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方案2011修改 下载本文

正文目录

前言 ........................................................................................................................................ 1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编制原则 ................................................................................................................ 2 1.3 编制依据 ................................................................................................................ 3 1.4 复垦目标 ................................................................................................................ 4 1.5 服务年限 ................................................................................................................ 6 1.6 主要计量单位 ........................................................................................................ 6 2 项目概况 ............................................................................................................................ 7

2.1 项目简介 ................................................................................................................ 7 2.2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8 2.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 13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 15 2.5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 .............................................................................................. 20 2.6 项目生产过程对土地的破坏环节与时序 .......................................................... 22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25

3.1 已破坏土地现状 .................................................................................................. 25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 26 3.3 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 28 3.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29 3.5 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 .......................................................................................... 31 3.6 复垦标准 .............................................................................................................. 37 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 39

4.1 预防控制措施 ...................................................................................................... 39 4.2 工程技术措施 ...................................................................................................... 40 4.3 生物化学措施 ...................................................................................................... 41 5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 43

5.1 工程设计 .............................................................................................................. 43 5.2 工程量测算 .......................................................................................................... 48

1

6 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 .............................................................................................. 52

6.1 编制说明 .............................................................................................................. 52 6.2 投资估(概)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 53 6.3 投资内容 .............................................................................................................. 55 6.4 投资估(概)算结果 .......................................................................................... 56 7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 58

7.1 经济效益 .............................................................................................................. 58 7.2 生态效益 .............................................................................................................. 58 7.3 社会效益 .............................................................................................................. 58 8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 60 9 保障措施 .......................................................................................................................... 63

9.1 组织管理措施 ...................................................................................................... 63 9.2 政策措施 .............................................................................................................. 63 9.3 技术保障措施 ...................................................................................................... 64 9.4 资金保障措施 ...................................................................................................... 65 9.5 公众参与 .............................................................................................................. 68 9.6 项目后期管护 ...................................................................................................... 70 10 成 果 .............................................................................................................................. 72

10.1 附表 .................................................................................................................... 72 10.2 附件 .................................................................................................................... 72 10.3 附图 .................................................................................................................... 72

2

前言

xx由xx、xx和xxxx局一队三家联合组建的矿山企业,以合资方式开采xx矿床。公司投资总值13219万元,在职员工51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余人,技术力量雄厚。公司位于xx市凤凰镇境内,矿区面积1.568 km2,开采深度为-200m~-600m标高,开拓方式为竖井和盲斜井联合开拓,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山调整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为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土地复垦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矿井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和污染等原因将对土地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害,为了及时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土地复垦费用。受xx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立即组建了项目编制小组,对矿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实地踏勘,收集了矿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土壤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等相关资料,并对《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xx省xx市xxxx矿区(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等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该工程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同时参照项目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对项目区的土地资源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明确本项目拟破坏土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土地复垦措施,对其进行投资估(概)算,最终编制完成了《xx市xx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的建设将占用越来越多的耕地,而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耕地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文件精神,加强土地复垦管理工作,做好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评审

1

和报送审查工作,并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xx矿区(铁矿)属中型矿山,建设区由工业场地及其配套设施、办公场所、职工生活、仓库维修和地面运输系统等部分组成。矿区面积156.80 hm2,矿山剩余服务期限23年,采矿生产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有较小影响,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实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本方案包含xx矿区在投产至今土地破坏现状的调查分析、生产过程中土地破坏状况预测、土地复垦工程设计等。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

1、现场调查、实地踏勘,统计已破坏土地的类型、破坏范围、破坏程度,并量算各类已被坏土地的面积。

2、考虑采矿期间采矿破坏土地的类型,预测各类土地的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量算并统计各类拟破坏土地的面积。

3、根据调查和预测结果,分别统计和确定因采矿破坏土地应复垦的面积,并根据各类土地的破坏时间、破坏性质和破坏程度,规划其复垦时间和复垦后的利用类型。

4、在复垦规划的基础上,按各类土地复垦技术要求设计复垦方案、复垦工艺,明确要求达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参数,计算复垦工程量,提出复垦工程的投资估(概)算,最后编写《xx市xx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达到矿产资源生产与水土保持和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矿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相协调的目的。

1.2 编制原则

根据xx矿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结合项目特征和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复垦原则:

1、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

2、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在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结合国家政策及xx省相关政策,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合理确定复垦用途,统筹安排复垦计划;

3、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项目区土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土地复垦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破坏土地要优先复垦为农用地,其次考虑恢复为林地及保留建设用地;

2

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1.3 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5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 9、《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11月;

10、《xx省土地复垦管理办法》(2004年修正);

11、《关于加大耕地补充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20号);

12、《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13、《关于逐步建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

14、《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15、《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 1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17、《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07-2003);

18、《关于加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评审等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9]173号)。

1.3.2技术规范及标准

1、《土地复垦条例(试行)》; 2、《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3

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T21010-2007);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 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66-1995); 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1.3.3 相关资料

1、《xxxx矿床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01年9月); 2、《xxxxxx区xx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总结报告》(1981年10月);

3、《xx省xx市xx区xx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止2007年12月31日》(2008年6月);

4、《xx省xx市xx区xx矿区矿山储量年度报表(2009年度》(2009年12月); 5、《[FA951-2001]工程xxxx矿床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7月); 6、《[FA951-2010]工程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10年12月); 7、《xx省xx市xxxx矿区(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年5月);

8、xx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资料; 9、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10、委托书。

1.4 复垦目标

为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繁荣地方经济,同时本着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编制该方案。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恢复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和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矿业权人发生变更时,复垦义务随之转移,矿山现在矿权人为xx,对土地复垦承担责任。xx王xx铁矿区面积1.568 km2,由于该铁矿不自己选矿,且生产出的原矿从井下提升后装车及时外运,就近销售给xx选厂,因此不涉及选矿厂、尾矿库和矿石临时堆放场地复垦,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不出坑,边开采边回填采空区,因此亦无废石临

4

时堆放场地复垦。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单元主要包括办公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区、主副井工业广场、东风井工业广场和通矿道路。

整个项目破坏土地面积为4.8916 hm2,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3.0341 hm2,包括办公生活区、绿化区及维修厂房仓库区,破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园地,土地权属为xx,破坏时间为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其压占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根据土地规划,矿山闭坑后仍保留使用,作为永久用地,在此予以统计,但不计入复垦目标;主副井工业场地占地1.475 hm2,破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园地,土地权属为xx,破坏时间为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其压占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矿山闭坑后复垦为水浇地;东风井工业场地占地0.3333 hm2,破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权属为中齐村,破坏时间为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其压占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矿山闭坑后复垦为水浇地;通矿道路长约82m,宽约6m,计面积0.0492 hm2,破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园地,土地权属为xx,破坏时间为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其压占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矿山闭坑后对其整修保留使用。如表1-1。

表1-1 本项目破坏土地面积一览表 单位:hm2 破坏 单元 主副井工业广场 风井工业广场 通矿道路 合计 破坏地类 果园和耕地 耕地 独立工矿用地 破坏方式 压占 压占 压占 破坏程度 中度 中度 中度 破坏 时间 基建期 基建期 基建期 破坏 面积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占地 类型 独立工矿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农村道路 复垦 方向 水浇地 水浇地 农村道路 复垦 面积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该矿除办公生活区、绿化区,维修车间仓库区作为永久设施保留外,其余地段共破坏面积1.8575hm2,其中主副井工业广场复垦为水浇地,面积1.475 hm2,占土地复垦面积的79.41%;风井工业广场复垦为水浇地,面积0.3333hm2,占土地复垦面积的17.94%;通矿道路进行修整继续使用,面积0.0492 hm2,占2.65%。本次设计闭坑后复垦1.8575 hm2。因此本次复垦土地复垦率为100%。

土地复垦率(%)=复垦土地面积/破坏土地面积=100%。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矿区塌陷的可能性小,但是要进行动态监测,范围主要为开采影响范围的土地预留风险金,影响区面积约1.5029 km2。同时留出一定风险金,以备塌陷发生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5

本次复垦项目区面积1.8575 hm2,静态工程投资74.463676万元,静态亩均投资为26725元;动态工程总投资350.874728万元,动态亩均投资为125931元。复垦后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项目可恢复水浇地1.8083 hm2,修整道路82 m,方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施土地复垦后,可以增加当地耕地资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善调节当地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对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5 服务年限

本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服务年限依据于矿山生产服务年限进行编制,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矿产资源量5685.68万t,设计利用资源量5297.94万t,矿山采矿回采率按85%,贫化率按15%,生产能力按200万t/a,确定矿山服务年限26.49年,开采起算时间从2007年9月开始。依据矿山提供的截止2010年11月底的保有资源量及设计调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t/年,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为23年。矿区闭坑到治理工程完工所需时间为1.0年,后期维护治理时间为3年。因此,综合本次复垦方案以及实际情况预计复垦年限为27年,即复垦起止时间确定为2011年1月到2037年12月。

复垦服务年限=23(生产期)+1.0(复垦期)+3(管护期)=27年

1.6 主要计量单位

面积:公顷(hm2);平方公里(km2);亩 长度:米(m);公里(km) 体积:立方米(m3)

产量:吨(t);万吨(万t);千克(kg) 单价:万元/公顷;元/吨;万元/亩;元/亩 金额:万元、元(人民币) 时间:年(a);月(min) 温度:摄氏度(℃)

6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简介

2.1.1 生产项目名称、企业性质及隶属关系

项目名称:xxxx矿区 项目位臵: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开采矿种:铁矿 开采方式:地下开采 生产规模:xx 服务年限:xx 矿区面积: 用地规模: 土地权属关系:破 2.1.2 项目区位置及矿区范围

1、项目区交通位置

xx位于xx省xx市xx区凤凰镇xx北200m。区内有公路与外部相接,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详见图2-1—交通位臵图)。

