、“现代人”及其所实现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反思的对象,从而对现代主义进行前提的批判。

“现代性”所造成的“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的双重性问题,形成了世界哲学层面的对“现代主义”批判。这种批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的模式化之间的矛盾。(人在消解非神圣化的异化-理性、科学、哲学的崇拜代替对上帝崇拜)。

后现代主义激烈地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根源主义、反中心主义。罗蒂试图以“多元”代替“基础”;福柯试图以“断层”取消“根源”;德里达试图以“边缘”代替“中心”。后现代主义对哲学消解,普遍对个别的规范,现实对根源的依赖,必然对偶然的支配,规律对创造的制约,统一对选择的排斥,崇高对渺小的蔑视等等。重构甚至倒臵这些关系,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消解哲学的实质。

第八章 哲学理念

一、哲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1、哲学体系的统一原理(结晶-范式)

哲学是哲学家思维的头脑构建的理论化的、逻辑化的概念体系。哲学理念是哲学家所构建的哲学体系的哲学统一性原理(自圆其说)。它是每个哲学家全部哲学思想、全部哲学观点、全部哲学方法的一种积淀和结晶;这种积淀和结晶表现为一个独特的哲学命题或哲学范畴,构成了特定的哲学体系中的统一性原理,又构成了哲学家的一种解释原则和范式。

2、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

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三者关系:意识对象、对象意识、自我意识。(1)意识对象,是意识外的存在,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2)对象意识,是意识界的存在、意识到的存在,即认识主体对意识对象的表象和思想,也就是意识内容。(3)自我意识,是关于对象意识的意识,就是觉其所觉、知其所知、思其所思的意识。也就是把对象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考的对象,把对象的观念、思想作为思考的对象。这就是广义反思。(4)把人的存在作为“意识对象”而形成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意识的对象是人的肉体存在以及实践的、思维的、情感的、意志的、目的的等等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科学的活动。(5)人类关于自身的存在的“自我意识”,不是把自己的存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作为意识对象,而是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就是把人的生活活动和生活世界的意识成为意识对象,从人的生活活动和生活世界中所寻求和反思到的意义成为意识内容。因此,人类关于自身的存在的“自我意识”,就是寻求和反思“意义”的意识。

主体的自我意识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自尊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以自我感觉(自我存在)、自我观察、自我体验(思想、行为、喜怒哀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生活意义的反省)、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

哲学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人类把人的生活的存在和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目的是获得生活的意义。人的两个尺度去理解。人是感性的、理性的、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意识到整个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它是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两种方式存在:直接表现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政治理想、道德观念、未来理想),总有不可避免的社会内容、不可逃避社会性质(价值、真理、审美)、不可脱离的社会形式。总是以某种文化样式而存在。哲学是哲学家以个体的自我意识所表现的社会自我意识。

3、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① 人类性(生活意义追求)与时代性(时代精神精华)统一 ② 多样性与统一性,在多样性中体现的统一性

③ 时代性与历史性,时代的合理性(相对中绝对)和历史的暂时性(绝对中相对性) 二、哲学理念的当代形态(当代哲学观概览) 1、普遍规律说(最高原则的最高原理) ①具有久远的哲学史背景

②非常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本性,思维无限性和至上性 ③人类思维的无限指向性,源于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

它离开了思维和存在关系,撇开世界2去直接断言世界1的存在;哲学理念,真理论、价值论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2、认识论说(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认识论理念。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 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实现的。

3、语言分析说

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这主要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观点。

4、存在意义说

人以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本质优于存在”它的本质都预先决定了它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存在(种瓜得瓜);而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先前之所是,总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塑造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

5、精神境界说(道德哲学)

中国新儒家哲学,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个境界。 6、文化批判说

现代西方哲学对文化批判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 7、文化样式说

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王国的公民,即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宗教、艺术、科学)的基础。

8、实践论说

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全部问题。

第九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一、哲学的思维训练 1、哲学的求真的态度 (1)面向本文

学习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所提供的哲学文本,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恩格斯说:“由于对哲学史的不熟悉,在哲学中几百年前就提出过了的、早已在哲学上废弃了的命题,常常在研究自然科学家那里作为全新的智慧出现,而且在一个时候甚至成为时髦的东西。”

(2)面向现实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理论,总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着自己的时代,因而必须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

(3)面向自我

任何真正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都是哲学家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心理体验、独立的反思意识和独到的理论解释,去表达自己时代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去构建“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为人类揭示新的理想境界和展现新的可能世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2、哲学的反思取向

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自觉地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全部哲学问题。例如:哲学与常识、科学关系。培养和训练哲学的反思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锻炼追究前提和批判前提的能力。

3、哲学的批判精神

是一种清理地基的渴望与追求。 4、哲学的创新意识

就是哲学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从现实与理想、肯定和否定)建构—解构—重建;人类把握世界各种方式,实现真善美统一。

5、哲学的分析方式

是在对语言、心理、逻辑、社会的分析中去追究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分析是哲学对思想的前提的批判的手段,哲学对思想的前提的批判则是哲学分析的目的。

6、哲学的辩证智慧

就是对知性思维的超越,自我矛盾的自我扬弃。 二、哲学态度的培养 1、高举远慕的心态

哲学应该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本”“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慎思明辨的理性

以广博的知识为前提(背景知识,哲学史);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就是思维创造能力。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思维能力又包括: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永无止境的探索

哲学是宇宙、历史、人生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求,以及探求这种奥秘的永无止境的探索。 当代知名哲学学者:

1、孙正聿:吉林大学 博士导师、哲学原理

2、赵林、邓晓芒:武汉大学 、博士导师 、西方哲学史 3、杜德峰: 复旦大学 博士导师、中国哲学 4、叶秀峰: 社科院 研究员 西方哲学(康德) 5、赵汀阳: 社科院哲学所 研究员 6、周国平:北京大学,西方哲学

幸福是与人的欲望的满足相关,能够给你心理留下东西,是获得;快乐是也是满足人的欲望,把自己东西掏出去,是一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