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下载本文

致美国人才流失的结果,排除;D 项“不利影响”表述不明确,文段强调的结果是人才流失,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文段出处】《国际金融报》 45.B

解析:横线在文段中间,需结合上下文综合考虑。文段首句指出,“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如何做到既可以满足个人需求又不会损坏古籍”这一问题,后又进一步指出“借阅古籍”和“保护古籍”并不矛盾,横线处是对前文“并不矛盾”的进一步阐述,且根据后文“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不再冲突”可知,古籍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分身有术”供人们阅读,故横线应含有核心话题“古籍”,且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分身有术”,对应 B 项。A 项,“需要开拓思路”表述不明确,未体现出“分身”之意,故排除。C 项,“需求在日益增长”并非后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与后文衔接不当,故排除。D 项,“电子资源”对应“比如”后面的例子,表述片面,例子中还包括“影印”和“复制”,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古籍借阅与保护可求取“最大公约数”》 46.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任何国家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且通过冒号“:”后的句子进一步解释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随后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想要有地位不能离开“民族性”,接着通过“但”表明,“并非民族性的任何坚守都会导致世界性”以及一种文化具备世界性的条件,故文段重在阐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对应 B 项。A 项,根据后文“并非民族性的任何坚守都会导致世界性”可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表述错误,排除。C 项,仅对应文段尾句内容,未提及“民族性”这一话题,偏离文段中心,故排除。D 项,侧重表明“民族性”的必不可少,而文段重在论述“世界性”与“民族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故与文段中心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增强文化发展的时代意识》 47.B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面对“熟悉”事物时,大脑会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后又指出,面对“新鲜”事物时,大脑会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并且在尾句点明大脑会将新事物存储到“登记处”,以便下次可以进行省时省力的“自上而下”加工。故整个文段为并列结构,主要介绍了大脑加工信息的两种方式,对应 B 项。A 项,根据文段“当面

对新的事物时,大脑无法对照既有的模板进行识别”可知,表述错误,排除;C 项,“自上而下”对应首句的加工方式,表述片面,排除;D 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大脑的加工方式”,而非“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偏离文段中心,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大脑:凹进去的脸?不存在的》 48.B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在齐桓公、管仲那个时代”以及“汉代”人们对“侠”的认识,随后指出现代社会,“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流行”使我们远离了“侠”,尾句通过“其实”引出作者的观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只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也可以成为“侠”,故文段重在说明“侠”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现代社会中的人也可以成为“侠”,B 项符合文段中心意思。A 项,对应文段前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现代社会“侠”的含义,其本身非文段重点,排除;C 项,为转折前的内容,作者意在通过该现象,引出“侠”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观点,非重点,排除;D 项,文段没有将今天和古代的“侠”进行对比,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侠”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49.A

解析:文段开篇提出问题,即古代先哲对颠覆性创新的科学家如何产生影响,随后分析并回答该问题,指出古代先哲提出了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并进行了严肃讨论。随后作者指出,对于现代科学家而言,古代先哲可以为他们提供灵感的源泉,从而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故文段重在说明古代先哲对当代科学仍具有指引作用,A 项符合文段中心。B 项,未出现文段主题词“古代先哲”,且文段没有体现出当代科学研究是在“前人成就”之上进行探索,无中生有,排除;C 项,“扬弃”指发扬积极因素、抛弃消极因素,文段中没有体现出要“抛弃消极因素”,排除;D 项,“古代哲学思想”偷换概念,文段讨论的是“古代先哲”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文段出处】《先哲们的时间观》 50.D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费孝通及梁漱溟的观点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结构存在“私”的弊病但也存在优点,随后通过分析表明,“私”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而是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接着指出,在现代社会,要克服“私”的弊病,需要将儒家仁爱精神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发展。故文段重在指出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儒家的仁爱精神,D 项符合文段中心。A 项,为文段中问题的表述,非重点,排除;B项,为中国传统伦理存在