2、矿业权设置

图2-1 交通位置图

表2-1 各拐点编号及坐标一览表

7

2.1.3 矿区资源概况

根据《xx省xx市xx区xx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资料,截至2007年12月31日,xx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5273.1万t,TFe平均品位51.57%,其中(111)3255.1万t,(122)872.7万t;(111b)4159.8万t,TFe平均品位51.69%;(122b)1113.3万t,TFe平均品位51.12%;铜金属量9895t,平均品位0.192%;钴金属量6636t,平均品位0.0153%。

根据《xx省xx市xx区xx矿区矿山储量年度报表(2009年度》,截止2009年末,xx矿区保有资源储量5141.4万t,其中:(111)3146.4万t,(111b)4028.1万t;(122)872.7万t,(122b)1113.3万t。xx矿区于2007年6月开始生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300.0万t,其中:(111)3282.0万t,(111b)4186.7万t;(122)868.4万t,(122b)1113.3万t。伴生矿产资源量(333)铜矿石量4906.7万t,铜金属量10411t,钴金属量6677t。经过三年开采,累计动用资源储量为185.5万t。

2.2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1、地理位臵

项目区所在xx区位于xx市东北部,东经118°08′~118°30′,北纬36°39′~36°37′。全区平均气温12.2℃。xx区土地总面积668 km2,东邻青州市,西接张店区、桓台县相邻,

8

南与淄川区、青州市,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地理位臵优越,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xx半岛的咽喉要道。

xx矿区位于xx市xx区凤凰镇xx北,隶属凤凰镇管辖,矿权范围大部分位于朱台镇内。

2、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天高气爽。据xx市气象部门各年统计资料,各年平均气温12.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1℃(1955.7.21),极端最低气温-23℃(1972.1.6),多年平均降水量637mm,历年最大降水量1237.1mm(1964)年,历年最小降水量250.9mm(1989年),各年平均蒸发量2080mm,历年族最大冻土厚度0.48m。

3、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xx盆地的东北端,属山前平原区,地势较为平缓,南高北低,海拔标高27~28m,全区均为第四系覆盖。(矿区地貌见照片2-1)。

照片2-1 矿区地貌

2.2.2 地质

xx矿床位于鲁西地块(Ⅱ)东北部、鲁中隆块(Ⅲ)北部、泰山—沂山隆起(Ⅳ)北东、邹平—周村凹陷(Ⅴ)北缘。东邻北北东向的淄河断裂带,北靠齐河—广饶大断裂。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构成本区构造主要格架,并控制着金岭闪长杂岩体的产出形态和矿床的展布空间。

矿区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奥陶纪马家沟组(OM)是由三套灰岩组合夹三套白云岩组合构成,总厚度800m左右。自下而上包括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6个岩性段。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区内马家沟组地层主要为其上部的阁庄段、八陡段。石炭纪~二叠纪月门沟群(C-Py)分布于金岭闪长杂岩体的北部和东南部,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纪马家沟组之上,含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三个岩性组。xx矿床上覆第四纪山前组(QS)厚度在156.11~229.28m之间。岩性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粉质粘土混姜石或夹姜结石透镜体。

矿区位于xx断陷向斜盆地北缘,金岭短轴背斜的东北端。金岭短轴背斜轴向为NE60°,由SW向NE倾伏,核部为中生代燕山期闪长杂岩体,两翼为奥陶纪及石炭、二叠纪地层。

9

在岩体与奥陶纪灰岩接触带及其附近为铁矿赋存有利部位,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矽卡岩型磁铁矿体。 2.2.3 水文

1、含水层的分布及特征

矿床主要有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和部分矿体顶板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1)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

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是矿床内的主要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一般10~20m,水位标高-10m左右,埋深40m,水力坡度2.5%左右,流向由东南向西北。钻孔单孔涌水量2.044~6.708L/S.m,渗透系数为20.12~23.30m/d。该含水层水量丰实,渗透性强,补给充沛,连通性好。

(2)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大理岩,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分布于矿床北部,隐伏于石炭纪地层之下,该层埋深350~600m,埋藏深度南浅北深。岩体周边灰岩为矿体的直接顶板或底板,不论在地表或者地下,岩溶不发育,裂隙则比较发育,是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和蓄水空间。灰岩地下水为矿区各矿床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钻孔单位涌水量0.02~0.032L/S.m,渗透系数0.04~0.085m/d。

2、隔水层的特征

(1)第四纪砂砾石层下部亚粘土及含砾亚粘土层,其分布广泛,厚度其分布广泛,厚度为23.26~99.79m。根据矿山抽水实验表明,该层渗透系数0.0011m/d,透水性差,单位涌水量为0.012 L/s.m,渗透系数为0.0011m/d,是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的良好隔水底板。

(2)燕山期闪长岩:在矿床南部广泛分布,向北隐伏于石炭纪、奥陶纪地层之下,并逐渐延深。闪长岩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裂隙率为1.56‰,且多被粘土质充填,其风化裂隙深度在70m内。其富水性很弱,渗透性极差,形成了矿床南部及西南部阻水边界。矿区东部外缘有金岭断层,北部奥陶灰岩深埋于石炭系地层之下,西部有张店断裂,形成阻水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使矿床内灰岩地下水呈封闭状态存在于矿床范围内。

3、地下水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xx区境内河流属小清河系,主要有淄河、乌河,另外还有其它的小河沟。河流流向受地貌控制,多呈南北向。

10

矿区地表水系为乌河,经矿区中南部流向西北,经桓台县境内注入小清河,全长40km,最大流量30m3/s,现已成为季节性河流,仅在雨季有短时洪流,其它季节干涸无水。

矿床内第四纪砂砾石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大致由南及东南向北及北西运动流出矿区,在其运动的过程中,从潜水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农田灌溉抽水是第四纪孔隙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2.2.4 土壤

项目所在的xx市土壤类型多样,适宜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全市土壤分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和潮土4个土类,10个亚类,18个土属,其中以褐土为最多。这种比较齐备的土壤类型,适宜发展大农业和多种经营。分布在南部山区的18.4万亩棕壤,占全市可利用土地的4.74%,适宜于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分布在中部丘陵和平原的307.3万亩褐土,占79.2%,是全市的主要土壤类型,适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分布在中北部湖沼平原上的砂姜黑土有 48.5万亩,占12.5%,宜于粮、菜、棉等作物的生长;分布在北部河间平洼地上的潮土有13.8万亩,占3.6%,宜于粮菜、芦苇等作物的生长。

xx区农林用地744500 hm2,土壤分为2个土类、5个亚类、11个土属、30个土种。从南到北,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着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砂姜黑土。 土壤表层质地较好,大部分为壤土。其中,中壤386100 hm2,占52%;轻壤47000 hm2,占6.3%;重壤216500 hm2,占29%;砂壤和石渣土94900 hm2,占12.7%。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6%,含氮量平均为0.077%,土壤碱解氮平均为50PPM,土壤代换量平均为17.1毫克当量/100克土,保肥性能属中等偏上水平。

依据《xx省xx市xx区xx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描述,xx矿床上覆第四系厚度在156.11~229.28m之间。岩性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粉质粘土混姜石或夹姜结石透镜体。项目区内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褐土(见照片2-2),该土层分层结构不明显。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小于0.002 mm粘粒的含量25%-45%,粉砂粒(0.02-0.002 mm)30%-40%。表土层和底土层质地稍轻,尤其是受耕作影响较深的土壤和白浆化(漂洗)黄褐土,表土质地更轻,多为粘壤土,甚至壤土,土壤容重和孔隙度较适中,产量较高。结合项目区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情况以及地表肥沃的土质分析该项目区内土壤条件良好。

照片2-2 土壤剖面

11

2.2.5 植被

xx市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类型。xx地区的原始森林元朝时已砍伐殆尽。建国前,次生林亦遭严重破坏,除村房、墓田、河滩有零星小片林木外,境内150余万亩荒山大都是草类自然植被,林木植被稀少。2007年,全市耕地面积215.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2%;林地面积166.4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4%;草场6.3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4%。

全市农作物植被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花生、地瓜、棉花、大豆、各类蔬菜等。 本项目所在区域植被主要为农耕植被等,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树类为杨树和松柏,生物种类较少。

照片2-3 矿区周边植被

2.2.6 动物

项目区内经过人类长期开发,可见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蛙类、昆虫类、啮齿类、鱼类,没有大型野生动物,家禽主要有:马、羊、牛、驴、骡、猪、鸡、鸭、兔等,基本是家庭小规模饲养,主要是农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2.7 社会经济概况

xx区土地面积总面积668 km2,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2008年,全区人口59.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6万人。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271.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元,区域税收收入实现7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475元、91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8.59亿元,人均5.1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xx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6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xx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kg以上,瓜菜总产12亿kg,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1997年,xx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

凤凰镇总面积65.2 km2,辖44个自然村,设42个村委会,有14492户,48680人,其中农业人口46123人。劳动力充足,工农业较为发达。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12

经济作物以苹果、梨等为主。工业主要为机械制造和维修业、建筑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铁为主,其次为建筑石材、建筑砂等,铁矿是区内主要矿产开发业。区内电力供应充足,附近河流、水库及间歇性河流水质良好,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

xx有550户,共有人口2008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人,基本农田1130亩,该村农田基础条件良好,田间修建有完善的灌溉水渠网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生产道路,该村居民主要经营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10860元。

中齐村有432户,共有人口1610人,其中农业人口1562人,基本农田940亩,该村农田基础条件良好,田间修建有完善的灌溉水渠网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生产道路,该村居民主要经营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9480元。

2.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2.3.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xx采矿许可证以及《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经过到矿区现场调查与测量,测算出矿区范围土地总面积156.80 hm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试用标准》进行分类,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含:水浇地、菜地、畜禽饲养地、独立工矿用地、晒谷场等、农村居民点、农村道路以及河流水面等。矿区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见表2-2与附图1xx矿区有限公司xx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3

