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下载本文

《去年的树》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鲁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童话为体裁,训练重点是“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它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讲的是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每天都唱歌给树听,就要飞向南方过冬时,答应了树的请求“来年回来时要再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树时,树却不见了。 鸟儿信守诺言去寻找树的踪迹,它一路追问树根、大门、小女孩……最后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为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去年的树》评测练习

11 去年的树 自学记录 一、初读课文: 1.我读了( )遍课文。 2.我做到了:正确 正确、流利 课堂收获 9

二、生字新词: 1.认读下列词语,注意读音。 融化 伐木 砍倒 煤油灯 睁大眼睛 2、写写课文中的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我能写得更好 自主学习 课外三、整体感知: 这是 国作家 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 的是 你还查找到新美南吉的什么资料?把你查到收获: 的资料记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拓 展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张“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在这张学习单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老师通过学习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朗读、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资料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指导,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自主高效”的课堂。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10

《去年的树》是鲁教版义务教育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内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本文特点,作如下设计:

1、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这堂课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线索,在上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又一步步地感受鸟儿和树的珍贵友情,这样情感的升华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单单给学生一个荡气回肠的友情。这样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对话。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文章一共有四处对话,分别是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和鸟和小姑娘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四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所以学生每谈到一处对话,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从而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1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歌给树听这一部分,有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进行说话练习,学生思维活跃,体会出了鸟儿当时的心境,也领悟到了新美南吉语言的特点。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

但设计毕竟是预设的,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通过这节课,我悟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的树》课标分析

在修订版课标《前言》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里,明确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基于以上理念, 这堂课坚持了三个融合:把学习语言运用和理解内容融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情感的陶冶融合在一起,坚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