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下载本文

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宝山)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1],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2],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3],及乎境之所奏[4],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5]。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

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2分)

(l) _ ;(2) 。 23.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3分)

24.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2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一加以分析。(3分)

26.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2分)

1 / 29

参考答案:22.(1)堆砌文献典故 (2)铺叙行程日期(2分)

23.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类比方法、观点态度、结构作用)(3分) 24.B(2分)

25.例:将“搜索传志,铺叙程期”的常见游记写法与洪汝含“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作对比,更充分肯定洪汝含能写出独具个性与“游情”的创作特色。(3分) 26.随兴所至,情景相合。(2分)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

2 / 29

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崇明)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

文漪堂记

袁宏道

余既僦居东直房,洁其厅右小室读书,而以徐文长所书?文漪堂?三字匾其上。或曰:?会稽,水乡也,今京师嚣尘张天,白日茫昧,而此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何取于涟漪而目之??居士笑曰:?是未既水之实者也。夫天下之物,莫文于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

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几千里。细则为罗觳,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绅,立则为岳玉;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故天下之至奇至变者,水也。夫余水国人也。少焉习于水,犹水之也。已而涉洞庭,渡淮海,绝震泽,放舟严滩,探奇五泄,极江.海之奇观,尽大小之变态,而后见天下之水,无非文者。既官京师,闭门构思,胸中浩浩,若有所触。前日所见澎湃之势,渊洄沦涟之象,忽然现前。然后取迁、固、甫、白、愈、修、洵、轼诸公之编而读之,而水之变怪,无不毕陈于前者。或束而为峡,或回而为澜,或鸣而为泉,或放而为海,或狂而为瀑,或汇而为泽,蜿蜒曲折,无之非水。故余所见之文,皆水也。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为卑,顽者不能为媚,是为死物。水则不然。.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夫余之堂中,所见无非水者。江海日交于睫前,而子不知,子则陋矣,余堂何病焉??

【注释】①天绅:形容瀑布。

2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渡淮海,绝震泽 (2)而高者不能为卑 ..24、文中划直线句主要表现出水的□□□□。(2分) 25、下列对“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所以文章要用心作就能像水一样机敏,是相同的情况不同的表现形态。 B.所以文章的创作与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相同,表现形态不同。 C.所以文章的中心应和水一样机敏,这两者是一种情况但表现形态不同。 D.原先文章的创作和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不变但形态可以多变。 26、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23、(1)横渡 (2)低下 (2分) 24、至奇至变 (2分)(答“变幻莫测”1分) 25、B(3分)

26、有力地回击了有人质疑他的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却命名为“文漪堂”,阐明自己将书房

3 / 29

命名为“文漪堂”的理由是“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文章与水一样至奇至变,并表达了自己的为文的观点。(4分)

(奉贤)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 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4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