表2-2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权属 合 计 面积 (hm2) 比例(%) 一级 地类 二级 地类 三级 地类 地类 代码 面积(hm2) 14

xx矿区于2002年开始基建,2007年开始投产,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项目共计占用及破坏土地4.8916 hm2,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3.0341hm2,闭坑后复垦责任范围共计1.8575 hm2。项目区因为涉及土地面积权属结构复杂,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见表2-3与附图1xxxx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权属 一级地类 二级 地类 三级 地类 地类 面积 比例代码 (hm2) (%) 面积 (hm2) 合计

4.8916 100 4.8916 破坏单元 备注 2.3.2项目区建设用地批复情况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xx建设用地的批复》文件,xx征用xx区凤凰镇4.8916 hm2

土地作为工业广场建设用地,其中xx土地4.5583 hm2,中齐村土地0.3333 hm2,出让期为40年,有效出让期至2042年,所占用土地为集体土地,权属清楚、四至准确、无争议。根据2001年xx所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山征用的土地类型、面积为xx耕地面积3.5468 hm2、果园面积1.0115 hm2,中齐村土地类型全部为独立工矿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矿山开发东召南村未利用地3.5468 hm2的作为补充征用的土地,达到占补平衡,经开发改良后土地以达到耕种标准。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2.4.1 矿产资源赋存情况

xx矿床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分布范围在第16~39勘探线之间,矿体走向总长度1300m,埋深距地表300余m,矿体底板标高最低至-600m水平中段。区内共有三个主矿体(Ⅰ、Ⅱ、Ⅲ)和十个零星矿体,为一大型铁矿床。主要简述三个主要矿体地质特征如下:

15

Ⅰ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厚度1.74~71.7m,厚度变化系数66.79%,走向NEE,倾向NNW,倾角5~10°,4线以西倾角30~40°。矿体走向长900 m,倾斜宽100~200m,矿体中多夹层,具分枝复合现象。

Ⅱ矿体规模最大,产于Ⅰ矿体之上,由几米至几十米的围岩分隔开,产状与Ⅰ矿体一致。走向长1000m,倾斜宽150~500m,厚度1.25~90.31m,厚度变化系数73.67%,内有夹层,具分枝复合现象。

Ⅲ矿体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徐家庄灰岩中,严格受层位控制,似层状,走向NEE,倾向NNW,倾角5~10°,矿体走向长1100m,倾斜宽50~200m,厚度1.10~6.90m,厚度变化系数48.99%。

各零星矿体规模很小,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厚度由1.27~30.23m,倾角5~10°,西部倾角达40°,分布在各主矿体的下部或旁侧。

各矿体埋藏深度见表2-4。

表2-4 矿体埋藏深度一览表

矿体号 Ⅲ Ⅱ Ⅰ 零星 最大埋深(m) 见矿深度 450.91 514.38 530.73 619.15 海拔标高 -423.37 -487.10 -502.69 -591.09 最小埋深(m) 见矿深度 270.92 275.92 308.60 410.38 海拔标高 -242.22 -247.24 -272.66 -372.66 2.4.2 工业布局

xx矿区工业广场利用xx东召口矿区原风井场区作为xx矿床建设矿部和主副井工业场地(见图2-2),同时在xx矿床西部16勘探线南部朱台镇地界内设风井工业场地。地表矿部工业广场主要有主、副井井口、提升机房、压风机房、维修间以及生产管理办公室、材料仓库、宿舍楼等。风井工业广场有进、回风井口。 2.4.3 开采方式和开采范围

xx矿床埋藏较深,矿体顶板距地表300余m,不具备露天开采的条件,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范围在水平上为16~39线;垂直方向上为-530m标高以上部分。

图2-2 工业广场平面布置示意图

16

2.4.4 开拓运输系统

矿山开拓系统已基本形成,建设厂址选在在xx东召矿区西临,设萁斗井(明主井)、罐笼井(明副井);在矿区西南端设进风井、回风井(均为明竖井);-310m标高设双罐笼井(盲主井)至-560m中段;各井为圆形断面。在矿区-310m标高设盲斜井至-410m中段。拟在-310m标高盲主井旁设盲单罐笼井(盲副井)至-560m中段。

主井:井口坐标X=4086421.43 Y=39606738.20 Z=34.20(自然平地为+32.5m),井净径4.2m,垂直深度自地表至-375m,最低提升水平为-310m;设单箕斗平衡锤,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矿石的接力提升。内设梯子间,作为矿山的安全出口。

副井:井口坐标X=4086414.89 Y=39606840.54 Z=33.85(自然平地为+32.5m),井净径5.2m,垂直深度自地表至-344m,最低提升水平为-310m;设单罐笼配平衡锤,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人员、材料和设备的提放;内设梯子间,作为矿山的安全出口。

盲主井:设于矿区正南端-310—-560m,井口坐标X= 4088460.218 Y=39608065.696 Z=-295.97,井净径5.5m,深度至-560.97m,设双罐笼,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矿石的接力提升;内设梯子间,作为井下各中段至-310m巷的安全出口。

进风井:在矿区西南端设进风井,井口坐标X=4087755.52 Y=607841.72 Z=30.92(自然平地为+29.88m),井净径3.5m,担负矿山的进风以及充填用的胶固物料输送任务。新风由该井进入井下,拟在井内设胶固粉管,井下充填用胶固粉经该井。

回风井:也设在矿区西南端,井口坐标X=4087762.48 Y=607802.16 Z=30.92(自然平地为+29.88m),井净径3.5m,担负矿山的回风及排水任务。

盲斜井:在-310m至-410m水平设臵盲斜井,上口坐标X=4088272.64 Y=607998.73 Z=-297.37,下口坐标X=4088466.50 Y=607978.97 Z=407.84,规格3.5×3.2m,倾角-26°。

-310m水平开拓运输大巷3550m,规格4.5×3.3m ;-410m水平运输开拓大巷2750m,规格4.5×3.3m;-370m水平充填回风大巷1510m,规格3.5×3m。 2.4.5 开采顺序与首采地段选择

开采顺序为:在垂直方向向上由下依次开采-410m、-470m、-530m各中段,在-530m中段开采即将结束之前一同开采-350m水平以上的矿体,-350m水平以上划分为-280m、-240m二个中段。待-530m水平以上全部采完,最后开采-530m以下的剩余矿体。

开采顺序在各中段水平方向上为后退式开采,即由矿体两末分别向中间推进。 矿山基建选择首采矿段为第15~17勘探线之间的Ⅱ号矿体,该矿段矿体厚大规整,

17

形态及产状较稳定,有利于矿山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表2-5 xx矿区(铁矿)扩建工程各水平矿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表

中段水平 (m) 总计 地质资 源储量 (万t) 5685.68 设计圈定可采资源量(万t) 5297.94 采 出 资源量 (万t) 4619.91 矿山贫、损指标 贫化率 损失率 采 出 年产量服务年原矿量(万(万t) 限(年) t) 5297.94 200 26.49 2.4.6 采矿方法

根据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资料,对厚度大于25m以上厚大矿体采用安全、高效的阶段矿房采矿法;对于厚度小于25m以下~5m以上的厚、中厚及厚度小于5m以下的薄矿体分别选用中深孔和浅孔房柱法,各种方法采后随即一次充填采空区。 2.4.7 通风系统

在-370m回风巷中通风,其他作业地点采用11KW通风机通风。

本矿通风系统已形成,采用单翼对角式多级机站模式,该系统模式具有漏风少有效风量高、节能、灵活等优点。

Ⅰ级机站设在矿床的南部下盘-410m入风联络巷内,使用11KW、5.5KW风机压入式供风,为采掘作业中段送入足够的新鲜风,并克服入风段的矿井通风阻力,保证有足够量的入风。

Ⅱ级机站设在-410m采场的出风口联络道处,采用两台75KW通风机负责克服采场通风阻力,排出采场污风。

Ⅲ级机站设臵于-370m回风联络道内,采用两台132KW通风机负责克服排风段的阻力,将污风汇入排风井,通过回风井排至地表。 2.4.8 排水系统

全矿的排水系统已经形成,最大排水量33600m3/h,是矿坑最深中段涌水量的5倍以

18

上。在回风井下部-410m水平设主水仓和主泵站,站内设排水量300m3/h水泵4台,排水量100m3/h水泵2台,对全矿矿坑涌水排放。其中一部分矿坑涌水排至-310m水平,通过供水管路通向各作业地点,作为生产用水;其它大部分通过回风井排至地表流入乌河。

在副井下部-310m水平设副水仓和泵站,站内设排水量100m3/h水泵2台,对-310m矿坑涌水排放至地表蓄水池,作为附近农村用水。

在-410m中段设防水闸门一处,防止井下突然涌水淹井。 2.4.9 供电系统

矿山在-310m设中央配电室,采用10KV双路电源供电,一路为金鼎专线,另一路为北金线。为井下及进回风井供电,受电设备总容量8030KVA。

地表及主副井供电由矿高压配电室提供,采用6KV双路电源供电,一路为金鼎母线510开关,另一路引自xx召口变电站母线501开关。为主场区、主副井及其附近井下供电。 2.4.10 充填系统

根据矿山采矿对充填的需要,设计采用全尾砂或分级尾砂作为充填骨料,水泥作为充填料的凝固剂,充填搅拌站设在xx矿区井下-300m~-350m中段,设计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充填站采用井下集中搅拌方式,将全尾干砂、水泥和水按一定的比例,经搅拌机充分混

合搅拌后,制成浓度为50%以上胶结砂浆,经-350m水平管道和加压泵加压输送至各采空区,采空区充填率90%以上。

1、充填材料

矿山开年产尾砂量:72.68万t,合(松散)37.5万m3;用水泥作为尾砂胶结材料,按300kg/m3计,年用量11.25万t。掘进岩石不出坑,用盲斜井串车提升至上水平翻入采空区充填,年产岩石量20万t,合10.34万m3(松散)。

