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一至三单元) 下载本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6.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7.课文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9.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三、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0.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4)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11.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明确: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13.阅读课后练习四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同样是写母亲一段文字,说说它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课文以叙述为主,记叙了母亲的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坚韧、宽容、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本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课后学习

14.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滴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反映亲情、友情的文章。文章写“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硬着头皮从万芳那把羚羊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通过一只珍贵的“羚羊木雕”的送、要,旨在揭示子女与父母发生了冲突,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正确对待友情。

学习本文的目标在于:(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 二、设计理念:

子女与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对待人、事方面存在着分歧。表现这样主题的文章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而怎样处理误会、解决矛盾,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新教材的课标要求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在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话剧表演、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谈看法、辩是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容易与学生情感发生共鸣,教学时,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1)掌握生字词语

(2)搞清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A、父母对“我”怎样? B、“我”和万芳的友情怎样?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

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B、 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 C、 这些矛盾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D、 父母逼我要羚羊木雕,奶奶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父母听奶奶的话没有?说明了什么? E、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学生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排练。 (2)、分四个组进行话剧表演。

第三步、围绕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对待友情进行辩论。 第四步、片段作文训练:

对“我”从万芳家回来时的心情??进行续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和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肯定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跟他们不一致的地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跟父母因某事而意见分歧?你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的?请你说说你的经历。(请两三个学生谈经历)由此导入本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感知课文情况: 1、交流预习中的六个问题。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板书:

父母:重财轻义 万芳:重友情

“我”:重义气

(三)合作学习:童话剧表演。

分成四个大组,按角色进行表演,注意品味揣摩人物个性话的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以上为第一课时)

(四)以“亲情与友情”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1、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对待友情,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学习辩论的技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过程:

2、 导入:“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这样作对与不对?怎样才能避免与父母发生矛盾?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请大家围绕“亲情与友情”进行辩论。板书辩论会主题:亲情与友情

3、 方法:男生代表父母一方;女生代表“我”、万芳一方 4、 老师主持,宣布要求后,先提出问题:“既然羚羊木雕已送人,父母逼我要回,对或是不对”?以此谈论各自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辩论中不是进行引导、点拨。 5、 小结: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五)片段作文训练:续写“我”从万芳家回来时路上的心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