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下载本文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

5 / 29

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虹口)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争臣论(韩愈)

(1)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2)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22、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 ”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2分)

23、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 来概括。(2分) 24、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3分)

2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无以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 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6 / 29

26、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3分)

参考答案:22.“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或“可以为有道之”士”) 23.旷职,旷官 24.孔子即使身居卑位且贫困也从不旷其职。意在让阳城自我对照,反省并改正尸位素餐的过错。 25.B.错。选文并未言阳城不关心百姓疾苦。 26.《师说》中,别人都不愿、不肯、不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却不畏人讥,主动“好为人师”。本选段中,众人都赞扬阳城是有道之士,作者却认为阳城怠忽职守、不负责任,并撰文点名批评。(3分)

(黄浦)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畏 垒 亭 记

归有光

①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③④

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⑤

之。

④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画然: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清洁的样子。③臃肿:无知的样子。④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⑤尸:神像;社:土神;祀、稷:祭祀。

22.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2分) 23.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7 / 29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25.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思。(3分)

26.“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寥寥几笔,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22.(2分)安亭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别人离去,而我爱这里的闲静,便于读书;(1分)爱这里清池古木、江流风帆、九峰古刹的美景。(1分)

23.(2分)承接上文交代取名“畏垒亭”的出处(或缘由);(1分)为下文表达自己留居安亭自得其乐的心境作铺垫。(1分) 24.(2分)D

25.(3分)运用排比修辞构成整句,以强烈地语气;(1分)表达丰收后的快意和满足;(1分)对志同道合者的召唤。(1分)

26.(3分)酿酒登亭,即便寒风吹彻,黄叶纷飞,痛饮长啸,真是畅快,把战胜大旱后而自得自足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1分)如《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简洁的叙述中,表现出小屋环境的优雅宁静,凸现了人物内心的愉悦之情。(2分)

【参考译文】从昆山城乘船航行七十里,就是安亭,安亭位于吴淞江畔。史志一类的图书中有安亭江的记载,现在已见不到了。这儿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县里人弃之唯恐不及。

我妻子的娘家住在这里,我唯独喜爱她家宅院的闲静,嘉靖二十一年,在这里读书。住宅的西边有砌成古老花纹的清水池,有用石块垒叠起来的山;山上建有一座亭子,登上亭子,隐约见到吴淞江环绕着向东流去,乘风扬帆的船只在荒村树梢之间穿过;华亭的九峰,青龙镇的古寺、佛塔,都正当亭子面前。亭子原来没有名称,我开始命名为“畏垒亭”。

《庄子》一书说,庚桑楚学得老子的学说,住到畏垒山上。他的部众中聪明的智者离开

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