地下采空区按1:1充填,需充填46万m3。尾矿及掘进岩石合计(松散)47.84万m3。矿山生产采充基本平衡。

2、尾砂充填工艺流程

来自xx砂用汽车运至地表充填场地(外部运输交由社会承担),经晾晒后筛分去砸,筛下尾矿用皮带机提升送入φ8m立式砂仓,高25米,4座容积约为3848m3。水泥仓φ5m,容积240m3,合600t。

当井下需要充填,用砂仓底部振动给料机将尾砂放出,与水泥一起经皮带输送至第一段圆筒式慢速搅拌机充水造浆,再转入二段圆筒式快速搅拌机进行混合搅拌,浓度达

19

到70%时,矿浆成流态化时,打开电动夹管阀,矿浆经浓度计、电磁流量计,经地面斜沟输送至井下充填采场。

水泥:外部运来的水泥,经旁通式气力输送机组,输送到水泥仓内,为了防止水泥在仓中结块结拱,增设了破拱助流器,为了防止上料时泻漏,水泥仓顶部设有仓顶袋式除尘器,上料时进行除尘,当充填需要水泥时, 通过水泥仓底部DZL-φ2400电机振动料斗、双管螺旋输送机,悬臂式螺旋电子秤等设备,按充填规定量的配比,将水泥给入第一段圆筒式慢速搅拌机。 2.4.11 废弃物处理情况

xx矿床生产规模为200万t/a铁矿石。矿山未设选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主要废弃物为废水和废石、废渣。

1、废水

矿坑水——该矿矿坑水中除含有部分凿岩粉外不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岩粉经井下水仓沉淀即可除掉,经过沉淀后的矿坑水除用于生产部分用水外,其余矿坑水直接外排用于农灌。

生活污水——矿区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浴室、食堂,生活污水经沉淀曝气后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废石、废渣

废石主要产生在基建井巷期间,这些废石外运于铺填场地,还可加工建筑石子,不会产生大量堆存。正常生产时,废石、废渣全部用于充填采空区。 2.4.12 选矿及尾矿设施

矿山未设选矿厂和尾矿库,最终产品为铁矿石原矿,矿山采出原矿由股份企业的xx选矿厂和宏达铁矿选矿厂加工处理。

2.5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xx矿床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用地的批复,项目区地面生产系统主要布臵有地表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职工生活区、办公区、综合机修厂、仓库以及通矿道路等,布臵于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和东风井工业广场,均位于开采影响范围之外,分别叙述如下:

20

2.5.1 地表矿部工业广场

地表矿部工业广场位于矿区南部,土地权属于xx,主要布臵有主井、主井工业场地、副井、副井工业场地、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仓库、维修厂房、其他生活设施等。生产系统设有提升机房、矿仓。本区设有大面积的铺砌场地和绿化用地,用以改善矿区环境。

1、主副井工业场地

主副井工业场地位于地表矿部工业广场的东北部(见照片2-4)。主井工业场地布臵有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等;副井工业场地有副井及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

2、办公区

办公区位于矿部工业广场的中部,布臵一座5层的办公楼(见照片2-5),砖混结构。 3、职工生活区

xx矿区在矿部工业广场的西部设有职工生活区,该生活区主要布臵为职工宿舍楼、食堂及其他生活设施。宿舍楼均为4~5层(见照片2-6),砖混结构。

照片2-4 主副井工业场地 照片2-5 办公楼

21

照片2-6 宿舍楼 照片2-7 维修厂房仓库

4、维修厂房及仓库区

维修厂房及仓库区布臵在主井西邻和出入大门附近,主要有维修厂房、仓库等6座1层平房(见照片2-7),一般钢筋混泥土结构。

5、通矿道路

除利用原有农村道路设施外,在工业广场内修筑了一条通往主井工业场地的道路,混泥土路面,走向沿南北向布臵,该道路用于矿区生产活动。场外道路属于乡村道路,不属于该矿山。

6、绿化区

为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在工业广场内道路两旁、空闲地带进行植树、绿化,并在办公楼前面布臵“平安金鼎”广场(见照片2-8)。 2.5.2 风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东南端,开采影响范围以外,主要设有进、回风井及卷扬机房,符合风井安全要求,场地另设有风机配电室等(照片2-9)。

2.6 项目生产过程对土地的破坏环节与时序

2.6.1 项目区土地破坏形式

由上述开采工艺可以看出,在生产过程中本项目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可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种。直接破坏主要发生在基建期,其表现形式为土地直接占用,地面大规模碾压,地表形态和功能发生根本改变,如地表矿部工业广场、风井工业广场等,由于本项目属于正在生产矿井,基建期已过,所以该直接破坏范围可以通过现场勘测及土地出让合同对其进行确定。

间接破坏主要发生在生产期,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地表因井下开采发生移动变形,形成采空塌陷区。采空塌陷对土地的破坏是随着采矿工作面的推进而逐渐发生的,因而在时间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当开采活动停止后,上覆岩石和地表的移动、变形、沉陷和破坏亦将在一定时间逐渐终止于一定范围之内。所以xx矿区生产建设对土地的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及塌陷。

压占主要指从井下开采的矿石临时堆存于矿石临时堆放场地、地表建(构)筑物等造成土地压占。矿山无矿石、废石临时堆放场地,直接经主井料仓由卡车运往选矿厂。工业

22

场地由于建(构)筑物的及其他临时设施的压占破坏了覆盖区植被。

塌陷是在采矿区域内,因地下采矿,采空区的地表有可能引起的塌陷。本项目因为是地下开采,采空区若开始塌陷时其周围会出现裂缝、断层和陷落,使采矿场周围地形地貌发生一定变化。矿石采出后,原岩应力平衡遭到破坏,使围岩周围发生变形、位移、开裂和塌陷,甚至产生大面积移动。随着采空区不断扩大,岩石移动范围也相应扩大,当岩石移动范围扩大到地表时,地表将产生变形和移动,形成下沉盆地或塌陷坑,局部出现断层和裂缝。当然,本项目中选取嗣后废石和全尾砂胶结及时对采空区进行治理,地表一般不会发生塌陷。

2.6.2 项目区土地破坏时序分析

本矿区为地下开采铁矿,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破坏的主要环节工业广场压占土地和采空塌陷区。矿山土地破坏时序与矿山建设、矿体开采顺序密切相关。在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矿区施工期,办公生活用房、运输矿石的临时道路和采矿开拓系统的建设会对土地产生一定的压占。矿山基建工程建设于2002年开始,工业广场及场外道路都已经完成,截至矿山开采完毕后才进行复垦,因此破坏时间自2002年开始,至工业广场复垦结束。

(2)运营期矿石的爆破、开采与废石的堆臵等使地形改变,景观破坏,一定程度上造成该地区地质构造的二次破坏。运营期造成土地破坏的环节主要是矿山开采出的矿石运输运输的道路对土地的压占。

(3)采矿结束后矿山将形成采空区。由于本矿属重金属矿开采,矿体及围岩坚固,发生垮落及地表沉陷的可能性较小。采空塌陷对土地的破坏是随着采矿工作面的推进而逐渐发生的,因而在时间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矿山基建选择首采矿段为第15~17勘探线之间Ⅱ号矿体,该矿段矿体厚大规整。根据矿体展布形式和赋存特征,矿区开采顺序为:在垂直方向向上由下依次开采-410m、-470m、-530m各中段,在-530m中段开采即将结束之前一同开采-530m水平以上的矿体。待-530m水平以上全部采完,最后开采-530m以下的剩余矿体。随着采矿工作面的推进,在空间上逐渐依次-370m、-410m、-470m、-530m水平矿石开采,如果充填不及时,可能发生采空塌陷,严重时波及到地面,造成对土地的破坏。

土地破坏时序:工业场地→通矿道路。

23

矿山开采结束后,本项目将工业广场、开采影响区列入复垦范围。

24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3.1 已破坏土地现状

xx矿区为生产矿井,我公司技术人员对矿区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项目区内地形平坦,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目前对土地的破坏目前主要表现为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包括主副井工业场地、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办公区及绿化区)、风井工业场地、通矿道路等对土地的压占破坏。其中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内建构筑物用地以及绿化用地、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及办公区在矿山闭坑后仍可加以利用,可视为永久设施,不计入破坏土地范围,将其永久用地范围在此予以统计分析,但不计入复垦责任范围,但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内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占地属于破坏范围,在矿山闭坑后纳入复垦责任范围。由于本铁矿不自己选矿,因此不涉及选矿厂和尾矿库复垦。统计各单元破坏土地情况如下:

1、永久设施占地情况

xx矿区永久设施除主副井工业场地之外的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包括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办公区及绿化区。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筑物结构稳固,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硬化、绿化工作均已完成,均位于开采影响范围之外,地基结构稳定,在采矿结束后可继续使用,原占用土地为耕地,现均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权属人均为xx区凤凰镇xx,通过出让,xx获得土地使用权40年,出让期限到2042年。

xx矿区维修厂房、仓库不仅可供矿山车辆设备维修和存放材料,矿山闭坑后留给xx民使用,其占用土地为原占用土地为耕地,已进行土地臵换,现均为独立工矿用地,根据该区土地规划为独立工矿用地,并且厂房前后绿化设施完善,可视为永久性设施,其占地视为永久性用地。

该永久设施共计占用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3.0341 hm2,其中,办公区永久设施占地0.3588 hm2,维修厂房和仓库区占地0.8148 hm2,职工生活区占地0.7957 hm2,地面绿化广场永久设施占地1.0648 hm2。

2、主副井工业场地压占破坏土地现状

工业广场内主副井工业场地占地在矿山闭坑后将作为废弃地处理,应纳入复垦责任范围。主井工业场地布臵有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等;副井工业场地有副井及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广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共计占地1.4750 hm2,破坏前为耕地和园地,土层厚度大于60m。由于长时间的压占,破

