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把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做唯一的奋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
将斗科但
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像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作品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2.生活圈里的吝啬鬼——严监生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的二两银子时,严监生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
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3.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流氓恶霸——严贡生
严贡生的“六亲不认”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
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严直了这有王听
- 13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恶(zèng) 诰命(gào) ..擂鼓(léi) 差劲(chà) ..B.装殓(liàn) 拗断(ǎo) ..泥淖(nào) 什物(shí) ..C.黏稠(nián) 揣知(chuǎi) ..孝悌(dì) 衣衾(jīn) ..D.丝绦(tāo) 国子监(jiān) ..横死(hèng) 冠军(guàn) ..
[解析]A项,“憎”读zēng;C项,“悌”读tì,“衾”读qīn;D项,“监”读jiàn。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纯洁 面如土色 肄业 千真万确 B.粘帖 沐猴而冠 责备 珠围翠绕 C.盘桓 摽梅之候 妆奁 闭月羞花 D.侥幸 眼花缭乱 恍若 九霄云外 [解析]B项,帖—贴。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就职演说上,他胸有成竹,大吹大擂,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陶醉。 ....
- 14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C.一位缺乏涵养的女演员,即便有沉鱼落雁之容貌,其演艺之路也不会走得太远。 ....D.近日有消息称,《牛津词典》编委会关注到了“土豪”这一中国热词,并有望明年将其收入《牛津词典》,此事大快人心。 ....
[解析]A项,感情色彩不当。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B项,不合语境。大吹大擂:本义为许多乐器同时吹打,现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C项,使用正确。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D项,使用对象不当。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打击或惩罚,使大家非常痛快。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可以删掉“看能否”。B项,结构混乱,“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暗换主语,可把“铸制”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将“使”改为“给”,或者把“造成”改为“招致”。
[答案]D
二、阅读鉴赏(33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课文从“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至“宴尔新婚,享了几个月的天福”,回答问题。 5.选文第一段中写匡超人知道潘三落难后的恐慌和逼迫娘子的蛮横,主要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匡超人什么性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态描写(“面如土色”)、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2)躲避遭祸的潘三,表现了他的虚伪、势利;逼娘子下乡,表现了他的急功近利。
6.匡超人为什么逼自己的娘子到乡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想去老师那里避难却不敢跟娘子真说,只有蛮不讲理地把娘子逼到乡下去。
- 15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7.小说叙述匡超人停妻又娶妻一事,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停妻再娶一事,并非匡超人一人所有,作者意在借助此事讽刺当时士林阶层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畸形心理。
8.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古代不少读书人,今天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仍然要考试,你认为今天的考试应该要考我们些什么?应该怎么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论述,但这不等于漫天撒网,信马由缰,论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今天的考试目的与封建科举的考试目的区别。②今天的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的区别。③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回信说,自己深知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就近汉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算最容易混得了,但也需要六个月,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
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函授班,将来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几之几”,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人,原
- 16 -