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下载本文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 义。(2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这句话,可以得出推恩令的答案。?国除为郡?这句话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的答案。?又颁布律令?这句话也可以得出答案。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 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1.(2013·上海单科·36)“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

第37页(共48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严禁转载 【解析】第(1)题,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例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同时又有所变通,为维护刘氏天下的统治,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而且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第(2)题,通过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得到发展,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郡国并行?使王国力量逐渐强大,产生王国问题。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臵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36.(1)

水平1:辩证全面且有史实依据。(4分)

·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水平2:有史实依据,但不够全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 36.(2)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史实间的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8分) ·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水平2:提取的信息不充分或回答不完整,仅从单方面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12.(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

第38页(共48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解析】(1)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形成。科举制“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同时使“士有应举之才”能够被举荐,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2)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保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科举的创新之处在于给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流动性),同时通过“机会均等”的机制(公平性),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激励作用)。

【答案要点】(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13.(2012·上海单科·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第39页(共48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佣兵自重,武将常篡夺皇位。 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越来越多,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设员外官,候补官。 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 严禁转载 A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稳固了。 B 开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解析】(1)A,借鉴宋太祖改革的内容回答,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人专权。B,科举考试得官者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人浮于事,增加财政困难。(2)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作用: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较武将更容易控制。消极作用: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等难题。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说明,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答案】(1)A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第40页(共48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