25

坏后土层厚度减少了10~30cm,土壤中石砾的含量较高,土壤质量下降。占用土地均为xx所有的独立工矿用地。

3、风井工业场地压占破坏土地现状

风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中部,开采影响范围之外,主要设有进、回风井及卷扬机房,符合风井安全要求,场地另设有风机配电室等。广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破坏前为耕地,土层厚度大于60m。由于长时间的压占,破坏后土层厚度减少了10~30cm,土壤中砾石的含量较高,土壤质量下降。破坏土地类型为独立工矿用地,为xx所有,共计破坏土地面积0.3333 hm2。

4、通矿道路

除利用原有农村道路设施外,在工业广场内修筑了一条通往主井工业场地的道路,混泥土路面,走向沿南北向布臵,该道路用于矿区生产活动,该道路沿南北向布臵,总长82m,宽6m,共计占用土地面积0.0492 hm2。工业广场外道路属于乡村道路,不属于该项目部。

表3-1 项目区已破坏土地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名 称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合 计 破坏面积(hm2)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破坏方式 压占 压占 压占 破坏地类 耕地和菜园 独立工矿用地 菜园 xx 土地所有权人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由于本矿山采用的是地下开采方式,对地表土地资源占用不大,但仍具一定的破坏作用。根据项目生产过程对土地的破坏环节及时序分析知,本项目生产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压占和塌陷两个方面: 3.2.1 压占区拟破坏预测

xx矿区属于已建成项目,项目基建工作早已结束,土地压占破坏主要为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办公区、职工生活区、机修厂房和仓库、通矿道路等。由于该矿为生产矿井,原有场地将在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内继续利用,依据现场调查及矿方介绍的生产安排情况知,矿山生产规模不会扩大,将保持现有土地利用现状。现有工业广场内地面已经平整、地面硬化,并且广场内进行了整体绿化,不会造成新的破坏,故无压占拟破

26

坏土地面积。

3.2.2 塌陷区拟破坏预测

参照《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各矿体特征进行预测。并且参照《xxxx矿区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做出矿体塌陷的可能性预测。根据矿体产状、矿岩物理机械性质以及选择的开采方式和采矿工艺,类比同类矿山的实际经验,并充分考虑矿区的地质条件,确定上下盘围岩的岩石移动角70°,第四系移动角为45°。在上述基础上,利用下述公式可以计算出矿山开采后的影响边界。

r?Htg?

式中:H—开采深度(m);

tgβ—主要影响正切角。

经计算开采影响范围由7个点圈定(各点坐标见表3-2),面积约1.5029 km2,其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2′08″~118°13′23″,北纬36°55′06″~36°55′45″。 表3-2 开采影响范围坐标-览表

编号 C1 C2 C3 C4 C5 C6 C7 X 4088214 4088535 4088803 4089049 4089296 4089084 4089297 Y 39607538 39607250 39607397 39607540 39607766 39608127 39608630 东经 118°12′24″ 118°12′08″ 118°12′21″ 118°12′37″ 118°13′06 ″ 118°13′23″ 118°12′58″ 北纬 36°55′06″ 36°55′16″ 36°55′34″ 36°55′45″ 36°55′43″ 36°55′32″ 36°55′14″ 本矿山矿体埋藏较深,根据《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竖井和盲斜井开拓方式。对厚度大于25m以上厚大矿体采用安全、高效的阶段矿房采矿法;对于厚度小于25m以下~5m以上的厚、中厚及厚度小于5m以下的薄矿体分别选用中深孔和浅孔房柱法,各种方法采后嗣后一次性对采空区进行废石和尾砂胶结充填。根据xx区及周边铁矿矿山的的充填经验,使用嗣后一次充填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地压活动,而且对地表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矿山地下开采不会形成地表塌陷破坏。但考虑到采空区上方岩石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矿山开采期间,本方案设计对其地表变形情况进行动态定期监测,需要监测的范围即为开采影响范围为1.5029 km2,并单独列支风险保证金,以保证该区域出现变形情况时能及时进行复垦。

27

3.3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3.3.1 破坏预测程度评价因素的选择

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应是矿区开发活动引起的矿区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所以在选择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时就要选择矿区开发引起的与原始背景比较有显著变化的因素,且能显示土地质量的变化。

本方案参评因素的选择限制在一定的矿区破坏土地类型的影响因子之内,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是为土地复垦提供基础数据、确定矿区土地复垦的利用方向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压占破坏程度预测等级数确定为3级标准,分别定为:一级(轻度破坏)、二级(中度破坏)、三级(重度破坏)。评价因素的具体等级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精确的划分值,本方案是根据xx区类似工程的土地破坏因素调查情况,参考各相关学科的实际经验数据,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评价及划分等级。

本次铁矿开采破坏形式主要是压占形式,开采压占主要指工业场地和通矿道路。对压占破坏土地,破坏程度具体标准参照表3-3。

表3-3 压占破坏程度分析因素一览表

分析因素 压占面积 堆土石高度 稳定性 砾石含量 破坏土地厚度

评价等级 轻度破坏 < 1公顷 < 2米 稳定 <10% <10cm 中度破坏 1-5公顷 2-10米 较稳定 10-30% 10-30cm 重度破坏 > 5公顷 > 10米 不稳定 >30% >30cm 3.3.2 各破坏单元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1、主副井工业场地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xx矿区(铁矿)主副井工业场地主要包括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副井及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占地面积1.4750 hm2,其中井筒为挖损破坏,但面积较小,与工业场地合并成一个单元进行分析,场地稳定性较好,地表砾石含量约为15%,破坏土体厚度为30cm。根据上表3-3压占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工业场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破坏。

28

2、风井工业场地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xx矿区(铁矿)风井工业场地主要包括设有进、回风井及卷扬机房,符合风井安全要求,场地另设有风机配电室等,占地面积0.3333 hm2,其中井筒为挖损破坏,但面积较小,与工业场地合并成一个单元进行分析,场地稳定性较好,地表砾石含量约为10%,破坏土体厚度为25cm。根据上表3-3压占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工业场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破坏。

3、通矿道路破坏程度分析

xx矿区(铁矿)通矿道路长约82m,宽约6m,由于载重汽车碾压,道路表面破坏较重,砾石含量10-30%,破坏土体厚度为10cm,根据上表3-3压占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通矿道路破坏程度为中度破坏。 3.3.3 土地破坏总面积及分析结果

本项目目前破坏方式主要为压占。待矿产资源回采结束后可能形成采空区会造成地表塌陷,由于矿山地下开采方式,采用嗣后一次性对采空区进行充填,不会形成地表塌陷,故本项目破坏土地面积共计1.8575 hm2,其中主副井工业场地1.4750 hm2、风井工业场地0.3333hm2、通矿道路0.0492hm2,结合上文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对项目区破坏土地情况进行评价,综合得出土地破坏情况表见表3-4,具体位臵详见附图2。

表3-4 xx矿区破坏土地现状及预测分析面积表 单位:hm2

破坏单元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破坏方式 压占 压占 压占 破坏时间 已破坏 已破坏 已破坏 合 计 破坏程度 中度 中度 中度 破坏地类 耕地和果园 耕地 耕地 地类代码 113和121 113 113 破坏面积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3.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评述,结合xx矿区的开采生产工艺过程与人类生产活动分析,确定本区域可能受到矿山开发影响的生态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与地形地貌景观:包括工业广场、塌陷区和通矿道路等对地表的破坏; 2、土壤:压占和塌陷区对土壤的破坏;

3、水体的破坏与污染: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破坏; 4、大气环境:工业场地引起的扬尘及有害气体。

29

3.4.1 项目开采对土地资源与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的影响

xx矿区矿山基建过程中征用的土地4.8916hm2作为工业广场,破坏了原有植被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本项目开采中产生的掘进废石不出地面,全部用于回填采空区,因此不存在废石堆放想象;另外本项目不设矿石堆放场和废石堆放场,采出矿石经主井工业场地布臵有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直接由运输车送到周边选矿厂进行选矿,不存在矿石堆放现象。矿山无扩建计划,基本不占用新的土地资源,不会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另外,随着土地复垦、植被绿化等工程的实施,地形地貌景观逐年改善。 3.4.2 项目开采对土壤造成的影响

工业广场、通矿道路等建设工程,首先把表土进行剥离,会造成施工区域内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侵蚀状况,新增一定量的土壤侵蚀,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石、弃渣等,也将新增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各种施工活动会对实施区域内的土壤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减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施工中机械碾压、人员践踏等,会造成土壤板结。各种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与油污、丢弃的废物、施工机具的污水等,也将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4.3 项目开采对水体造成的影响

矿区中的外排水主要包括矿坑排水、生活污水。

矿坑排水:矿区开采过程中将进行爆破活动,矿坑排水中硝酸盐等污染组份含量将有所增高,经井下水仓沉淀后即可除掉,一部分用于矿区生产,剩余部分可用于农田灌溉。因此,矿坑排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小。

生活污水:矿区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浴室、食堂,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不含有毒物质,生活污水产生量约401.4m3/d,采用经化粪池沉淀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不外排,本项目对水环境影响小。

本矿周边村民生活用水使用大武水源地自来水,农业灌溉用水取自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由于矿床开采过程一般不会对第四系含水产生影响,故本矿开采过程对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影响小。 3.4.4 项目开采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以粉尘无组织排放为主,主要来自采矿作业。根据工程污染分析,

30

采矿作业时,凿岩、爆破、装矿等过程均产生粉尘污染,本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采用湿式凿岩、打眼作业,并采取通风、洒水降尘等措施后,根据xx矿区的排风量为4608m3/h,含尘浓度小于2mg/m3,矿井废气经风井抽出后排入地表大气。经过稀释、沉降、吸附作用后,排入地表的矿井废气中粉尘颗粒浓度可降低到1mg/m3以下,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标准。

