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全校通识类选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之一。课程结合世界电影名片,讲授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电影语言的构成元素。使学员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特点,理解电影艺术规律,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提高对各类电影制品的鉴赏水平。 任课教师简历
周文萍,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影视艺术、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好莱坞:经典的奥秘》。首届“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课程名称:中国太极文化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通识类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李强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该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过研修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习练太极拳,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极、太极、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含三为一、阴阳流变有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养生历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教会学生怎样将人生修养和太极功夫合而为一。通过这门课,理解中国儒释道三家养生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太极拳运动向太极养生转变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课堂讲述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养生文化;东方文化中的太极五行观;中国太极拳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以及中国太极文化的中医养生之道。通过室外教授杨式太极十三式,太极推手与太极十三式的关系;太极十三式形与意的关系。 任课教师简历
李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5年兰州大学外语系毕业;1999-2002兰州大学中亚史方向硕士;2002-2005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方向博士。研究领域:中外关系史、近代广州体育文化史;开设有《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民俗学》、《区域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传统太极文化与养生之道》、《史学概论》、《产业文化概论》等课程。太极拳承自杨氏田(兆麟)式。
课程名称:佛教文化概论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通识类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8
任课教师:谭苑芳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全面介绍印度佛教产生与演变过程、佛教中国化过程、佛教基本教义、大乘佛教的精神与特质、佛教宇宙观、人生观、佛教诸宗的要义、 中国佛寺文化特点及佛教对世界文化和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和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倡导与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佛教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可以提供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更为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任课教师简历
谭苑芳,女, 宗教学博士,教授;主讲课程:《 宗教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西方政治思想史》、《生命教育专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佛教文化,近年来主持研究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社科规划、广州市教育局课题多项课题,在《宗教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现代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佛教学术研究论文10余篇。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通识类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梁隽华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扩展知识,理清脉络,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准备必要的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简历
梁隽华,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文化学。
课程名称:美国文化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通识类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郭玉芳 学分/学时:1/16 先修课程:无
9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美国的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利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任课教师简历
郭玉芳,女,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任教广州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6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另有5篇被EI光盘版收录。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校级培养对象。2011.9至2012.9公派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学一年,对美国的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体会。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课程归属: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通识类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杨恒平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1.“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一门高等院校文科学生的基础性的选修课程,也是综合性院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本课程为适应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引导学生认清中国和世界文化急剧变化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和碰撞及在当代全球一体化视域下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2. 本课程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中西文化历史传承及当代环境下的各自特征和各自优势,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3. 全面了解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认知态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学生乃至所有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素养之一。因此,该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文科学生须重点建设的基础课程之一。 任课教师简历
杨恒平,男,历史学博士,任职于人文学院,副高职称,2008年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及历史文献学研究。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精品通识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吴小强、王睿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10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广州大学精品通识课程和校级网络课程。课程组全体教师秉承“传承文化经典,构建精神家园,塑造高雅灵魂”的授课宗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名著篇章内容,重点介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六祖坛经》等名著,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温情,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中国文化经典的原文精义,倡导与孔子为友,与老子为友,与高雅修养同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阅读和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思想,美化心灵,成为知礼行礼、文质彬彬的“君子”,成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志士仁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冀学子仁义立身,报效社会。热忱欢迎广大同学修读本课程! 任课教师简历
吴小强,男,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档案馆馆长兼广东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担任广州大学通识精品课程《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负责人,曾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1篇,出版参编著作6部,曾获2000-2001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入选奖、2006年广州市属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睿,男,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1982年6月生于云南楚雄,祖籍江苏淮阴。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博士毕业,师从纪宗安教授。先后在《历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出版译著《粟特商人史》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毕业论文获2013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广州十三行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教学研究工作。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课程归属: 人文科学类
课程性质:精品通识选修课程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哈迎飞、聂国心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2012年被学校确立为广州大学首批精品通识课程。 本课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系统而深入地阅读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冰心、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张爱玲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貌和丰厚遗产,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风格及成就,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对文学启蒙与政治救亡、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网络时代的阅读困境与出路等问题有所思考。
学习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有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及艺术特色。2、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文学经典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3、有助于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面对人文经典。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其人文修养。 任课教师简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