“私”的弊病的原因,非重点,文段重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给出对策,即现代应如何继承儒家仁爱精神,排除;C 项,根据文段中“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可知,表述错误,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并不是“仁”的本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文段出处】《儒家仁爱精神历久弥新》 51.A

解析:文段开篇指出,慈善应该从内心,从近处出发,接着引用《孝经》、西方谚语进行详细阐述,随后通过“……才”的必要条件句式强调了,“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是慈善的意义所在”,即慈善应落实在身边、日常生活中,尾句通过“最可贵”这一程度词再次强调了慈善的价值在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文段重在强调慈善应从身边,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对应 A 项。B 项,偏离中心,未能体现“慈善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之意,且“生活方式”对应“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慈善的意义所在”,表述片面,排除;C 项,“中西方的慈善理念”是引用的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排除;D 项,“中外经典”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文段出处】从身边的事开始践行慈善 52.C

解析:接语选择题,应通读全文,重点关注尾句。文段开篇提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接着强调了蚯蚓对土壤的重要影响,尾句提出蚯蚓的活动是对土壤的“改造”,它对土壤必不可少,通过尾句可知,其主要内容是围绕“蚯蚓”和“土壤”展开的,因此接下来应继续论述蚯蚓对土壤的具体改造情况,对应 C 项。A 项,“生态系统”范围扩大,尾句重在论述“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排除;B 项,未出现“蚯蚓”这一话题,且“土壤肥力”为前文论述过的内容,排除;D 项,未提及“土壤”,文段围绕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展开论述,并非单纯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文段出处】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蚯蚓 53.B

解析:文段开篇介绍《虚拟社区》提出了我们人类可以活在线下世界,接着指出在“网络的社交属性”方面,人们有所疑虑,即线上交往会不会对线下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对这个问题,作者明确表态“我反对数字二元论”,作者的态度即为文段中心,其后,进行了解释说明,即线上和线下的界线已模糊,无论是线上交往还是线下交往都是人们的交往方式,没

必要进行区分,对应 B 项。A 项,“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作者反对数字二元论的观点相悖,排除;C 项,“造成人们彼此隔绝”,属于人们在探讨“线上线下交往”时的担忧,并非客观事实,排除;D 项,“关联愈发紧密”对应“我们会模糊线上线下的界线”属于解释说明的部分,并非文段重点,且文段重点论述的核心话题是“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并非谈论“线上世界”、“线下世界”,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要时刻审视互联网的隐喻 54.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资助大幅下降,表明慈善组织面临的问题。接着指出慈善组织应对的对策,即改变管理模式,用更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应对,并从开源与节流两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最后文段通过“因此”引出结果,说明改变管理模式后,英国慈善组织收入没有受到大环境影响。故文段重在强调,慈善组织应改变管理模式来应对不好的经济大环境,对应选项为 B。A 项,“减少对政策的依赖”表述不明确,文段已表明对策为改变管理模式,排除;C 项,“开源和节流”,为解释说明部分的内容,非文段论述重点,且“缺一不可”表述无中生有,排除;D 项,“影响较大”表述错误,文段意为改变模式后,慈善组织没有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文段出处】未查到 55.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范仲淹、苏颂等人反对高考的密封试卷,并解释反对的原因为密封试卷没有关注考生平时的德才。接着通过“但是”转折后强调人的德行很难核实、考官对人德行的评判也可能不公,即表明反对密封试卷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最后文段指出,密封试卷对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势在必行的。故文段重在探讨密封试卷是否公平合理,并最终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应选项为 D。A 项,感情倾向与文段不符,文段重在肯定“高考”试卷密封的公平性,排除;B 项,未提及文段主题词“高考试卷密封”,偏离文段中心,排除;C 项,“考官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为问题表述,文段已表明对策,即要想达到“至公”,“密封试卷”是有必要的,故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