本项目采出矿石由运输车运送到周边选矿厂,运输途中沿线两侧分布着企业及居民,运输过程中会产生道路扬尘,对沿线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运输车辆须加盖帆布以防止矿石洒落,在经过居民点时控制车速,歼敌道路扬尘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经采取以上措施后矿石运输过程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5 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特定用途,对土地进行分析的过程。而矿区破坏土地适宜性评价则是对受破坏土地针对特定复垦方向的适应程度做出的判断分析。这些特定的复垦方向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二种。

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规划中、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选择的基础,它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结果,可反馈于矿区开采工艺优选和矿区环境保护,因此,矿山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特殊性和必要性。 3.5.1 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1、可垦性和最佳效益原则

在充分考虑国家和矿区生产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最小的复垦投入从待复垦土地中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因地制宜和农用地优先的原则

在确定待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时,应根据评价单元的自然条件、区位和破坏状况等因地制宜确定其适宜性,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在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要重点保护、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3、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的原则

影响待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原来的利用类型、破坏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但各种因素对土地复垦利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应选择其中的主导因素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4、与地区土地总体规划、农业规划等相协调的原则

31

在确定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时,不仅要考虑被评价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破坏状况,还应考虑区域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规划等,统筹考虑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矿区的生产建设发展。

5、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以自然属性为主的原则

待复垦土地的评价,一方面要考虑其自然属性(土地质量),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属性,如社会需要、资金来源等。在评价时应以自然属性为主来确定复垦方向,但也必须顾及社会属性的许可。

6、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

待复垦土地,尚未进行破坏,对破坏后的土地质量只能预测。为了更好的做出评价,故对预测分析必须准确,必须对类似的现实情况加以推测,这才能作好评价。

7、综合效益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确定各项必要的改良措施的成本,以便能够预测开发的经济和环境后果。在充分考虑国家和企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适度的复垦投入从复垦土地中获取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5.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相关因素分析

1、自然社会因素分析

项目区位于xx盆地的东北端,属山前平原区,地势较为平缓,南高北低,海拔标高27~28m,全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天高气爽。

依据上述自然条件的分析,项目区复垦利用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用地优先。尽量将条件相对好的区域复垦为耕地,考虑到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和原土地利用状况,建议以水浇地复垦方向为主。此外,项目区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等。

由上可知,项目区自然条件(水、肥、气、热)满足农业种植要求,项目区具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具有悠久的农业利用历史。

2、政策规划要求分析

根据xx区十一五规划及城市规划,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由于xx区土地资源紧缺,因此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保持耕地一定耕地数量,维护粮食安全,又要保证建

32

设用地数量,保障经济发展。这要求我们去挖掘潜力,而土地复垦能有效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结合新一轮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要求,该区铁矿资源丰富,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对这些土地进行土地复垦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稳定发展。在综合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具备农用地复垦条件的优先复垦为农用地,尤其是耕地。

3、公众意见分析

复垦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对于复垦后的用地类型,我公司技术人员陪同矿方一起广泛征求当地百姓意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于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内主副井工业场地考虑复垦后留作建设用地,保留通矿道路为永久性建筑物的居住居民的出行,风井工业场地依据立地条件复垦为农用地加以利用。考虑到复垦项目区原来的用地类型和与周围地貌的一致性,复垦为水浇地或者果园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复垦为水浇地和果园是当地百姓的首选。 3.5.3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矿区建设区土地破坏类型及其程度

矿区土地破坏主要为压占破坏,具体有主副井工业广场、东风井工业广场和通矿道路;根据前面预测结果,均为中度破坏,如下表3-5:

表3-5 xx矿区(铁矿)土地破坏情况表 破坏单元 主副井工业广场 风井工业广场 通矿道路 总 计 破坏类型 压占 压占 压占 破坏程度 中度 中度 中度 占地类型 耕地和果园 耕地 耕地 破坏面积(hm)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2

2、被破坏土地资源复垦的客观条件

矿区破坏土地为主副井工业广场、风井工业广场和通矿道路,占用大量土地,矿山停产闭坑后,如果不进行复垦,则造成土地闲臵浪费,与我国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政策不符,而且会造成一定环境影响,雨季则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遇大风则容易尘土飞扬。对于破坏土地,复垦为独立工矿用地,可以有效补充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3.5.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评价的具体对象。土地对农林牧业利用类

33

型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及其地域分布状况,都是通过评价单元及其组合状况来反映的。评价单元的划分与确定应在遵循评价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评价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考虑xx矿区现状、矿山生产进度以及土地破坏类型和程度,同时结合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矿区待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时划分与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中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一致的,主要为以压占破坏方式的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通矿道路。井筒为挖损破坏,但因破坏面积较小,封堵后与周边环境一致性较好,因此与所在工业广场合并为一个评价单元。

各评价单元的开采前后特征如表3-6。

表3-6 待复垦土地参评单元特征表 破坏方式 参评单元 主副井工业场地 压占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破坏前特征 破坏地类为果园和耕地 破坏地类为耕地 原地类为耕地 破坏后特征 场地内设有井口、机房、卸矿仓等附属设施,场地地势平坦,地面已基本硬化 场地内设有井口、机房等附属设施,场地地势平坦,但底部土层较厚 路面已基本硬化,路况良好 3.5.5 土地复垦适宜性参评因素的选择

1、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方案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极限条件与综合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进行宜农和不宜农两个方向的评价。根据土地适应性评价原则中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的原则,结合矿区具体情况,确定土地适宜复垦的方向。

矿区修建有通矿道路,交通便利,处于规划独立工矿用地区域。工业广场对土地造成压占破坏,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矿区采矿后及时废石充填或胶结充填,不会造成地面塌陷,但在开采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动态监测。依照矿区土地复垦的可垦性与最佳效益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与地区土地总体规划、农业规划等相协调的原则,复垦为耕地,且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只对实际运用最多、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水浇地复垦方向进行重点说明。

2、宜农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参评因素的选择

根据我国土地复垦行业标准中的各种土地复垦的技术指标要求,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本次复垦土地破坏类型主要为压占破坏形式,破坏类型复垦为农用地。压占选取的主要评价因素有: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土壤质地、土地平整及砾石含量。

3、农用地土地复垦参评因素标准

34

通过将参评因素状态值对耕地、林地的影响状况及改良程度的难易与各地区的自然概况作为参照,进一步对矿山建设区和生产区的土地适宜性影响明显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其土地适宜性评价,各参评因素标准见表3-7。

表3-7 用地复垦方向参评因子标准表 复垦 方向 宜耕 宜园 宜林 具备主要条件 土层厚度 地形坡度 土壤质地 土地平整 砾石含量 3.5.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分析

土地质量是通过多个土地性状值来表达的,xx矿区项目区待复垦土地包括主副井工业广场、东风井工业广场和通矿道路。根据矿山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参评因素及等级标准,将矿山开采范围内参评单元的土地质量简述如下:

主副井工业广场:地形地貌条件比较单一,破坏前用地类型多为耕地和园地,土壤主要为黄褐土,土壤砾石含量约2%,覆土后土层厚度60cm以上,工业广场地面较平坦,简易平整后,易于耕种农作物,能满足植被生长需求。

东风井工业广场:地形地貌条件比较单一,破坏前用地类型多为耕地,土壤主要为黄褐土,土壤砾石含量2%,覆土后土层厚度60cm以上,工业广场地面较平坦,简易平整后,易于耕种农作物,能满足植被生长需求。

通矿道路:由于载重汽车碾压,道路表面破坏较重,砾石含量10-30%;为了方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通矿道路修整为农村道路,保留继续使用。 3.5.7 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向类比分析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将各类参评因素评价标准与三个待复垦单元的土地质量进行逐项比配,逐一对照,结合xx矿区(铁矿)自然因素情况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副井工业广场和东风井工业广场适宜复垦为水浇地;通矿道路进行修整继续使用。布臵好排灌措施,交付当地村民使用后,村民可自行调整为果园,满足土地复垦“因地制宜,宜农则农”的要求。

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造成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保证矿山在生产期间安全运行。对于主副井工业场地和风井工业场地为建设用地,拆

35

除无用建(构)筑物,可采取拆除砌体、翻耕平整地面、采用客土覆盖作为耕作层即可,客土可来自周边建设用地的表土剥离进行购买;对于通矿道路保留作为农村道路仅需对已有道路采取简单的维护措施即可恢复土地利用功能。在复垦工程结束后,应加强复垦土地后期管理,使复垦土地达到最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参照周围其他矿区土地复垦成功经验,并广泛听取和分析公众意见,确定本复垦方案经济、合理、可行。

本项目矿区破坏土地复垦后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和农村道路用地,其中复垦后耕地可根据需要调整为果园,通过土地复垦工程,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复垦方向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其平面布局详见本报告附图3。本次土地破坏面积1.8575 hm2,复垦为水浇地1.8083hm2,农村道路0.0492 hm2,土地复垦前后对照情况见表3-8:

表3-8 项目区内破坏土地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对照表 单位:hm2

复垦单元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破坏地类 耕地和果园 耕地 耕地 合 计 破坏面积 1.4750 0.3333 0.0492 复垦后地类 水浇地 水浇地 农村道路 复垦后土地面积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原破坏的耕地已采取土地臵换方法,补充土地 备注 因此土地复垦率:

L(%)=Y/P×100%=1.8575/1.8575×100%=100%

式中: L——土地复垦率(以百分率表示)

Y——复垦土地面积(公顷) P——被破坏土地面积(公顷)

3.5.8 土地复垦技术路线

在《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及施工工艺等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根据具体复垦路线和技术方法,最终形成复垦方案。

图3-1 土地复垦技术路线

36

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造成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保证矿山在生产期间安全运行。对工业广场砌体拆除、进行土地平整和覆土,变成水浇地;对通矿道路进行修整,恢复运输能力。在复垦工程结束后三年内,项目单位应加强后期管理,使复垦土地达到最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参照xx区其他矿区土地复垦成功经验,并广泛听取和分析公众意见,确定本复垦方案经济、合理、可行。

3.6 复垦标准

通过项目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确定项目区土地复垦最终土地利用方向为有水浇地和农村道路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5)《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规定。依据其中采挖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指标制订本项目土地复垦标准。 3.6.1 各项复垦工程基本标准

