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下载本文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第三章 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3.1项目区的重新划定

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土地整理中心对《##县金沙滩镇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可行性论证研究报告》进行技术审查,项目区规模核减1726亩,核减后项目区面积为13470亩。因此,技术组在现场调研后对项目区重新进行了划定。核减区域的确定综合考虑了金沙滩镇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规划、自然地理界限、权属单位界线等因素,进行重新确定,核减后的项目区参见规划图。

3.2项目区自然状况的说明

3.2.1项目区总体地貌特征

项目区地貌类型上属于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较为平坦,平均坡度3°左右。项目区内冲沟发育,平时无水,暴雨季节成为泄洪通道,沟床组成物质主要是各种粒径的碎石。由于缺乏治理,沟道时常摆动,沟床最宽处可达200m(项目区东部冲沟),沟深从0.5m左右至几米不等。

3.2.2项目区中的林、“草”地

项目区现状图中显示出,在海拔1,130m以上的项目区北部存在林地和草地。而技术组成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所谓的草地,是零星的荒草地(甚至还未达到荒草地的标准,覆盖率几乎为零),不具备畜牧业利用的草地的产出性质,在地类中应属于未利用地,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未及时作地类变更。现状中林地为疏林地,是解放初期建设的防风林,因年代较长,疏于管理,林木矮小,防风作用不大,是“三北”地区常见的“小老头树”。在本项目规划中,将对现有林地、“草地”重新整理,在不降低项目区原林木覆盖率并适当提高的基础上,选择防风效果较好、畜牧业价值较高的树种、草种,提高林、草地的质量。

3.2.3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项目区属水土流失区,为中度侵蚀,侵蚀模数4675t/km2。形成项目区水土流失

第19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地表土质差,土壤结构松散,易于冲刷流失,每当暴雨季节,很快就会形成地表径流,产生山洪,夹带泥沙,向下游沟道冲刷。

(2)林草覆盖率几乎为零,基本为荒山荒坡。

(3)人为的滥垦乱伐,开山采石也是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如马庄村,在山上建了一个石料厂。在技术组成员的现场调研中发现,石料厂显然给马庄村村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马庄村民的生活水平较同一地理位置的魏庄村高。

3.3项目区土地经营状况的说明

项目区的土地经营情况三个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马庄和魏庄仍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以农户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机制,而南家堡村则实施了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机制——股份制农业。这种股份制农业由金沙滩镇政府组织、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嘉明陶瓷公司下设的农牧分公司发起成立。1999年嘉明陶瓷公司以现金400万元入股,南家堡村村委会以荒滩、荒坡折价30万元入股、南家堡村375户农民以土地5000亩折价80万元入股,总面积达到10000亩,总股金达510万元。形成了股份制筹资、工厂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公司+农户”型农业。

两年来嘉明陶瓷公司农牧分公司在南家堡股份制农业园区(本项目区西部)内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亩,在园区内新打机井22眼,建设半固定喷灌面积5000亩,铺设喷灌管道20km,移动管道42套,填沟2km,开洪水渠2km,建设高标准温室30座,建成田间道路33条65km,辅助田间路旁植树40000株,栽植防风林网2000亩,红枣800亩,葡萄200亩,苗圃(松柏杨)300亩,建成牛舍1000m2,购买优种奶牛100头,建成500吨青储饲料池2个;同时公司建设一座乳品加工厂,年加工乳品6000t,消化鲜奶4万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示范效应。该地区农业逐步走出了小农经营的圈子、变为连片种植的大田作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农民对这种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有很高的积极性。

根据现场调研,南家堡村农民年平均收入远高于马庄和魏庄,收入来源三个村也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南家堡村农民收入以工资收入为首、其次是种植业,这种现

第 20 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南家堡村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后,每月固定有来自嘉明陶瓷公司农牧分公司的工资和年终分红,这种收入结构显示出南家堡村经济已经逐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格局。魏庄和马庄的收入结构总体上类似,反映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据调查,这两个村农民种植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

3.4项目区水资源状况说明

3.4.1灌溉水源的选择

项目区无地表水,附近也没有河流或水库等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只有在每年洪水季节会产生洪水,但是难以利用。因此项目区的灌溉水源确定为地下水。

3.4.2地下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主要含水层为砂卵石,总厚度在7m以上,地下水埋深在5—40m之间,地下水可开采模数为10万m3/km2·年,地下水侧渗和降雨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地下水潜流和开采利用。

项目区为山前倾斜平原区,水质属HCO3型,阳离子变化较大,地下水以重碳酸钙镁型为主,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5g/L,或0.5—1.0g/L。地下水PH值均在7.5—9.0之间,属弱碱水。通过对地下水进行水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质较好,符合农田灌溉标准和饮用水标准。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化学指标表

指标名称 参数值 PH 7.96 硝态氮 (ppm) 3.923 全盐量 (%) 0.186 3.4.3水资源供需分析

(1)农田灌溉需水量概算

本项目区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上部,由于耕作层含砂砾石较多,灌溉定额一般偏高。根据水利部门资料和调查访问,该地区的灌溉定额为300~350m3/亩。考虑到项目实施后采取节水灌溉方式,中等贫水年(降雨频率P=75%的水文年份)灌溉定额200m3/亩为标准,推求整个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整理后项目区耕地面积为746.6

第 21 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公顷,按70%的可灌面积计,则每年的农业需水量为156.8万m3。

(2)地下水可用水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以不大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为原则来确定。根据《山西省##县地下水资源详查报告》,地下水可开采模数为10万m3/km2·年。项目区总面积为8.98km2,每年可开采地下水89.8万m3。该结果表明,项目区需要开采15.7km2补给区的地下水才能满足农业用水需要,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用水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科学用水的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涵养水源。对于本项目而言,在低海拔地区发展节水灌溉,项目区上部以草灌间作为主,部分耕地只能以旱地形式存在,靠引洪淤灌。

3.5项目区土壤改良情况说明

对于金沙滩镇土地整理项目区而言,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地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区内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耕种洪积砾质淡栗钙土和耕种黄土状淡栗钙土,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壤土,项目区的东北部有少量的草甸土分布,整个项目区土壤结构松散,粘性差,暴雨季节很容易被冲刷,肥力瘠薄。项目区土样化验情况如表2所示,土样的三个地块位置由南向北,海拔高度逐渐增大。

表2 ##项目区土样测定结果

地块名称 1 2 3 平均值 PH 8.92 8.63 8.49 8.68 有机质 (%) 0.065 0.117 0.115 0.099 硝态氮 (ppm) 6.55 2.46 3.19 4.067 有效磷 (ppm) 1.06 0.80 1.83 1.23 速效钾 (ppm) 37.0 33.0 32.0 34 全氮 (%) 0.907 1.032 1.101 1.013 全磷 (%) 0.0509 0.0873 0.0731 0.0704 全钾 (%) 0.713 1.044 1.042 0.933 由测定结果可知,项目区土质较贫瘠,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包括: (1)改良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要求在全耕层内不砂不粘,既能通气透水,又蓄水保肥;

(2)改良土壤养分和养分比例。要求有机质含量大于2%,全氮量大于0.1%,碱解氮大于90ppm,速效磷大于10ppm,速效钾大于100ppm,PH值控制在6-8之间。

(3)改善土壤的生产技能。要求适耕含水量在30%左右,适灌性达到干而不

第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