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 下载本文

四、学校人际关系的调节

(一)测量人际关系,把握实际情况

1 社交关系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首创)

(1)人际关系图。即在群体中,把成员彼此之间喜欢和不喜欢的关系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莫瑞诺曾在一个拥有八个人的群体里作了如下实验,他根据各个彼此之间的好恶情况,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你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假如你剩余了一点做家俱的木料,你打算让给谁?

2、你最不愿和谁在一起工作?你最不愿意和谁在一起交往? 根据回答,他将群体成员的关系按照“吸引”、“排斥”和“漠不关心”分为三类。并据此给出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图,从而来说明八个成员之间关系的全面情况。如图1所示。 (问卷基础上)

从图1可知,A、B、C是这八个人组成的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B是这八个人中的实际领袖,因为A、C、D、G都倾向他。E、F虽相互接近,但其他成员并不喜欢他们,H是这个群体中最孤立的,E和D,F和D彼此互不关心。

莫瑞诺的这种人际关系图,不仅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个体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影响力、适应性以及成员彼此间的吸引或排斥,同时对于了解群体中的各种特性,诸如群体的构造,次群体的分化,群体的领导作用、凝聚性、士气以及对外部压力的抵抗等,都能一目了然。他的这种方法,对于研究小群体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大群体如何办?

(2)人际关系矩阵(统计表)(P155) 2)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分析法 贝尔斯创立(见教材P155-156)

(二)利用人际吸引,密切人际关系(156-160)

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占优势的亲近、友好和喜欢的心理现象。主要影响因素: 1 接近吸引(proximate attract.)

空间上的接近所引起的吸引。西格尔研究。原因? 2 相似吸引(similarity attract)。指人们类似因素所引起的吸引。人们一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1)年龄相似;2)经历相似;3)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纽卡姆和尼尔森研究P157);4)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相似。原因?

3 互补吸引(complementarity attract)

即交往双方的个性特点呈互相补充而引起的吸引。1)需要互补。2)气质、能力性格互补。 支持互补吸引的人际关系交换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曼斯提出)和平等理论(教材P158)。 4 才能吸引(talent attract )。因交往双方的才华引起的吸引。原因?十全十美的人和有才华但有毛病的人谁吸引力大?阿伦森研究(教材158-159)

5 仪表吸引(physical attract).由于容貌、穿着、身材、风度等引起的吸引。(教材228)原因?作用的有限性。

6得失吸引(gain-loss attract)(阿伦森效应) 又称得失效应。主要表现为在“一直肯定”、“一直否定”、“先肯定后否定”、“先否定后肯定”的几种人际关系中,“先否定后肯定(获得状态)”的吸引力最大,“先肯定后否定(丧失状态)”的吸引力最小。

阿伦森实验及其原因解释(教材P159-160)。阿伦森和弗里德曼的解释。本人:是否和记忆规律有关?

应用:马歇尔小费多的奥秘;恋爱-婚姻关系 7.对等吸引(equity attract)。人们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而不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照镜子效应”。

(三)研究人际反应,引导反应趋势 1、人际反应倾向

1)定义: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应。表现形式通常为认识上的肯定与否、情感上的喜欢与否、行动上的接近与否。交往需要和性格是影响其的主要因素。

25

2)美国心理学家修兹认为人在交往中有三种交往需要(包容、控制、感情)和两种性格(主动、被动),因此构成的6种人际反应倾向:

主动包容型:喜欢主动与他人交往、乐意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被动包容型:

主动控制型:总想控制别人,喜欢左右局势,主动大胆; 被动控制型:

主动感情型:主动大胆地与他人表示亲密、友善、同情等,很善于向别人表达情感; 被动感情型: 孰优孰劣?

研究人际反应倾向的意义。 2、人际反应类型

1)定义: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待人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 2)分类

按照外部表现可以分为:

(1)暴露型:性格外露,不善伪装;

(2)克制型:内涵深沉,不露声色,难得敞开心扉; (3)防守型:谨慎小心,戒备心强,保护自己。 (4)伪装型: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趋炎附势。 按照反应双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P164) 合作型 竞争型 分离型

研究人际反应类型的意义

(四)磨练个性品质,增强人格魅力

1、国内外心理学家关于人缘型和嫌弃型个性特征研究。 国内有关研究(教材P160-161)。

国外诺尔曼·安德森研究(教材P161) 2、PAC交往个性分析(教材P162-163)_

提出者:柏恩(T.A.Berne) .要点:在交往过程中,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 父母态(P)——权威优越感为标志。解释 成人态(A)——客观理智为标志。解释