根据土地复垦标准及有关技术规定,复垦工程标准如下: 1、主副井工业场地复垦标准

主井工业场地土地复垦利用类型为水浇地。本处土层条件好,北面为水浇地,由于矿区属于已经开采并且投入使用的矿区,压占区域无法对原始的表土进行剥离,由于该场地现一直作为独立工矿用地使用,因此复垦必须:

(1)拆除无用建(构)筑物及硬化物,清除废弃设施,拆除的建筑垃圾,部分再利用,其余部分运至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

(2)主副井工业广场经土地适宜性评价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复垦为水浇地。该区域土壤厚度大于60m,土壤质地为黄褐土,经平整土地翻耕后可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3)此复垦面积不大,不需要划分田块,田间道路通畅;路面宽广,达到复垦标准。 (4)配套相应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 2、风井工业场地复垦标准

项目区风井工业场地复垦利用类型为耕地,本处土层条件好,周边均为水浇地,由于矿区属于已经开采并且投入使用的矿区,压占区域无法对原始的表土进行剥离,因此复垦必须:

37

(1)拆除无用建(构)筑物及硬化物,清除废石废渣,部分再利用,其余部分运至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

(2)风井工业广场经土地适宜性评价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复垦为水浇地。该区域土壤厚度大于60m,土壤质地为黄褐土,经土地平整、翻耕后可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用作复垦场的覆盖材料,不应含有毒有害成分;

(3)此复垦面积不大,不需要划分田块,田间道路通畅;路面宽广,达到复垦标准。 (4)要有配套满足水浇地要求的排灌设施,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 3、通矿道路复垦标准

对通矿道路采取平整、压实等措施。目前通矿道路已经硬化,路面平整,路基良好。因此复垦必须:

(1)以原有道路为路基,铺设泥结碎石路面。 (2)路面宽6m,高出地面0.1m,边坡比1:1。 3.6.2 项目区复垦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分析,最终确定本地区复垦土地面积为1.8575hm2,土地复垦率100%。具体土地复垦方向见表3-9。

表3-9 项目区土地复垦方向一览表

复垦单元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合 计 复垦方向 水浇地 水浇地 农村道路 复垦后土地面积(hm2)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38

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4.1 预防控制措施

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在开采规划建设与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措施,以减小和控制破坏土地面积和程度,为土地复垦创造良好条件。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本工程实际,建设与生产中可采取如下措施控制和预防土地破坏。

(1)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减少破坏范围。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规划和施工管理,尽量缩小对土地的影响范围,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应严格控制在规划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避免造成土壤与植被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采矿废石的运输及利用,应尽量减少原地表植被的破坏,各种运输车辆规定固定路线,道路规划布臵应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压占土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严禁乱堆、乱扔,应规划设臵指定的处理地点,以免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2)各施工场所尽量减小施工占地,减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各施工区域、临时占地区域挖方首先用于回填,对于挖方不能立即回填的,其堆放场所要做好临时防护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预防措施。采矿废石在井下开采一般不允许出坑,做为充填料就地充填在附近的采坑内。由工业广场的联合建筑、食堂、单身公寓等部门排放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较高,要有组织地排放。矿井配备垃圾筒和垃圾车,定期排放至矿区或当地政府规划的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4)建筑垃圾的处理措施。xx矿区地面建筑主要以砖砌结构为主,且交通便利,可回收的材料较多。对于砖瓦等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可选择就地销售给当地村民用于房屋建设。对于无再次利用价值的建筑垃圾可运往指定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该部分建筑垃圾数量小,不会占用土地资源,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影响很小,也不会影响周边村庄的生态环境。

(5)采空塌陷预防措施。xx矿区采用阶段矿房和中深孔、浅孔房柱采矿法,将矿体划分为矿房、矿柱,间隔式回采,根据采矿工艺的要求,矿房回采完毕后,对采空区进行废石和尾砂胶结充填,并密实接顶,待充填体养护后一个月后可回采相邻的间柱。如果充填不及时,矿井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将导致地面塌陷,造成塌陷坑积水,农作物减产,破坏地面建筑,改变局部生态环境。为了减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保护目标的危害,结合本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和铁矿开采条件,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①矿山应加强充填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充填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及时充填,

39

保证充填质量,消除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隐患。

②留设保安矿柱: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最安全可靠的方法,但将损失部分资源,对于重要公路、村庄、重要建设工程等必须按开发利用方案留设足够的保安矿柱;

③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废石、尾砂胶结充填,防止地面塌陷;

④设立地面变形监测网,建立地表巡查机制,对地面塌陷、地表裂缝进行监测,如在道路、农田中发现裂缝时要及时灌填、夯实。做得早发现、早预报、早治理。

4.2 工程技术措施

土地复垦按作业性质一般可分为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个阶段。

工程复垦阶段主要是:在复垦前有计划地将表土层采集、堆存,以供恢复被破坏的土地使用;闭矿后进行土地整理,通过清理、平整、覆土等工程措施,将已破坏的土地复垦为可供农业利用的土地;实施农田水利工程,为复垦后的土地提供必要的水利保障。

生态复垦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复垦为耕地的土地种植绿肥,以改良土地结构和肥力,以保护生态环境。 4.2.1 土地平整工程

第一复垦阶段主要为防护阶段,应明确施工范围,严格控制施工活动,防止对该范围以外土地造成不利影响。待矿山开采结束后通过拆除工业场地废弃建筑、清理表层废弃物、填堵矿井、压实地面等措施进行全面的恢复治理,并立即进行全面生态治理,绿化,保证项目区环境良好。

根据铁矿生产项目对破坏土地类型、面积、破坏程度,并参考当地农业种植习惯和灌溉排水制度,在节约投资、保护环境,尽可能复垦成农用地的前提下,对破坏土地进行土地平整。地块是进行耕作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地块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及农田生态防护等功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地块耕作方向(地块长边方向)、面积和形状、地块设计与地形的关系及地块设计与沟渠的关系等。

项目地处山前平原区,地势平坦。根据复垦方向,工业场地复垦为水浇地,待矿山开采结束后,填堵矿井,拆除地面场地废弃建筑、清理表层废弃物,然后平整翻耕,并填平补齐地面,保证地面坡度小于3°。由于项目区内土地面积比较小,所以不需要设计地块,作为一个地块。 4.2.2 农田水利工程

修建农渠保障复垦后耕地的灌溉,修建田间道边沟及生产道边沟满足复垦区排水要

40

求,修建蓄水池满足复垦区旱地的抗旱要求。周边全部为耕地,农田水利工程设备设施齐全,完全可以满足耕地种植的需求。 4.2.3 农村道路工程

修建田间道、生产道方便复垦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矿山把已修建好的运输道路予以保留并加以维护。

表4-1 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措施

复垦单元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工程技术措施 砌体拆除、井口填堵、土地平整、覆土、修建水渠 砌体拆除、井口填堵、土地平整、覆土、修建水渠 整修 4.3生物化学措施

生物复垦就是利用生物化学措施,恢复土壤肥力和生物生产能力的活动,它是实现废弃土地农业复垦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为土壤改良和植被品种、种植方法的筛选。

对复垦后的土地使用适当的有机、无机肥料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消除其不良理化性质。 4.3.1 矿区植被恢复

1、施工期生态保护、恢复措施分析

该工程为地下开采,因此根据采矿工程进度分区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以减少水土流失;在矿区施工建设过程中,搞好周边绿化,植树种草,美化环境;对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及时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2、生产期生态保护、恢复措施分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场地周边进行绿化;矿区采矿应边复垦边开采,及时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植被恢复,可防止扬沙和水土流失。

3、服务期满后生态保护、恢复措施分析

对服务期满的场地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做到服务期满即可恢复。

通过上述生态保护、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可将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较低程度。

41

4.3.2 土壤改良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后,在宜耕区域,进行土壤改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质量。本项目主要采用施肥改良的方法,提高复垦土地的生产力。施肥改良以有机肥为主。常用的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河沟泥、生活污泥等,各种有机肥一定要经过充分密封堆积,待其腐熟后可结合深耕整地进行施肥。

42

5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5.1 工程设计

5.1.1 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复垦工程设计是针对特定的破坏土地区域进行的,地域性特点很强,因此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到矿区土地的特性和经济条件以及土地破坏规律,从而因地制宜的确定土地复垦方案。

2、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本项目所处的地区为山前平原区,矿区范围内居民点多,雨量较为充沛,因此对于破坏区域,主要以生态恢复为最终目标,以生态恢复和生态涵养为主要原则,对于农作物、树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生态适宜性。

3、以生态学中的生态演替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地选择物种,优化配臵复垦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林草相结合的植物生态结构。 5.1.2 设计对象

根据确定的土地复垦任务以及复垦后土地的用途和标准等,对已破环或拟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工程设计。

根据施工规划,结合矿区破坏土地的形式,待矿山闭坑后,对主副井工业广场和东风井工业广场复垦为水浇地;对通矿道路破坏路段进行重新修整。 5.1.3 客土平衡分析

该破坏单元在建矿前进行表土剥离,已开发东召南村荒地,但是该区域比周边地势相对较高,且该地段第四系厚度大,因此在复垦为水浇地过程中对表土砾石含量高的地段进行砾石清理,然后对土地进行深翻耕及平整,就能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 5.1.4 土地复垦方案规划工程

本项目压占区域主要是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通矿道路。各项复垦工程设计如下:

1、主副井工业场地复垦设计

主副井工业广场占地面积1.475 hm2,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复垦为水浇地,考虑压占破坏特点,表层土因长期压占或堆放废石砾石含量增高,不适合耕种作物,故需先对土地进行砾石清理,然后翻耕、平整,撒播利于植物生长的复合肥,种植农作物。因此对其复垦

