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下载本文

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朝东山飞回,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朋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闲散,超然出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近玩耍,应该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闲散得像鹤那样的东西也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使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象酒那样的东西,也可以爱好,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一点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看,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拿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杨浦)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甲) 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日: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乙) 板桥自叙(节选)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日:?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若漫不经心,臵身

25 / 29

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22.作者在甲文中说自己“便尔钓名欺世”是为了说明 (2分) 23.甲文中说沈“不迂阔”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24.对乙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板桥的诗文)都是出白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际。 B.(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一定引用圣贤名句,文章具有使用价值。 C.(板桥的诗文)都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适用于生活。 D.(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涉及日常生活。25.甲、乙两文都谈到有关读书作文的内容,而甲文重在阐述读书 ;而乙文主要反对一味 现象。(2分)

26.上面两个文段中都有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见识。任选其中一个亮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22.书不负人(书有益于人)(书亦何负于人哉)(2分)

23.畅游在书海中,即使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也能从读书人的形貌中表现出来。信此言,人即富贵。(2分) 24.A(3分)

25.重要性 泥古(2分)

26.A文:读书有益于人生。B文:写诗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观点1分,阐释2分)(3分)

(闸北)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1)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

26 / 29

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1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3)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1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绩卓著的武将。 22.“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 ”来概括。(2分)

23.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B.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C.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D.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24. 第?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3分)

(1) (2) (3) 25. 从句式及表达方式的角度评价第?段中的画线句。(4分) 26.“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2分) 参考答案:22.(2分)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文武兼备) 23.(2分)C

24.(3分)①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②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③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27 / 29

25.(4分)以排比句式,表达出拜见韩太尉的急切心情;(2分)同时,也通过类比的手法,含蓄地赞美了对方作为“贤人”的风范。(2分) 26.(2分)希望太尉举荐自己

(长宁)读下文,完成第22-28题.(12分)

①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②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主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平?”对曰: “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蓉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辩日:“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③吕甥之言 ① ,蔡泽之说 ② ,若茅焦者,真所谓 ③ 者矣。范雎亲困穰侯。 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穰侯:原名魏冉,先后四次担任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后秦昭王用范雎之计使其失势。 22.根据本文内容,请你判断韩非的名篇《说难》这一题目的正确读音,写在下面括号里。(2分)

说难( )

23.第②段中茅焦进谏一事写得简练但富有表现力。请以“死者二十七人矣”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24.根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说说蔡泽所说的“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是怎样的事?(2分)

25.依次填入文章第③段中的词语正确的是(2分) A.①出于义②激于理③劘虎牙 B.①劘虎牙②激于理③出于义

28 / 29

C.①山于义②劘虎牙③激于理 D.①劘虎牙②出于义③激于理

26.请结合第②段列举的三个事例,分别概括第①段“难而可喜”中“难”和“喜”是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难: 喜: 参考答案:22.shuìnán(不用考虑大小写,对1个给1分,共2分)

23.这句话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秦始皇的残暴,扣人心弦,突出了茅焦面临的巨大危险,使茅焦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3分) 24.身居要职(功劳卓著)(1分),却被国君杀死(1分)。 25.A(2分)

26.难:被规劝者都知道规劝者要说什么(1分)并做好了拒绝的准备(1分)

喜:最终被规劝者都言听计从(1分)。

29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