儿童态(C)——无主见、任人摆布、感情用事为标志。

三种心态的人平行交往和交叉交往构成十种人际交往类型(详见教材162-163) 理想的交往状态A-A型。

善于将P-P型转变为A-A型。人际敏感性训练。 (五)舒畅沟通渠道,深厚人际情谊 1 人际沟通的定义和模型。图示。(教材164-165) 2 人际沟通的特点: 1)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2)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和行为; 3)双方具备统一或相近的符号系统;

4)可能出现社会性、心理性 、文化性障碍。 3 人际沟通的功能: 1)传递信息; 2)心理保健; 3)自我认识; 4)人际协调。

4 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6

(1)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特点:组织性;严肃性;可靠性。 (2)非正式沟通:定义。特点:自发性;灵活性;不可靠性。具体分析。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4)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教材165-166)。 5 人际沟通的基本策略(认真自学教材P166-168))

第八讲小结和复习思考题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人际关系的要义和形态

2、试述学校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试述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试着重分析师生人际关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试从宏观上说明调节和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途径,并就人际吸引律和柏恩的PAC交往个性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第九讲 学校领导心理

教学目的:

掌握领导概念的心理学涵义

掌握领导有效性理论,做有效的领导者 掌握领导影响力理论,发挥领导影响力

了解学校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基础,有意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 了解如何发挥学校领导权力性影响力,学会有效用权

掌握学校领导班子团结的心理学基础,有意识地促进团结。 一、领导心理概述

(一)领导概念的心理学涵义

领导是领导者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对被领导者进行导向、激励,实施心理影响,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并使组织与环境相统一的过程。

1、领导的实质是实施心理影响。

2、领导的途径是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的统一。 3、领导的核心是导向和激励。

4、领导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并使组织和环境相统一。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教材172-173

什么是学校领导体制?指学校领导权限划分、学校领导机构设置和学校领导关系确定的运行规则。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即校长负责、校务委员会审议、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党组织保证监督。

从古到今,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家长制领导体制——凭个人经验,行政命令,个人决策;

2、硬专家领导体制——精通学校某项专业或技术的专家充当领导; 3、软专家领导体制 ——懂得管理理念和实践的专家担任领导; 4、集团式领导体制——以软专家为主体的专家集团进行领导 (三)学校领导职能及其影响因素

1、领导职能:导向职能。激励职能。达标职能。协调职能。 2、影响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目标。 领导职能= 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目标) 二、领导有效性理论

(一)领导素质理论(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

要点:该理论的兴趣在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着重研究有效领导者应该具备何种素质。

27

1、传统素质理论:领导者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具备天生领导素质的人不能当领导者。代表人物:C .A.Gibb. R.M.Stogdill(教材P173-174)

2、现代素质理论:领导者的素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加以造就。代表人物吉色利(E.E.Chiselli)他认为:保证领导有效性最强有力的六个素质因子是:管理能力、职业成就需要、智力、自我实现需要、自我督导、决策(教材P174).

我国关于校长素质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协作组编著的《校长素质》认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主要素质25条,其中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业务知识尤为重要。

霍根(Hogan)关于领导素质 的逆向研究。不成功的领导者的原因:一是缺少训练;二是认知缺失(cognitive deficiencies);三是个性不良(两面派、和事老、自恋型)(175)

(二)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ies of leadership)

要点:着重研究有效领导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与领导素质理论比较是一大进步。 1、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式(俄亥俄州立大学,50年代)下图横轴:抓组织;纵轴:关心人。 低组织 高组织 高关心人 高关心人 低组织 低关心人 高组织 低关心人 9 2、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theory )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提出 (P176-177) 1. 9.9 1. 5 1 1.1型:又称平庸型(impoverished leadership)。 9.1型:又称任务型(task-centered leadership)。 1.9型:又称俱乐部型(country club lerdership)。

5.5型:又称中间型(middle-of-the –road leadership). 9.9型:又称团队型(team leadership)

3、PM领导行为理论(日本,三隅二不二提出)(P177-178) M:维持群体关系为主; P:执行任务为主; PM:二者兼备; pm:二者皆不具备 M PM 9. 5. 1 pm P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