43

必须保证地基稳定、通水通电、交通便利。

(1)砌体折除工程

拟在矿山闭坑后,场地平整前,首先拆除主副井工业场地内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临时建筑,均以混凝土和砖砌结构为主,设计以人工拆除为主;地面建筑主要以砖砌结构为主,且交通方便,拆除后,可回收的材料较多。拆除后,交由当地村民或施工单位挑出完整的建筑砖块和钢筋钢材进行二次利用;然后采用推土机推平工业场地堆场地表分布的建筑残渣,对于无再次利用价值的建筑垃圾运至垃圾处理厂填埋和井口封堵。

(2)井口封堵工程

建筑物拆除后,对井口进行回填,将拆除的建筑残渣全部回填井下,然后采用废石回填,每回填0.5m厚度,人工夯实一次,逐层向上回填,直至揭露的最底部分含水层的底板下0.30m处;自该处向上至该含水层顶板上0.30m处,采用混合比为1:3的水泥砂浆封堵。依次类推,直至距离井口1.80m,对预留的1.80m添铺砂粒回填物,适度密实,并在距井口0.8m处填入种植土。

图5-1 主副井填堵设计图

(3)土地平整与翻耕工程

根据矿山开采进度及时利用推土机对场地进行平整,平整0.1m,使场地尽可能平坦避免出现高低不平的地段,在土地平整范围内实现土方量的填挖平衡,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岩体的稳定性边坡度值确定,坡度一般不超过3°,同时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对平整后的表土进行必要的碾压,使其达到天然土壤的干密度。由于原有表土遭到破坏,且因压占等建筑因素导致表土砾石含量过高,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对表面砾石含量高的表土进行砾石清理,然后深翻耕0.5m,以满足水浇地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层厚度。

2、风井工业场地复垦设计 (1)砌体折除与井口封堵工程设计

风井工业场地占地面积0.3333 hm2,拟全部复垦为耕地。矿山闭坑后,首先拆除风井工业场地内建(构)筑物以及硬化路面,拆除工艺与主副井工业场地内建(构)筑物拆除工艺一致。对硬化的场地进行人工打孔、撬移、翻渣,然后清理建筑垃圾。然后对风井井口进行回填。回填工艺与主井回填基本一致,仅在回填至距离井口1.80m后,对预留的1.80m

44

添铺1.0m的砂粒回填物,适度密实后对上部0.80m回填耕植土。

(2)土地平整与翻耕工程

根据矿山开采进度及时利用推土机对场地进行平整,平整0.1m,使场地尽可能平坦避免出现高低不平的地段,在土地平整范围内实现土方量的填挖平衡,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岩体的稳定性边坡度值确定,坡度一般不超过3°,同时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对平整后的表土进行必要的碾压,使其达到天然土壤的干密度。由于原有表土遭到破坏,且因压占等建筑因素导致表土砾石含量过高,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对表面砾石含量高的表土进行砾石清理,然后深翻耕0.5m,以满足水浇地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层厚度。

3、通矿道路

通矿道路总长82.0m,宽度6m,总占地面积0.0492 hm2。现在道路已经硬化,路基良好,路面平坦,加以维护。拟在矿山闭坑后,留作当地农村道路使用,用以改善通往项目区的交通条件。为确保当地环境不受影响,目前矿山已完成路的两旁绿化工作。

4、田块划分

对于复垦方向为耕地的区段,根据耕地的复垦标准,需要划分田块。划分田块的规格为:田块长度一般500~800m,宽度100~300m,对于局部边角地带,以实际地形而定。本项目拟复垦为水浇地的主副井工业广场和风井工业广场涉及到的地块面积相对较小,根据当地的要求和实际需要,不再划分为小的田块。

5、农田水利设施

对于后期管理应配备农田水利设施,该地段周边有良好的灌溉水渠。在主副井工业广场南部设计修建一条灌溉水渠与该地的灌溉水渠连成一体,便于农作物的灌溉,设计灌溉水渠总长度为280m,其总剖面图见下图5-2所示。而风井工业广场紧靠乌河,周边有良好的灌溉水渠,设计在工业场地南部与东部各修建一条灌溉水渠与该地的灌溉水渠连成一体,便于农作物的灌溉,设计两条灌溉水渠总长度为204m.。

图 5-2 灌溉水渠纵剖面图

修建规格为:灌溉水渠采用U形断面,横断面=0.4×0.4m2,壁厚10cm。灌溉水渠采取全沟道衬砌,灌溉水渠底厚0.5m,侧壁为0.5m,采用Mu40新鲜块石、M7.5水泥砂浆砌筑护壁、粗砂垫底3cm,壁顶及内壁用1:3水泥砂浆抹面防渗,抹面厚度为2cm。农沟沟基开挖高度在保持与覆土后的地面一致的前提下,要求水沟需要开挖深度在0.4m左右。

45

6、土壤改良工程设计

井口回填完毕,开始采用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等材料对复垦区的酸性土壤一般进行改良,施用石灰不仅补充土壤中的钙,改善作物的钙营养,而且还能调节土壤的酸度,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同时防止有毒离子对土壤的污染和农作物的伤害。

初步改良土壤后,采用拖拉机牵引三铧犁的方式对场地内压实的土壤进行一次翻耕,翻耕深度30cm,翻耕的过程中适当对土地进行平整、翻耕,作为耕作层土壤。

采取施肥改良法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复垦区土地生产力。施肥改良以有机肥为主。常用的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河沟泥、生活污泥、泥炭、屑等,各种有机肥一定要经过充分密封堆积,待其腐熟后可结合深耕整地进行施肥,每公顷施用有机肥37.5t。

由于风井工业场地受采矿活动长期压占,复垦第一年主要以土壤改良措施为主,本项目区设计采用主要是种植肥田作物对土壤进行培肥及植被恢复,本次选择肥田作物为大豆,因为大豆的根系比较深广且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作用,同时还能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中难溶性养分,使之转化为速效养分,供应植物根系的吸收利用。据测定,1亩大豆可固定氮素3~3.5kg,相当于每亩追施15~17.5kg硫酸铵。而且大豆成熟时还有大量的落叶还田,也可遗留一部分氮素在土壤中,大豆榨油后的豆饼又是优质有机肥。因此栽培大豆是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豆的种植采用耧播,行距一般为26至33cm,为有利于机械中耕,本次采用30cm行距,播前可在播种行串施种肥,一般每公顷施复合肥120kg;播种采用人工小播种机精量播种,做到了开沟、点籽、覆土、镇压等连续作业,豆种种衣剂包衣、选用50%福美双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大豆种植后需定期进行管理。 5.1.5 动态监测区监测方案

(1)地面变形监测

在开采过程中,为保障矿山生产安全,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面变形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分析提供地面沉陷区的稳定性,地表位移和形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地质灾害预报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依据。该项工作可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地面变形监测可采用DNA3型水准仪和GPS进行监测,技术等级为二等。观测的步骤和工作内容如下:

①水准基准点的布臵和建立

46

水准基准点是进行地面沉降观测的起算基准点,拟在矿区外适当距离设臵1个水准基准点,采用二等水准准确测定其高程,对控制点应定期监测其稳定性。

②地面变形监测点的布臵

在采矿证区域布设变形监测点9个,基准点2个,共计11个。变形监测点与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监测频率每月一次。

变形监测点设臵要稳固,便于长期保存。 ③观测技术要求

a、基本要求: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观测。

b、测量精度及方法按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变形监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c、平面位移监测:在水准测量的同时,利用GPS对各变形监测点的坐标进行测量。 d、沉降稳定标准

地面沉降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在地面沉降总的时间内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活跃阶段和衰退阶段。起始阶段从地面下沉值达到10mm起至下沉速度小于50mm/月止;活跃阶段为下沉速度大于50mm/月为止;衰退阶段从活跃阶段结束时开始,至六个月内地面下沉速度不超过30mm/月为止。

e、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使用的仪器:本次沉降观测使用DNA3型水准仪,测量精度±2mm/km,精确读数至1mm,估读至0.5mm。水准尺使用南京顺风5m宽面铝合金塔尺(最小刻度1mm);坐标测量采用天宝GPS监测。

人员组成: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负责人一人,观测人员四人。

对测量水准仪进行定期检验,加强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有检查记录,使用仪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将仪器臵于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经常擦拭保养仪器。

③监测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

a、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

47

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变形监测点的高程。

b、计算沉降量

计算各变形监测点的本期沉降量: 变形监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计算总沉降量: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

c、计算平面位移及位移方向和空间位移量,一般要提交以下资料:观测点平面布臵图;观测点位移成果表;观测点位移矢量图。

表5-1 监测工程部署说明表

监测内容 地面变形监测 土壤质量检测 地表水监测 监测点 11个 1个 2个 监测频率 1次/2月 1次/半年 全分析1次/半年 工作量 1782次 54次 108次 27年 监测期限 5.1.6 管护期管护设计

这一阶段为已复垦土地管护期,主要是检测土壤质量,对农作物进行除草、浇水、喷药,对种植的大豆产量估算等;同时对动态监测区域继续动态监测直到项目服务期满。

5.2 工程量测算

为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宏观调控与管理机制,合理安排矿区各类用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良好的矿、农关系,促进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合理估(概)算复垦工程的工程量是保证复垦设计实施和资金估(概)算的关键纽带。

5.2.1 主副井工业场地工程量测算

主副井工业场地占地1.475 hm2,对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复垦为建设用地。首先拆除主副井工业场地内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临时建筑。拆除后,交由当地村民或施工单位挑出完整的建筑砖块和钢筋钢材进行二次利用;然后采用推土机推平工业场地堆场地表分布的建筑残渣,清理地表厚度不超过10cm,将残渣推至井口周边对井口进行回填,将拆除的建筑残渣全部回填井下,然后采用废石回填,自该处向上至该含水层顶板上0.30m处,采用混合比为1:3的水泥砂浆封堵。依次类推,直至距离井口1.80m,对预留的1.80m添铺砂粒回填物,适度密实。工程量计算如下: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